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倩
内容摘要:教学艺术与风格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其影响极大,这种艺术风格反映着各种独特的个人教学特点,从而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的多样性。教学风格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体差异,是教师教学的个性化特点,体现于教师对各种教学元素的选择与组合方式。教学风格是教师在一定理论指导下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稳定的独具个性特色的教学艺术风貌。
关键词:教师 教学 艺术 风格
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说:“真正成功的教师,确实是个伟大的艺术家。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必须达到的境界就是高品质高层次的教学艺术风格。”
一名优秀的教师与一般教师的区别就在于他具有高超的教学艺术和独特的教学风格。所谓教学风格,是指教师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适合自己个性特征的教学观点、教学方法和教学技巧的独特结合与表现。可以说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上成熟的标志。
在教学中,由于每个教师自己的思想、气质、知识结构、审美情趣和教学能力不同,在针对不同的教材和学生实际从事教学活动时都会有自己的选择和侧重角度,采取自己得心应手的教学方式方法,自己创造出教学艺术风格。这种艺术风格反映着各种独特的个人教学特点,从而形成教学艺术风格的多样性。艺术在最广义上,是指任何技艺。较窄的含义是按照美得规律来创造。就教学艺术含义而言是教师娴熟地运用综合的教学技能技巧,按照美的规律而进行的独创性教学实践活动。教学风格是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依据其价值观念,对教学过程诸元素的偏好性和习惯性的方式。教学风格体现了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个体差异,是教师教学的个性化特点,体现于教师对各种教学元素的选择与组合方式。教学风格是教师在一定理论指导在长期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稳定的独具个性特色的教学艺术风貌。从实践上讲,具有自己教学风格的教师才是成熟的优秀的教师,教学风格标志着教学活动是否升华为艺术活动。
教学艺术与风格主要分以下几方面:
一、教学艺术的含义:“教学是一门艺术”古今中外一直为中国外许多教育家所肯定,并在教学艺术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实践探索和理论论证。在国外,对教学艺术的探讨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产婆术。还有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中明确指出:“教学论是指教学的艺术”,目的在于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的全部艺术”。在我国,《学记》中就有对教学艺术的精辟论述,如论述启发式教学艺术时指出:“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在众多的理论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教学法一方面要用科学做基础,一方面又不能不用艺术做方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第一,教学艺术是在一定教学思想指导下,遵循教学规律进行的;第二,教学艺术表现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手段,优质高效进行教学的技能技巧;第三,教学艺术时遵循美的规律,富有美的价值进行的创造性的教学;第四,教学艺术是体现教师个性并难以模仿的创造性教学活动。
二、教学艺术的特点,主要分为形象性、情感性、创造性以及审美性。其中,形象性主要是,教学的形象性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借助语言、表情、动作、直观实物、绘画及音响手段对教材进行加工,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以使学生易于接受。情感性是指教学事件是师生双方的共同活动,人与人的交流过程中情感上的传递更能够让人产生共鸣,这样才能开启学生智慧的门扇、促进他们对知识的理解与追求。对于创造性来说,创造是一切艺术的生命,也是艺术突出的特点。相比其他艺术而言,教学艺术需要更多的创造性,教学艺术的对象是人一个富有思想、情感、创造力或许并有对课堂和书本有抵抗性的学生,这是创造性的难点。对于审美性来说,审美是艺术活动的重点,既然能够说教学具有艺术特点,那么教学必定有审美性这一特征。因此,道德美、形象美、教师优美的语言以及抑扬顿挫的语气或者是生动的表情以及潇洒的举止,美观的工具都会给人美感。
三、教学艺术的功能就是指在教学过程中的各种功能,使教学艺术存在并得以发展和完善的内在依据。教学艺术的特点和功能是相互联系的,相互影响的,分别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陶冶功能、增效功能、谐悦功能以及育人功能。这些功能能够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产生兴趣并发现乐趣,使老师能够更轻松愉悦的教学,并且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使学生在较少的时间里学到更多的东西。
因此,教学艺术与风格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来说其影响极大。合理利用有利于教师更好的履行教学责任,与此同时让教师感觉到教师职业之美,教书育人得到的成就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而教师身为师者,自然有责任去做这件事,而对于传道授业,只有学生真正愿意去做,乐学才会让师者真正体会到为人师为他人解惑之美。
(作者单位:河北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