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辽
苏州评弹(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简称)是全国著名的曲艺品种之一。从唐代算起,当时即有说唱故事的“说话”和“变文”。“变”由散文和韵文组成,内容可分为讲唱佛经故事和非佛经故事,可见,苏州评弹的源流之远。但“弹词”又有它自己特定的历史。明代嘉靖进士田汝成在《西湖游览志余》(成书于嘉靖二十六,1547)中即提到:“其时优人百戏、击球、关朴、鱼鼓、弹词,声音鼎沸。”(卷十二《熙朝乐事》)其后,杨慎(1488-1559)作《廿一史弹词》;梁辰鱼(约1521-约1594)有《廿一史弹词》的改作《江东廿一史弹词》。可见,“弹词”在明代中叶即已产生。(一说“弹词”产生于元代)苏州评弹则“形成于明末清初”。(周良主编:《苏州评弹史稿》)苏州评弹长篇书目达一百余部;近六十年间新创作改编的长、中、短篇亦有数百种,字数在千万以上。全国解放以前,苏州评弹艺人,零星地、分散地来南京演出,给南京人留下了对苏州评弹的良好印象。而苏州评弹在南京扎根、开花、结果,则是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成立了江苏省曲艺团(内分苏州评弹、扬州评话、徐州琴书、相声等曲种)以后。
当时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的领导对苏州评弹极为重视,常务副部长陶白亲自撰写有关苏州评弹的文章,宣扬苏州评弹;主管文艺的副部长钱静人常常带着文艺处的鲍明路和我到江苏省曲艺团观摩演出;而当他们创作了新书目,我们观看了演出后,即和江苏省曲艺团团长锺兆锦等同志交换意见。当时,我们还不知道邓小平1979年在中国第四次文代会上祝词中的说法:“写什么和怎样写,只能由文艺家在艺术实践中去探索和逐步求得解决。在这方面,不要横加干涉。”(《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13页)但是,钱静人副部长对文艺家写什么和怎样写,表演艺术家演什么和怎样演,确实从不曾居高临下、指手画脚,而是平等待人、平心静气地与锺兆锦等同志一起商量,怎样把演出本修改得更好,演出得更出色,因此,观摩演出后的交换意见,彼此都很愉快,谈得很有成果!
当时,苏州评弹在南京的演出有两大块:一大块是著名中、老演员曹啸君、金声伯、侯莉君、高雪芳等演出的传统书目,他们有时也演出现代书目。另一大块是著名青年演员杨乃珍、郁树春等演出的现代书目,他们有时也演出传统书目。1960-1966年,是杨乃珍演出的巅峰时期。她嗓子清亮,唱腔甜润,音色优美。当时,苏州评弹女演员,无人出其右。一旦她在南京演出,万人争听,一票难求。南京公演成功后,她应邀到日本演出,得到日本文艺界和观众的普遍评赞。后来,她又去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和香港等地演出,所到之处,也是受到热烈欢迎。那时,杨乃珍才二十多岁。她和郁树春等人共同演出的以中国乒乓球在世界夺冠为题材的现代书目《球拍扬威》,两人说、弹、唱、“噱”,俱臻一流。杨乃珍的表演,有声有色,赢来掌声一片,经久不绝。南京人民更加喜爱杨乃珍。“文化大革命”前,杨乃珍等人以苏州评弹演唱音乐家石林谱曲的毛主席诗词,影响极大,电台做了录音。“文化大革命”期间,杨乃珍一“解放”,即被调到北京,演唱苏州评弹。这时她已入中年,但她演唱艺术不减当年,深得叶剑英等中央首长的好评,名满北京。新时期到来,杨乃珍在南京舞台上依然活跃。晚年,她荣获了第五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和她在南京几十年的成功演出是分不开的。
郁小庭是苏州评弹的著名编剧,创作现代书目许多种。他和张韵萍改编的短篇弹词《八个鸡蛋一斤》,系根据丁汗稼的同名话剧写成。1963年春,由演员汪梅韵、侯莉君、高雪芳等在南京排练演出,轰动一时。同年9月,又赴北京、天津、郑州、武汉等地巡回演出。10月21日,周恩来总理等中央领导于北京人民大会堂小礼堂观看演出。此外,《八个鸡蛋一斤》还发表于《曲艺》杂志1963年第6期。郁小庭和薛惠萍、侯莉君合作改编的《江姐》,后由侯莉君、杨乃珍、董梅、徐祖林等按中篇的形式在南京进行公演,也得到大批听众的赞扬。
苏州评弹在南京发展五十多年来具有以下几个带有规律性的特点:南京经济发展、繁荣时期,便是苏州评弹在南京处于上升的时期,如1963-1966年(“文革”前)以及南京改革、开放以后;南京政治清明、重视文化阶段,便是苏州评弹前进发展阶段,否则,苏州评弹就萎缩,受到压制(如在“文革”十年);苏州评弹在南京的听众越多,苏州评弹就越发展,反之,书场被乱砍、压缩(如“文革”期间),听众大大减少,苏州评弹几乎消亡。如今,南京市领导突出“新”、立足“高”、追求“美”,充分利用南京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优势,使得苏州评弹在南京得到了更快、更大的发展,聆听苏州评弹的观众也越来越多。南京与苏州评弹的良性互动、互促,苏州评弹一定会在南京开拓出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