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的初中语文教学不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保姆式的灌输型教学模式扼制了学生独立思维的个性发展,阻碍了学生语文能力及素养的提高。新课改背景下的初中语文教学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摒弃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倡导以学生的合作、交流与探究为主体活动的生本课堂理念,尊重学生的生命体验,构建有效的语文生本课堂,促进课堂的有效生成与学生的主动发展。本文结合平日教学实践,就如何构建有效的生本语文教学课堂谈谈自己的做法与体会。
一、设疑探究,强化课堂的动态生成
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教师的单边活动,课堂上学生处于听讲与记忆的静止状态,学生缺乏问题意识,一切都由教师强加与灌输,学习的主动性也从无产生,语文教学陷入僵化状态。因此,教师应该结合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特点,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潜在的探究动力,促进课堂的动态生成,提高学生参与语文教学活动的热情。例如在学习莫怀戚的《散步》一文时,教师提出问题:为什么最后“母亲”依从了孩子的建议而走小路?并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看法。学生表现得十分踊跃,有的说母亲有慈爱之心,有的说母亲疼爱晚辈,有的说是小孩子不懂事,没有为年老体弱的老人着想。为使学生将自身的生活体验参与到阅读当中,教师接着问:长辈对我们倾注了无限的爱,我们平日感受到了吗?于是学生回忆平日父母长辈对自己关怀的事例。有的同学说,有时真的把父母长辈对自己的爱视为理所当然,甚至是视而不见,这确实是不应该的;有的说父母给我们的爱都是真诚的,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有的说我们应该通过自身的行动来回报父母对自己的爱,好好学习,掌握本领,将来对国家对家庭能有所贡献是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也是回报父母的最好礼物。可见,通过设疑,可以有效促进课堂的生成,促使学生将日常生活体验参与到阅读当中,实现了对主题的有效把握与升华。
二、自主提问,促进课堂探究的有效性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是课堂提问的主体,学生是被提问的对象。教师怕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抓不住重点,回答不到点子上耽误授课时间而完不成教学任务,因此课堂很少提问甚至不提问,即使提问也是自问自答,告知学生一个所谓正确的答案。因此学生在阅读中问题意识很难产生,阅读理解能力提升缓慢。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学生自主提问、自主探究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把课堂的提问权交给学生,促进学生探究能力的形成。例如在学习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时,教师让学生首先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在阅读过程中提出问题,然后与小组成员一起探究解决。在阅读过程中,学生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藤野先生敬业乐教,热爱学生,这从他认真批改学生的作业等事例中可以体现出来。但作为教师,对学生充满期望,认真教书与批改,这本身是教师应该履行的职责,为什么能够得到鲁迅先生如此的崇敬与怀念呢?”教师让学生针对这个问题在小组内展开讨论。学生通过反复阅读寻找答案,全面了解鲁迅的写作背景,在热烈讨论中各抒己见,通过交流学生对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藤野先生热爱自己从事的教育事业是可敬的,热爱学生、认真执教是令人感佩的,但是当时正处在日本军国主义歧视中国人的背景下,藤野先生能够抛弃民族偏见,致力于医学的学术传播,真诚对待中国学生,这是何等伟大的具有全球视野的胸怀,这更加值得鲁迅先生及所有人的尊重与敬仰。因此,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促进学生探究能力形成的关键,语文课堂就应该提倡学生自主提问、交流探究,才会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三、互动合作,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生本课堂理念提倡尊重学生年龄特点与身心发展规律,结合学生活泼好动的特点因材施教,增强课堂的趣味性,激活学生的思维。例如学习《皇帝的新装》一文,在让学生充分阅读后,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课本剧的创编活动,在创编完成之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互动合作,进行课本剧的表演训练,其实将课文改编成课本剧的过程就是学生深入理解人物性格与社会环境的过程,他们在表演设计中探讨适合人物性格的语言、动作、神情,结合对课文的深入理解,使课本剧的表演惟妙惟肖。在学习了《范进中举》和《孔乙己》之后,教师设置问题情境:假若孔乙己与范进相遇,他们进行了一番对话,大家想一下对话内容是什么?并将他们相遇后的对话写下来,然后进行表演。学生们非常踊跃,发挥自身的想象,通过自身的理解来设计人物的语言、动作及表情,在表演中走进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在学生小组合作表演过程中,教师和学生组成评委,对各小组表演进行评价,最后根据评分的高低评选出“最佳表演小组”、“最佳表演先生”等奖项,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激励。
总之,构建语文生本教学课堂是提升语文教学效率,提升学生语文探究能力与素养的有效途径。教师的教学设计应该以学生的活动为中心,注重课堂的动态生成、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与学生兴趣的激发,促进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不断提高。
(周丽萍 甘肃省兰州市永登县苦水镇南峰初级中学 73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