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尚文先生曾对语文教育的生活化做出深刻而全面地阐述,他认为:“要将教学活动置于学生真实的生活背景中,从而激起他们作为生活主体听、说、读、写的强烈愿望。同时把教学的目的要求转化为学生的内在需要,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更好地生活。”由此可见,语文教学的目的、内容、过程都要与生活相联系,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语文教育的根本目的,将语言文字的知识真正应用于工作和学习中。
一、文言文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的失联
文言文是由中国古代的书面语言写成的文章,主要是指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语文教材中之所以选入文言文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一是中国在1918年之前,所有的文章都是用文言文书面语言写成的。文言文中蕴含着从先秦到五四运动期间中华文明的宝贵遗产,其中的思想文化精华值得后人继承和发扬;二是学会阅读和理解文言文对于研究古文典籍和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可以说教材编者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自五四运动之后文言文在口语和书面语的使用上已经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白话文和白话语言。因此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时间和空间的缩小令文言文与学生的联系几乎为零。文言句式的复杂、文言词义的晦涩难懂成为学生和老师都十分头疼的问题。同时,教材编写者为了使选文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有意选取在其所代表的时代具有较高文学水平的作品,这更加深了学生对文言文理解的难度。
新课标在要求:“阅读浅近文言文,养成初步的文言语感。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词句含义,读懂文章内容”的同时也在强调学生能够“认同中国古代优秀文学传统,体会其基本精神和丰富内涵,学习用历史的观点理解古代文学的内容价值,从中汲取民族智慧。”然而在当前的文言文教学中,文言实词、文言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唱主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关注最多的还是字词句,只注重默写和文言基础知识的考查。文言文曾经是作为古人思维和交际工具而存在的,而在当今社会文言文已经失去了这一功能,更何况,文言文“是作者的思想感情、道德评价、文化素养、审美趣味等等的‘集成块,是一个文化的整体,而不是语言材料的‘堆积物。”从这个意义上讲,文言文的学习就绝不应该仅仅是语言的学习,而更应该注重文言作品背后的思想内涵和文化价值,只有这样,才能找到文言文教学与生活化教育的连接点。
二、文言文教学实现生活化的具体途径
从狭义上讲,文言文是指除诗歌外用文言写成的其他类型文章。以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为例,这套教材共选入五个文言单元,可根据文体类型的差异分为五类,一是古代记叙散文,包括《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二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包括《兰亭集序》《赤壁赋》《游褒禅山记》三篇;三是古代议论性散文,包括《寡人之于国也》《劝学》《过秦论》《师说》四篇;四是古代人物传记,包括《廉颇蔺相如列传》《苏武传》《张衡传》;最后一类是古代抒情散文,包括《归去来兮辞(并序)》《滕王阁序》《逍遥游》和《陈情表》。共有十七篇,从先秦时期诸子散文到两汉时期史书和文学贤良对策再到唐宋八大家的千古佳作,可谓跨越千年,都是各个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品,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价值。如何从这些名作中吸取祖先智慧,为现世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服务呢?这也就是本文所探讨的重点问题,即文言文教学的生活化。
“接知如接枝”是叶圣陶先生对语文教育要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为连接点的精准譬喻,“我们要以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部分”。由此可见,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就是对学生日常生活经验的挖掘和利用。文言文教学要想真正实现生活化也必须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探寻文言文教学对学生当前及以后生活和学习的指导价值。
(一)在文言文教学中引入流行文化元素
现如今是一个多媒体当道的信息时代,各种网络资源应有尽有。在文言文教学中若能够适时地加以利用,既可以增加流行文化元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够抛开乏味枯燥学习模式的束缚,增强学习的效果。
《荆轲刺秦王》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文章通过对荆轲行刺秦王嬴政前后过程的详细描述,刻画了荆轲这一有勇有谋、可歌可泣的英雄形象。在众多的电影和电视剧作品中,这个故事都被广为传颂,学生对荆轲的事迹并不陌生。在执教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适时引入影视剧中关于荆轲刺杀秦王的片段,这有助于学生对人物形象形成直观的认识和理解,对于把握人物性格特征具有重要作用。
(二)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入个人生活经验
在许多议论性文言文中,涉及到众多论证方法的使用,其中比喻论证是比较常见的一种。作者通过对日常生活现象的仔细观察和思考来直观形象地论证其所持观点,使文章通俗易懂。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荀子·劝学篇》,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来论证学习的意义、作用以及学习的方法和态度。这些比喻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密切相关,在教学时需要启发诱导学生提取个人生活经验,甚至可以让学生试着举出更多的事例来继续论证作者的观点,这样既可以调动课堂气氛又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这是文章内容本身就直接反映出个人生活经验运用的例子,有些文章并未直接在字句中显示出来,所以不结合个人经验是难以准确理解作者的心理变化和情感表达的,例如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描写的是作者与友人在会稽山游玩时的所见所感。作者的情感变化是由“乐”而“悲”。“乐”在暮春时节与志同道合的好友一起游山玩水,饮酒赋诗,信可乐也,这很容易理解。而作者转“乐”为“悲”的原因就不是太容易理解了。从字面意思上看,作者感叹的是当大家遇到自己喜欢的事物时感到快乐自足,但一味地享受忘却了时间的流逝是如此迅捷,等反应过来时,也许早已是两鬓斑白了,暗含着有生之年应当做些实事,不应空谈玄理之意。作者之“悲”对于正值青春年少的高中生来讲,是难以理解的,因为他们缺乏人生经历。但是教师在教授时可以换个角度,举一些学生已有的生活经历。例如与一位多年未见的好友,短暂的重聚后是再一次的别离,或者一次快乐的旅行很快就要结束了等等,这些日常生活经验的调动对理解较为深奥的文意是十分有必要的。
(三)在文言文教学中输出现代生活启示
虽然现代人的物质生活得到了相对较高的满足,但是精神层面存在的问题也开始引人注目。不止学者就连国家领导人都强调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精神营养,文言文中汇集了先哲的人生智慧和崇高的精神境界,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不仅需要帮助学生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还应在提炼哲理的过程中获得启示,促使学生主动地将其应用于日常生活,以指导和修正自己的言行,提高思想文化修养。文言文教学中的生活启示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是生活哲理类。以《鸿门宴》为例,这段源于《史记·项羽本纪》的节选,生动形象地刻画了项羽、刘邦以及双方谋士等人物形象。师生共同分析刘邦死里逃生的原因能够得到以下启示:在工作中要善于与人合作,善于听取他人意见,不要刚愎自用。
二是乐观心态类。以《赤壁赋》为例,这篇文章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时所作,作者采用对话方式劝解友人,通过“变与不变”、“取与莫取”阐述了自己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人虽然渺小,生命短暂,但是人类又是血脉延续、代代相承的,所以没什么好可悲的。面对人生的失意、打击、坎坷、磨难等诸多困境,苏轼选择了勇敢面对,这种积极旷达的心态尤其值得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中学生学习。
三是人生楷模类。以《张衡传》为例,这篇人物传记让学生认识到,张衡不仅是浑天仪和地动仪的发明者,而且是一位优秀的政治家、文学家、科学家。在教习这篇文章时,教师可以突出张衡的才华和成就,并引导学生将张衡视为人生楷模,努力学习,以获得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任何教学,只有在学生的已有经验中找到生长点,建立起课堂教学与学生日常生活的紧密联系,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文言文教学也不例外。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育学导论[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冯杰 山东 鲁东大学文学院 264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