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文静
有一个女孩在文章中写道:“数学好抽象,好像和我的现实生活格格不入,数学对于我来说就像一座坟墓.”简短的几句话语道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感受——数学抽象,枯燥无味.为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教师还原数学知识,创设源于现实生活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实现课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一、创设情境的原则
1.目的性原则.创设情境要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作为新课的前奏是为引入课题做准备工作的,是为达到教学中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而设计的.在设置情境时,要做到教者提问少而精,学生质疑多且深.
2.主体性原则.课堂的主体是学生,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学生进行,要将学生的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置于核心地位.
3.激励性原则.“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好的情境设置,一定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励学生主动深入地开展学习.
4.生活化原则.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是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的,情境的选择不能远离生活,这样才能拉近学生与数学之间的距离.
二、巧创情境的途径
1.创设体验情境.体验情境,就是创设一种使学生全身心活动的情境,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学会观察,动笔记录,小组讨论,积极思考.
例如,在讲“图形的变化”时,我让学生拿出事先准备好的学习用具:两块相同的含30°角的直角三角尺,自己动手把两块三角尺相等的边拼在一起,能拼出几种不同的几何图形,并分别说出这些图形是由其中一块三角尺怎么样变化得到的?经过交流以后,学生拼出了6种几何图形(如图1):其中①、③是等腰三角形,②、④是平行四边形,⑤是长方形,⑥是四边形.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演示课件,由于学生亲身参与了知识探索的过程,对图形的变化知识的理解更具体、更形象、更深刻,做到了把数学问题具体化,形象化.记忆更深刻、更长远,知识建构更容易完成.
2.创设趣味情境.“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对学生的学习有着不可估量的积极作用,它能变无效为有效,化低效为高效.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当前优化课堂教学,减负提质的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例如,在讲“探索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时,我创设了如下情境:(1)小明家装修房子,有地方需要再装一块三角形形状的玻璃,要求与原来完全一样,该怎么配?(2)假如原来的一块不小心打破了,如图2,破成了3块,现在要求只能拿其中的一块去配与原来完全一样的玻璃,那么小明应该拿哪一块去配?对于第一问学生很容易就可以回答出来:“拿着现有的玻璃去配就可以.”而对于第二问玻璃碎了,拿哪一块去配才能配到与原三角形的形状相同且大小完全一样?这时候学生的心理状态非常复杂,一方面对于这种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很感兴趣,另一方面,由于受到已有知识的限制,又无法立即解决该问题.这类问题情境的创设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及探索欲.所以,在数学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灵活地创设问题情境.
3.创设“陷阱”情境.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认为,学生接受新知识时完全依靠正面的示范和反复的练习不一定能够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反而是在“反例”的影响下,经过师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再进行“自我否定”,利用错误,促使学生对已经完成的思维过程进行周密的排查和反思,对已经形成的知识认识从多个方面,用多种方式进行再思考,以求得更深层次的理解.这样的情境创设,既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又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总之,创设情境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掌握知识,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探索的同时,决不能忽视教师引导者与组织者的作用,在学生迷茫时,保证学生沿着正确的道路探索下去,从而提高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