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曦
内容摘要:随着新课改的深入,爱情题材的篇目在中学语文课本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关于爱情话题的讨论也越来越广泛。这引起了很多人的质疑,担心对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利,这也对语文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满足语文课程文化审美的需要,又要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点。
关键词:爱情题材 教学 边城
中学语文课本选取了很多以爱情为题材的篇目,以2003年人教版高中课本为例,有《长亭送别》、《罗密欧与朱丽叶》、《边城》、《孔雀东南飞》等九篇,在2010年新课标语文必修课本中,又加入了柳永的词《雨霖铃》。爱情题材的文章所占比重较大,其教学的意义和方法都是不能忽视的。
高中生本来就对美好的爱情充满了向往,如果老师见爱情题材的篇目而避之,只打擦边球,不能抓住文章的重点来分析,不能切实地解决学生遇到的难题,有时还会被一些调皮的学生故意刁难,不仅不能体会作者的情感、理解编者的用意,反而会起到不良的效果。学生总是对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在如今比较开放的文化环境下,面对爱情题材的教学,教师更应该把握重点、讲究方法,注意到教学的对象,有取有舍,既要让学生体会到文章的真情、学会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又要引导学生正确地面对纯洁美好的感情。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社会的重要任务,首先是家庭和学校的重要任务,是培养道德高尚的、美好的爱情”。下面我将主要以《边城》这篇课文为例,同时结合一些其他爱情篇目,谈谈我的理解。
一、从“真”入手,体会感情的真挚
一篇篇动人的爱情课文,一个个温情的故事,一幅幅感人的画面,这些古今中外优秀的爱情作品,情感真挚,动人心弦,在中学语文课本中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这些篇目的编排根据的是中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需要,符合新课标的要求,也满足时代发展的需求。这就要求语文老师正确对待这一题材的篇目,无论什么篇目都是学生生活中的教科书,高中生的心理和生理都在急剧发展并迅速走向成熟,社会上的不良文化常常会误导和诱惑他们,这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巨大挑战,不能因为是爱情题材就避而不谈,老师应顺势而导,而不是回避禁锢。
爱情这个话题的敏感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果对教材的处理不当,就会让课堂变得无聊低俗,老师成为学生早恋的点火者,其后果不堪设想。我认为,对于教材中以爱情为题材的作品,课堂上可以创设特定的教学情境,让情感的气氛涵盖课堂,让学生能体会到真挚的情感。例如在《雨霖铃》中,可以让学生配乐结合动作朗读,来体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难分难舍,品味凄美动人的离情美;在《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可以给学生讲一讲苏东坡的爱情故事,让学生感受断肠的思念;在《孔雀东南飞》中,讲一讲当时的社会背景,让学生充分地融入情境,尽情地享受爱情的真与美,这对教师和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文化素养都有一定的提升。
《边城》虽然是一部以爱情为题材的小说,但它主要表现了湘西的风土人情和人性的善良美好。在教学中,有的老师始终围绕翠翠的爱情故事展开讲解,会发现效果并不理想,一堂课下来学生不能理解小说的内涵,也没有把握主人公的特征,只是对翠翠和傩送的爱情故事一知半解。作品丰富饱满的内涵,是它广而流传成为经典的原因,除爱情之外,作品还描述了湘西地区淳朴的民风和质朴的乡民,宣扬了人性之美和自然之美。如果教师盯着文中的爱情不放,忽视了其他情节和内涵,轻则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把握,重则是语文学习方法的误导,这不仅是对教育时间、教育资源的浪费,也是教师的失职乃至语文教育的失败。
二、从“美”突破,赏析语言的魅力
爱情饱含丰富的情感和人文气息,爱情教育更是一种审美教育,应该自然地渗透在语文课堂中。在语文课堂上通过生动的形象和感人的情节,引导教育高中生认识爱情、理解爱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爱情观,从而最终达到欣赏文本,完善情感态度的教学目的。
爱情为题材的文学作品,语言优美,抒情自然,手法多变,形象生动,意境深广,不仅有丰富的个人情感世界,也展示了世间百态,尤为美妙。再看《边城》这篇课文,翠翠喜欢上傩送之后,她的语言、神态都产生了一些变化,我们可以让学生从选文中寻找相关语句,看看作者是如何优雅自然地表现爱情之美的,如何表现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的心情的,品析这些文字的魅力。
“但是另外的一件事情,属于自己不关于祖父的,却是翠翠沉默了一个夜晚”。
“留下一个热闹的印象,但这印象不知为什么原因,中不如那个端午节所经历过的事情甜美”。
“翠翠虽装作眺望河中景致,耳朵却把每一句听得清清楚楚”。
“翠翠还正想起两年以前的端午节的一切事情哪”。
……
翠翠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流露出她的爱慕,这正是一个15岁的少女展现出来的美感,它有一丝忧伤又带有几许甜蜜,这种感觉穿越了湘西、跨过了时光,直达我们的心灵世界,带给读者阅读的美感,这种含蓄温婉的表达方式,正是我们可以学习,也是我们需要教给学生的。对比今天的爱情快餐,粗俗的字眼、盲目的追求,少了美感而多了疯狂,少了温暖而多了炫耀。我们学习《边城》或者其他的以爱情为题材的篇目,一方面为了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另一方面也为了让学生感受情感的真挚,学习情感的表达。当这些学生长大想谈恋爱的时候,脑海中回荡的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是“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而不是“死了都要爱”、“爱情像糖,甜到忧伤”、“爱情不是你想卖,想买就能卖”……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对课文语言的琢磨、分析,如《长亭送别》、《边城》、《罗密欧与朱丽叶》等都是著名的篇目,其中有不少优美深刻的语句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这样,不仅能让学生更加透彻的理解文章的深意,而且也学会了赏析文段。笔者认为课文就是阅读理解中的精华篇目,我们在分析课文的同时也是学习阅读文章的方法,只有学会了阅读才有可能达到理解的功效,这是一个日积月累的过程,而不是迅速地上完课文,然后通过题海战术来提高阅读成绩。在课文中感受了语言的魅力,就应该让学生试着学会表达,如可以在课后安排一个小练笔,写一段小短文,内容不一定要与爱情有关,可以让学生运用到亲情、友情中来,想想什么时候适合直抒胸臆、什么时候适合委婉含蓄,如何才能把自己的感情表达的恰到好处又不失优雅。
三、从“情”提升,学习文化的特点
“情”是文章主线,但一段情感的发展往往与当时当地的环境以及政治文化因素有关,一些以“爱情”为题材的篇目其实是醉翁之意不在酒,传达的也许是国仇家恨、也许是文化制度、也许是爱国之情,通过情感来探索文化的特点,正是学习爱情为题材的篇目的重点也是难点,教师的教学活动不能仅仅停留在人物关系的表层,而应引导学生分析人物情感变化的原因、相恋的结果,探求结果背后的风俗或者文化,只有如此,才能学习到文章的精髓。
还是以《边城》为例,《边城》这么美,边城中的人也这么善良,关系纯真。作者一方面歌颂人情美、人性美的湘西世界,为什么一面又要把翠翠的爱情处理成一个悲剧呢?这就涉及到了文化的原因,这也是爱情题材的教学为什么不能停留在表层而要深入文本的原因。在翠翠爱情的悲剧中,最能撼动人心的是翠翠爱情生命自然萌生和对自由生命的本真追求以及这种自然萌生与本真追求被无端的“阻隔”及被动消解的悲剧性。翠翠和傩送对自己爱情的把握,是作者从生命无为到自觉的人生体验,他表现出少数民族在封闭的农业文明中人们精神的孤寂,这是备受压迫而又赋予生命激情的湘西人民心中的隐痛。他不仅唱出了少数民族的心声,也唱出了旧一代知识分子的心声,这就是它的深刻之处。又如老船夫一生渡船而不被人理解,是湘西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岁月中,被压迫和歧视的写照,以及作者作为一个“乡下人”,在大都市生活中精神上有所压抑的情感流露。
除了《边城》、《孔雀东南飞》、《西厢记》等众多爱情篇目,不论悲剧还是喜剧,之所以成为名著,都与其背后的文化因素分不开。《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与焦仲卿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度对美好爱情的破坏,此外他们自身的思想也不能摆脱当时占统治地位的封建意识形态。《长亭送别》中,作者让张生与莺莺的爱情故事成为喜剧,正是歌颂了以爱情为基础的结合,否定封建社会传统的联姻方式,并把爱情置于功名利禄之上的进步思想。
语文学科既具有人文性,又具有工具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有关爱情题材的选文要兼顾两者,一方面要注重学生人文情感的培养,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其情感方面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人格的健全发展。语文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教材里的情感因素,帮助他们梳理正确的人生观和爱情观,才能更大的发挥其积极作用。另一方面,语文课不能等同于思想政治课,教师还应当注意爱情题材中语言的运用、情感的表达、文化的积累,鼓励学生多读古典爱情名篇,搜集国内外有关于爱情题材的经典名著,使学生在阅读品鉴名著的同时,激起对爱情、对生活的向往,熏陶个人情感。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