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玉梅
提问是数学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提问,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有意识地为学生发现疑难、解决疑难提供桥梁和阶梯.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数学课堂提问的难度、梯度、密度的把握谈点认识与体会.
一、掌握好问题的难度
课堂提问难度要适中.课堂提问内容要有难易差别,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教师要在学生原有认知水平的基础上设计一些适合的问题,由浅入深,循序渐进,从而让学生的思维经历发现的过程,而不是感到高不可攀.
教师在备课前要认真研究教材,研究课标,研究学情,在课上要提出难度适中的问题,以便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让大多数学生经过一定的思考解决问题.
二、 设计好问题的梯度
学习活动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的过程.在教学中,对于那些具有一定深度和难度的内容,学生难于理解、领悟,可以采用化整为零、化难为易的方法,把一些复杂、较难的问题设计成一组有层次、有梯度的问题,以降低问题难度.
例如,从等腰三角形底边上任一点,分别作两腰的平行线,所形成的平行四边形周长与它的腰长之间的关系如何?说说你的理由.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例题进行改编,注重提问的层次性,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已知等腰△ABC中AB=AC,D是底边BC上任一点,DE//AC, DF//AB.(1)如图1,这个图形中有你熟悉的数学图形吗?在此之前刚学习了平行四边形和等腰三角形,这个问题处于学习基础一般的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而且是一个开放题,让他们回答更能增强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找到等腰△EBD,等腰△FDC,AEDF,这样也为解决平行四边形周长与它的腰长之间的关系作好铺垫.(2)若点D在BC边上移动,请问图中有哪些量是不变的?这也是一个开放题,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困难,让基础一般的学生有信心继续参与课堂.引导学生发现在等腰△ABC固定的情况下,图形中的各个角都没有变化.线段DE、DF、DC、DB随着点D的位置变化而变化.(3)点D在BC边上移动过程中,DE变短时,DF变长;DE变长时,DF变短,DE与DF的和是否不变?这一设问稍有难度,但在前两个问题的铺垫下,也能让更多的学生发现答案,进而解决了平行四边形周长与它的腰长之间的关系.
三、调节好问题的密度
提问虽然是课堂教学的常规武器,但是提问并非越多越好,主要是看提问是否引起了学生探索的欲望,是否能发展学生较高水平的思维,让学生学会分析问题、发现问题.课堂提问要适时适度,既不要太多,也不要太少,要把握好提问的时机,使提问发挥出最好的效果.
例如,在讲“等腰三角形的性质”时,有位教师这样设计提问(如图2):师:在△ABC中AB=AC吗? 生:是.师:AB=AC,那么∠B=∠C吗?生:相等.师: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吗?生:是.师:要说明∠B=∠C,作∠A的平分线行吗?生:行.师:可以作高吗……这种设计虽然表面上看热闹活跃,实际上流于形式,肤浅.把教学内容分析得过细,提出的问题过小,思维距很短,这固然能使学生易于应答,可以保证教学环节的有“序”进行,但也造成了许多失落,如活跃的想象、会心的沟通、不可言传的意会等.另一位教师是这样设计的:师:上节课学习了等腰三角形,知道它是轴对称图形,今天继续来学习它有什么性质.请同学们利用手中的等腰三角形纸板,小组合作去寻找答案.生:将它沿对称轴对折,发现左右重合,两个底角相等.师:很好!通过实验的方法发现,能再用数学知识加以说明吗?生:可以,作顶角平分线.生:还可以作高……这样的问题,给学生以充分自由选择的空间,引发学生参与讨论.学生经过深入思考,在答问时,展示的是自己理解、感悟的过程,训练的是思维、表达的能力.
总之,课堂提问无固定模式.根据学生的注意力容易集中在新鲜事物上的特点,教师可适当变换角度提问,增加提问的新颖性,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