林美凤 尚鹤睿刘国云 徐艺霞
中国.广州医科大学(广东广州)510000 △通讯作者 E-mail:shangherui@163.com
构建广州新型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模式的探讨*
林美凤 尚鹤睿△刘国云 徐艺霞
中国.广州医科大学(广东广州)510000 △通讯作者 E-mail:shangherui@163.com
心理健康问题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社区心理卫生服务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结合广州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心理卫生服务现状及社区居民心理卫生需求状况等,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依托,把心理卫生服务内容有机地融入到社区卫生服务的整体框架中,提出构建广州新型的三级网络服务体系,丰富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内容,以促进社区居民心理健康,优化社会心理环境,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社区;心理卫生;精神卫生;服务模式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各种矛盾冲突纷呈,在各种压力冲击下,人们更易产生心理行为问题和困扰,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2009年中国疾控中心精神卫生中心提供数据显示,神经精神疾病在我国疾病总负担中已排首位,我国各类精神疾病患者人数在1亿以上,世界卫生组织推算,到2020年,精神疾病负担将升为中国疾病总负担的1/4,而公众对精神疾病的知晓率不足5成,就诊率则更低[1]。
我国传统的依附于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和综合医院精神科的精神卫生服务模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需求。2012年10月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中提到:精神卫生工作实行预防为主的方针,坚持预防、治疗和康复相结合的原则,要在社区大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在社区开展心理咨询服务。
成熟完善的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模式,是发展好社区心理卫生工作的关键。因此,对于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模式的探索,是当前课题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发达国家很早就开始注重心理疾病的防治,许多发达国家都纷纷进行了一些积极探索,至今国外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模式已经发展得很成熟完善。而我国的社区心理卫生服务起步较晚,虽然在一些城市社区如上海、北京、深圳等地开展了这方面的工作,也取得了一定实践效果,但仍未形成系统的本土理念和实践模式。本文结合广州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特点、社区环境状态及社区居民心理卫生需求状况,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提出构建新型的、有地区特色的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模式与体系,以促进广州社区心理卫生工作的发展,为当地居民提供一个更完善的社区心理环境,促进人民健康,营造和谐的社区。
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最早起源于美国。1963年《社区心理健康中心法案》中规定,在一定规模的综合性医院附近应成立功能多样化的社区心理健康中心,常规性医疗与社区卫生服务应紧密结合[2]。如今美国有2000多个心理卫生中心,具有初级、次级及三级预防功能,按地区设立精神卫生中心,下属设有精神病的专科门诊、精神病康复所、过渡性照顾居住所、日间医院和护理之家等,由精神科医师、心理师、社工、护士等组成专业团队推动心理卫生教育、住院医疗服务、门诊与出院追踪等业务,服务项目广泛、周全且丰富多彩。
澳大利亚的精神卫生服务主体就是社区服务,政府直接管理234个社区精神卫生服务中心,98%的精神病患者在社区接受治疗。1999年澳大利亚政府关闭了所有大型精神病专科医院,将医疗资源重心转至社区,原有主模式由住院服务改为社区服务[3]。
日本的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从法律、制度的制定,各组织机构的建立以及具体的工作实施,已形成一套完整体系。60年代制定的《精神卫生法》中规定,在都、道、府、县设精神卫生中心,保健所成为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网底,使得原有的以医院为中心的精神病医疗体制逐渐转移至社区服务,其1995年公布了《精神保障福利法》,也为精神障碍者营造了一个更有利的社会回归环境[4]。
1999年以来,英国社区心理卫生服务进行了快速而广泛的改革,并将其纳入国家保健体系。在政府NHS计划中,也将心理卫生服务逐渐移入社区中,到2004年,英国伦敦已有359个社区心理卫生工作组,为36475人提供心理健康服务,覆盖面广,其社区心理健康服务工作主要由3个级别的部门承担,而且服务内容也不断多元化和个性化[5]。
从以上国家的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概况可知,各国开展比较早,政府高度重视,无论从资金投入,政策支持,还是人才培养,服务内容等方面都给予强有力的保障并进行了积极的实践探索,至今均建立了适合本国国情的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体系。
广州经济高速增长,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日益得到满足,也越来越关注自己的精神世界,对心理健康的意识日益增强,人们心理健康需求不断扩大。随着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的发展越来越得到全国各地区的重视,广州也纷纷加入了社区精神卫生服务的发展的行列,经过这几年的努力,也取得到了一些进展,但仍然存在问题。
2.1 政府提高重视,完善机构设置
2011年广州成立市级精神卫生中心,并建立广州市政府精神卫生联席会议制度,统筹本市精神卫生资源配置和协调与指导各区社区精神卫生防治工作。广州近几年来通过多部门合作、购买社工服务等方面,在推进精神疾病医院社区一体化防治康复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取得的成效为全国开展社区康复体系建设提供了很好的借鉴[6],为日后广州建立更完善的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模式打下基础。
2.2 居民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的提高
据蔡梅英[7]等对广州的调查显示,越秀区居民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回答正确率为70.14%,与胡号应[8]等对广州市城乡居民对心理健康知识的回答正确率为64.1%的调查结果相比,知晓率有所提高,达到国家精神卫生规划的要求。这可能与近几年来该市加强社区精神卫生工作,多次联合多部门共同举办开展精神卫生大型宣教活动有关,如2011年广州市百名心理医生进社区活动等。
2.3 缺乏政策支持,资金投入不足
《广州区域卫生规划(2011-2015)精神卫生子规划》中虽然有对广州精神卫生工作进行规划,但很多地区对于精神卫生工作的落实仍不到位。广州政府也未出台适合本地区的精神卫生相关法规政策,也没有制定可以规范执行的文件,使广州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工作没有一套成熟完善的操作规范,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而我国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都已出台一些相关文件,为当地精神卫生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支持。市政府在基层卫生机构投入的发展心理卫生服务的经费也是严重不足的。2013年广州市卫生局[9]预算显示,居民基本公共服务补助资金约为2.3亿元,分别投入到居民个人基本公共卫生经费,以及居民健康档案建设、儿童保健、传染病防治、重性精神疾病管理等11大项内容,而各项目平均的经费约为2千万。广州市民的基本公共卫生经费从往年的30元/人,升为40元/人。但这小幅度的提高根本不足以满足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的需要,更不用说在社区心理卫生方面的投入。林益强[10]等人对2011年上海城区精神卫生筹资现状调查显示,上海地区每年的精神卫生服务的筹资总额由2007年的3402.79万上升至2009年的4496. 42万。广州在精神卫生方面的投入与上海的差距还是非常大的。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是具有福利性质的社会公益事业,当前广州市政府的资金投入远远不能满足社会公益事业发展的需求。
2.4 服务网络体系不完善
在发展精神卫生过程中,广州地区各个部门机构之间各自为政,缺乏统一的领导,缺乏合作,工作发展零散缓慢。社区与医院、学校、家庭等组织机构之间缺乏完善的联动机制,这对患有心理疾病的居民的治疗与康复是非常不利的。2005年深圳开始了“心理卫生进社区”项目试点工作,并在2010年形成医院-社区一体化管理和以社康为依托社区全覆盖的局面,努力做到预防、管治、康复衔接服务,并取得了良好的实践效果[11]。占归来[12]等人对上海的调查显示,徐汇区社区心理卫生服务也建立了三级网络服务体系,制定合理可行的方案,并形成文件规范执行。经过几年的实践,得到了肯定的效果,目前已经成为一项日常工作。这套模式可以为经济基础较好,居民健康意识较强的地区提供借鉴。整体上讲,广州市社区心理卫生服务网络体系还很不完善,心理卫生机构基础建设差,缺乏系统的本土理念和实践模式。
2.5 心理卫生人力资源缺乏,服务能力低下
有相关文献显示,能够提供最佳社区卫生服务的有效面积应为28.26平方公里以内,就广州市市区而言,社区精神卫生部门的密度为每22.48平方公里/所,而全广州市的密度则是37.55平方公里/所,与最佳标准差距是非常大的。按照当地常住人口数计算,广州平均每所社区精神卫生部门需要为6.42万人服务[13],广州地区社区心理卫生服务覆盖面小。而欧洲国家实施的精神卫生保健行动计划中,有83%的欧洲国家有精神卫生政策、覆盖了89%的地区和人口;同时,有95%的欧洲国家制定了精神卫生法律,并且地区和人口覆盖率达到90%以上[14]。据2011年林昭宇[15]等的研究表明,广州市精神科床位数量不足,床位利用率达156.65%,大部分精神卫生专业机构处于超负荷运转的情况。定编床位比往年有所下降,实际床位密度为5.58张/万人,处于同年北京4.12张/万人、上海6.22张/万人之间,但与美国6.2张/万人、德国16.4张/万人、法国17.6张/万人、日本29.1张/万人[16]比较,差距仍然较大。2014年张帆[13]等对广州市社区精神卫生资源调查表明,广州一些城区如增城和白云区,每10万人配备的社区精防医生总数低于1.5名,与加拿大11.9名/10万人、英国10名/10万人和美国20 名/10万人[16]相比,差距非常大,社区精神科专业人员配备明显不足。研究也表明,广州社区精防医生多为全科医生或公卫医生兼职,具有精神科执照的社区精防医生比例仅为16.4%,具有初级职称医生比例为76.4%,社区精神科护士多为其他部门如慢性病部门的护士兼任,社区精神卫生工作者服务能力低下。而且精神卫生资源地区分布不均衡,主要集中在越秀、荔湾、天河、白云等中心城区,从化、增城、花都等地连基本的精神卫生机构都欠缺。这与目前广州市居民日益增长的心理卫生服务需求不符合,形成极不平衡的供需矛盾。
2.6 心理健康需求大,求诊率低
广州精神疾病患者目前超过13万,比例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除7万多名精神残疾人外,其余近7万人则是有精神障碍的心理疾病患者,如不能及时接受专业心理治疗,极有可能恶化为狭义范围内的精神病人[17]。据2013年唐牟尼[18]等对广州市16岁及以上人群精神心理问题的研究发现,社区人群因精神心理问题使用医疗服务率仅为2.55%,失业、贫困、文化程度低、婚姻状况差等弱势群体较少寻求精神心理卫生服务,与其他研究[19-20]结果相近。晏晓颖[21]等对广州市荔湾区孕妇心理卫生服务利用现状调查显示,孕妇存在较大的心理问题,但缺乏心理卫生服务意识。蔡梅英[22]等对2013年广州越秀区老年人心理卫生服务需求现况调查显示,35.38%的老年人有心理服务需求,但因主观因素,只有20.38%认为自己有需要,老年人及其照料者对心理卫生服务内容欠了解。何小英[23]等对广州市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结果显示,残疾人心理辅导需求较低,仅9.95%,表明残疾人对心理康复的意识不强,有心理问题却不知道通过心理辅导解决。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服务需求比较大,但可能受到主观因素(知晓率、传统观念等)和客观因素(精神卫生资源缺乏、服务能力低下等)影响,整体上目前的心理健康服务求诊率还是比较低。
3.1 政府主导,部门合作,建立与健全三级网络体系
3.1.1 政策倾斜,落实专项资金 2006年,国家曾颁布政策明确规定,精神疾病社区管理和居民心理健康指导工作应纳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中的公共卫生工作内容。且由政府提供经费补助。《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第62条明确要求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保障精神卫生工作所需经费,将精神卫生工作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工作作为公共卫生建设重要组成部分,广州政府应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与疾病控制规划中,明确它是政府的一项重要职能,切实落实专项经费的投入,完善相关政策文件,进一步贯彻落实国家精神卫生法。
3.1.2 完善机构设置,加强网络体系建设 已有的研究成果显示,以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依托来建立社区心理保健网络,是向社区公众提供全面、连续的心理健康服务的好方法[24-25]。利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具有服务社区人群的功能以及熟悉本社区环境及居民健康状况的特点,积极构建以市心理卫生中心为核心,区专科医院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落脚点的“市-区-社区”三级联动网络管理体系。近几年来,广州社区卫生服务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网络初步构建,服务功能日益完善,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26],为这种模式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
三级网络体系中社区级(一级)是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创建心理咨询室,主要负责调查本区域内居民的心理健康状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等基础性工作。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强调预防大于治疗,而在这一层级里应遵循三级预防体系:①初级预防,在居民未出现心理问题前,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使居民掌握心理保健方法,增强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减少或避免心理疾病的产生;②二级预防,定期进行居民心理普查,及早发现社区民众心理疾病并及时干预治疗;③三级预防,对于社区患有严重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的个体,及时转介到更专业机构进行治疗。为社区中接受过或正在接受专业心理或精神治疗机构治疗的个体创造良好的社会回归环境,保证良好的预后效果。区级(二级)服务平台主要是区专科医院和综合性医院精神科,开展心理治疗、轻微心理疾病诊断治疗等工作,并及时对社区级服务进行业务指导,提供技术和服务支持,该层级的患者病情好转时,可回归到社区级进行康复。市级(三级)服务平台是市精神卫生中心(广州市精神卫生中心),主要统筹全市社区心理卫生工作的开展、督导、评估与考核,为下一级服务平台无法治疗的重性心理疾病和精神疾病提供专业咨询和治疗,为前两级服务平台提供技术支持和指导。三级模式之间实行转诊服务,有利于居民得到全面、连续的心理卫生服务。
三级网络体系职责明确,各司其职,围绕社区居民心理健康需求开展工作,将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询延伸到学校、企业、部队、司法、警察等特殊群体,做到工作有计划、落实有措施、活动有效果。
3.1.3 整合资源,建立有效协调联动机制 心理卫生服务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多方面的工作内容,需要多部门积极配合和支持。应由市政府牵头,综合卫生、财政、教育、民政、残联、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组成,建立多部门沟通协调机制,整合利用各方面资源形成合力,为居民提供有效的预防、治疗、康复衔接服务,保证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工作有序运行。鼓励家庭、学校、社会工作者、志愿者及社会心理咨询机构等NGO机构积极参与,共同为落实社区心理卫生工作贡献力量,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社区心理卫生人力资源不足的压力。香港地区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是一个全方位、由多机构共同提供精神卫生服务的体系,其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以点带面,逐步形成一个整体,全方位地为精神障碍者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27]。
3.2 建立多元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
3.2.1 服务内容多元化,贴近社区民众需求 社区人员构成复杂,心理健康需求也呈多样化,我们应该针对社区不同年龄段不同对象的实际需求,建立多元化的心理健康服务项目,使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更趋规范化和常规化。如针对企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学生、军人、残疾人、居民的心理健康需求,举办各种专题讲座,“儿童的天赋与创造力培训”“成瘾行为及预防”“如何缓解学习压力及考前紧张情绪”“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老年人退休综合征调节”“孕妇产前抑郁症的预防”“征服职场压力”“性格、能力与职业”“爱心助残心理健康讲座”“复员退伍军人再就业心理问题讲座“等。还可以开展团队心理培训活动,实践证明,团体心理辅导是比较适合社区的实际需求,在国外及我国港台地区已得到广泛的发展,并应用于学校、企业、医院、司法、社区等各个领域[28]。如开展家庭亲子团队、父母效能训练课程、青少年情商训练营、社交恐怖症假期团体治疗班、建立和谐家庭团队等。同时,针对本社区人群心理健康需求特点,开展重点服务项目。据魏建群[29]等研究表明,社区退休老人空巢现象比较普遍,特别是绝对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堪忧,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老年人心理健康,及时给予积极干预,积极开展社区护理,提高社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广州现已逼近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高于国际标准,而且传统的家庭养老模式逐渐消失,老年人受多方面因素影响,广州社区要加强对老年人心理健康需求的关注,重点服务。同时社区可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娱类体育活动,为社区居民提供社会支持和缓解人际关系类压力。尹少丰[30]的研究调查显示,有选择性参加文娱类体育活动的社区居民的身体健康状况和心理健康状况均好于其他人群。
3.2.2 丰富社区心理健康服务方式 广州居民对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虽然目前有所提高,但居民对心理保健的求诊率仍比较低,因此社区应加强心理卫生知识的宣传普及,可设置专门的宣传栏,发放心理健康小册子,心理书籍等卫生科普资料,从根本上促进居民对心理健康服务观念上的转变,提高居民心理保健意识,鼓励居民积极主动寻求心理卫生服务。在咨询形式上,建立全方位、多形式的个体咨询模式。除开展日常个体来访咨询外,还可开通心理热线,向广大居民提供电话咨询服务和电话预约的绿色心理通道。创建心理咨询网站,丰富网站心理卫生资源,居民可在网上进行心理咨询,及时得到社区情感支持。据2013年唐牟尼[18]等对广州市16岁及以上人群精神心理问题就诊途径调查显示,互联网服务是使用最多的。再者,开通心理信箱和电子邮件咨询等。同时改变传统的坐等患者上门的方式,社区可以不定时主动上门探访,开展居民心理普查,并建立起居民心理健康档案系统,科学评估社区整体心理健康水平,及时了解居民的心理健康状态。对于重性精神病患者,可采取主动式社区治疗方式,有研究表明,改良版主动式社区治疗模式可更有效改善精神分裂症长期住院患者的阴性症状,值得应用推广[31]。
3.3 建立完善绩效评估体系
将心理卫生工作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对举办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进行年度绩效考核,考核结果与政府下拨经费挂钩。考核内容包括对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活动经费投入、人力资源的配置以及居民对心理卫生服务资源的利用率、社区居民心理健康水平提高程度和对心理卫生服务的满意度等。各层级机构应尽快建立起科学的评估体系,制定明确的计划和方案,给心理卫生服务工作指明努力的方向。社区从业人员应定期通过问卷调查、心理测量等方式,及时对心理干预效果进行评价和总结,定期收集居民对机构所提供的心理卫生服务的反馈,最后评量出心理卫生服务的水平和效果。制定考核服务质量的定性和定量指标,坚持心理卫生服务数量与质量的协调发展,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的心理健康服务需求。
[1]张盼,赵雅宁,刘海娟,等.河北省农村居民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及对精神疾病态度调查[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3,29(10): 777-780
[2]David Pollack,Jacqueline Maus Feldman.Introduction to the Special Issue of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Journal Commemorating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The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Centers Act of 1963[J].Community Mental Health Journal,2003,39(5): 377-379
[3]Lebensohn Z M.General hospital psychiatry USA:Retrospect and prospect[J].Compr Psychiatry,1980,21(6):500-509
[4]肖洁汶,徐青松.上海市某区社区心理卫生服务发展现况及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3,26(7):86-88
[5]P.DePonte G Hughes.Mental health care in London[J].European Psychiatry,2005,(20):274-278
[6]广州卫计委.http://www.gzmed.gov.cn/rhin_gzmed//bmdt/ jbkz/gzdt/4634.html2014,7
[7]蔡梅英,龚诚华,胡号应,等.2011年广州市越秀区社区居民心理健康知识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12,18(10):757-760
[8]胡号应,颜瑜章,陈力鸣,等.广州市城乡居民的心理健康知识知晓率及对精神疾病的态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2,26(1): 30-35
[9]广州卫生局[OL].http://news.163.com/13/0227/04/ 8OMNF9700001124J.html.2013,2
[10]林益强,谢斌,詹国芳,等.上海某中心城区精神卫生筹资现状调查[J].中国卫生资源,2011,14(5):337-339
[11]李衡.开展社区心理卫生模式的实践性探索[J].中外健康文摘,2012,9(34):53-54
[12]占归来,李晨虎,饶顺曾,等.上海市徐汇区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模式[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3,21(8):1155-1156
[13]张帆.广州市社区精神卫生资源调查研究[D].广州:广州医科大学,2014
[14]Maya Semrau,Elizabeth A Barley,Ann Law,et al.Lessons learned in developing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care in Europe [J].World Psychiatry,2011,10(3):217-225
[15]林昭宇,李洁,杨宁,等.广州市精神科床位及其人员配置的现况调查[J].临床医学工程,2011,18(8):1323-1324
[16]王祖承,季建林,浅井邦彦[日].欧美10国精神卫生工作的现状[J].上海精神医学,2000,12(增刊):55-62
[17]http://gongyi.sina.com.cn/gyzx/2011-07-27/142828438.html,2011
[18]唐牟尼,郁俊昌,黄悦勤,等.广州市16岁及以上人群精神心理问题就诊途径的流行病学调查[J].实用医学杂志,2013,29 (11):1850-1852
[19]马瑛美,冯启明,罗红叶.南宁市青秀区社区居民卫生服务需要与利用分析[J].医学与社会,2011,24(2):25-27
[20]Wang P S,Aguilar-Gaxiola S,Alonso J,et al.Use of mental health services for anxiety,mood,and substance disorders in 17 countries in the WHO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s[J].Lancet,2007,370(9590):841-850
[21]晏晓颖,杜敏玲,李桂友,等.广州市荔湾区孕妇心理卫生服务现状调查[J].全科医学,2011,14(12C):4185-4187
[22]蔡梅英,林勇强,王华丽,等.2013年广州市越秀区老年人及其照料者心理卫生服务需求现况调查[J].预防医学论坛,2015,21 (8):561-565
[23]何小英,杨秋苑,邓爱玲.广州市残疾人康复需求调查分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8,14(2):198-200
[24]曾念彬,林中,陈颖儿.精神卫生工作的新型管理模式-精神卫生进社区[J].中国全科医学,2007,10(3):178-180
[25]杨凤池.关于社区心理卫生服务模式的探索[J].中国全科医学,2002,5(11):849-850
[26]黄文杰,方小衡,黄嘉殷,等.广州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状调查分析[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2011,25(10):41-42
[27]黄先娥.香港地区社区精神卫生服务模式介绍[J].护理学杂志. 2010,25(18):73-74
[28]樊富珉.我国团体心理咨询的发展:回顾与展望[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20):62-70
[29]魏建群,程瑛,罗菊英.社区退休空巢老人心理健康及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10):1593-1596
[30]尹少丰.社区居民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关系研究-以广州市汇景新城社区为例[J].体育文化导刊,2013,31(8):38-55
[31]高慧,闫妍,张樑.改良主动性社区治疗模式[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9):1300-1302
http://www.cjhp.com.cn/
Exploring a New Model of Communtiy Mental Health Service in Guangzhou
Lin Meifeng,Shang Herui,Liu Guoyun,et al
Guangzhou Medical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0,China
R395.9
A
1005-1252(2016)09-1437-05
10.13342/j.cnki.cjhp.2016.09.039
2013年广东省高校学科建设项目(编号:2013WYXM0099)
2016-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