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语言学分析对翻译硕士(MTI)典籍英译课的启示——以寓言《画蛇添足》的英译为例
冯丽霞
( 广西师范大学外语学院,广西 桂林 541004)
摘要:以黄国文教授为代表的中国功能语言学者从功能途径对翻译语篇进行功能研究,其方法相对于其他学派的途径而言可操作性和可借鉴性强。本文以MTI典籍英译课上的寓言《画蛇添足》英译为例,在翻译前引导学生运用“翻译文本质量评估模式”对两则名家译文进行功能分析和对比,目标有二:一是为翻译选择和评论提供客观依据,让翻译学习者对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的关系形成细致入微的认识;二是验证功能分析途径在翻译课上的实用性及局限。
关键词:功能语言学;《画蛇添足》;寓言;英译
中图分类号:G642
收稿日期:2015-06-21
作者简介:冯丽霞(1982-),女,湖北大冶人,广西师范大学外语学院讲师。
一、引言
北京外国语学院吴青老师指出,不论是在我国还是西方,都存在翻译理论教学与翻译实践严重脱节的事实,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教师未能让学习者真正感受到理论的启发作用。(吴青,2012)然而不可否认的是,当今翻译理论之多,令人目不暇接,尤其是一些非应用性理论,不少学习者一方面忙于囫囵吞枣,另一方面正如吴青老师所言,很难感受到它们对翻译实践的真正启发作用。于是,有些理论沦为不少人文章中的“帽子”,除了装点以外,并无其他作用。同时,笔者在MTI翻译实践课中发现:第一,真正能将古今中外各门各派翻译主张和翻译理论烂熟于心并能融会贯通,最终能做到如美国蒙特雷高级翻译学院叶子南老师所说的theorizing without theories的理想翻译教师十分难得;第二,作为未来译者的翻译学习者,在学习阶段的翻译练习实践中,应该以求“信”为主,对翻译语篇各个层面的考虑都应该力求严谨、细致;第三,以黄国文、张美芳老师等为代表的翻译功能途径研究者从理论和实证上为广大翻译研究者和实践者开辟了一条较为新颖的路子,对于翻译学习者来说,它既摆脱了从前译论经验随想式的分析和评论,又比文化派的理论来得切实可用。鉴于此,笔者借MTI典籍英译课翻译寓言《画蛇添足》之际,在翻译之前,引导学生一起运用司显柱先生的“翻译文本质量评估模式”(司显柱,2007:138)对这则经典中国寓言的两则名家英译文进行功能分析和对比。
二、“翻译文本质量评估模式”简介
司显柱先生在其《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构》一书中,以功能语言学理论为基础,综合考虑诸多影响翻译的因素,初步建构了“翻译文本质量评估模式”(具体图示见该书138页),并在书中随后章节就三种类型的语篇即信息类、表情类和感染类语篇选取代表性文本进行该模式的实证研究。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一个语篇包含三大功能:概念功能(ideational function)、人际功能(interpersonal function)和语篇功能(textual function)。该模式在考虑译文与原文功能对等时,“只需设定概念与人际功能两个参数”,因为语篇功能只是辅助前两种功能的。(司显柱,2007:135)在具体评估时,该模式从语域分析入手,在微观上分析统计译文在这两大功能上对原文的偏离情况,再从语篇整体出发,综合考虑译入语特征、译入语社会文化等因素,对偏离做价值判断。
必须指出的是,司显柱先生的老师黄国文先生2006年已经在其著作《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中,结合中国古诗词英译,对译本做了颇具开拓性的功能语言学探索,给广大翻译研究者和学习者带来较大启发。
三、对寓言《画蛇添足》的语域分析
寓言即寓意于言,属于文学体裁叙事语篇,因其常含有一定寓意,具有教育意义,所以其语篇类型兼具表达和感染功能。这类文体的写作目的是为了讽刺、劝说、引导世人,在语言特征上表现为简洁精炼、简单有趣、叙事生动、易于理解。(付江涛,白丹丹,2010)
《画蛇添足》是一篇经典的中国寓言,出自《战国策·齐策》中的《昭阳为楚伐魏》,其中主要讲述的是楚国将军昭阳打败魏国后欲攻打齐国,陈轸借用《画蛇添足》这则寓言将其劝退的故事。就这则寓言语场而言,它讲述的主要内容是一名楚国人祭完祖后,赏赐给他的舍人一卮酒,舍人画蛇赢酒,然而最先画完的人拿到酒后还要给蛇添足,最终与这卮酒失之交臂。这则故事传达的寓意是要告诉人们不要自作聪明、做事多此一举,否则将会事与愿违。从语言的“经验功能”上看,全篇过程类型分布如下:
表1 《画蛇添足》正文过程类型分析
具体情况是:
第一段:1E+5M+ 1V+ 2R
楚有祠者E,赐其舍人卮酒M。舍人相谓曰V:“数人饮之M不足R,一人饮之M有余R。请画地为蛇M,先成者饮酒M。”
第二段:4R+ 7M+ 2V
一人蛇先成R,引酒且饮之M,乃左手持卮M,右手画蛇M,曰V:“吾能为之足M!”未成R,一人之蛇成R,夺取卮M,曰V:“蛇固无足R,子安能为之足M?”遂饮其酒M。
第三段:1M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M。
根据上述分析,原文物质过程共13个,占总数的56.52%,为改语篇的主导过程。其次是关系过程,占26.09%。
从语旨上看,参与者有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可以说其参与者是陈轸和楚国大将昭阳,若作为经典寓言,就是作者和读者,寓言的读者通常为青少年;第二个层面是故事内部的参与者,主要有楚国祠者及其舍人,其中涉及到祠者与舍人的关系、舍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先画好蛇的那位舍人和在他之后画好的那位舍人之间。就语气而言,通篇陈述句居多,文中有能愿动词。
从语式上看,这则寓言为古文言,文中有少量对话,用词及句子结构都比较简单,全文浅显易懂。
四、《画蛇添足》英译难点探讨
在翻译《画蛇添足》之前,笔者和学生一起进行过讨论。虽然原文在古文言文中已经属于相当简单明了的类型,但若转换成英文,仍存在不少难点,以下列出讨论中大家集中关心的几个问题:
1.“画蛇添足”的“足”是feet还是legs?
2.“祠者”是“祭祖”还是“拜神”?若两者皆可,翻译将如何处理?
3.“舍人”是“门客(食客)”还是“家人(家仆)”?
4.“卮酒”的“卮”在英语里没有直接对应的词,用什么词替代?古时中国人祭祀一般用白酒,这里用wine,liquor,spirit,还是alcohol?
5.“相谓曰”与后面直接引语的衔接处理。这里的直接引语既不是一个人说的话, 也不可能是舍人们异口同声讲出来的。
6.“吾能为之足”,“能”是指“能够”还是指“有时间”?
带着这些翻译疑难点,我们接着结合两个名家英译本做功能分析和对比。
五、《画蛇添足》两个英译本的功能分析及对比
《画蛇添足》的英译文在冯庆华(2002)的《实用翻译教程》增订本中就有六种,本文将选取广受推崇的钱歌川译本(后简称钱译文)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和其他人等译本(后简称杨戴等译文),主要参照司显柱的“翻译文本质量评估模式”做功能分析和对比。
1.概念意义分析及对比
总的来看,两个英译本和原文所表达的信息是一致的。原文中故事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及其寓意基本上都在译文中得到体现。为省篇幅起见,两译文的过程类情况为:译文皆以物质过程为主;言语过程基本一一对应。但根据之前班级讨论提出的翻译难点,我们着重分析探讨下几点:
表2 《画蛇添足》英译难点及两种译文
根据上面列表,我们逐条做如下分析和探讨:
(1)“画蛇添足”的“足”如果简单查汉英词典,则既可以为foot,又可以为leg,但foot和leg的区别其实比较明显,根据柯林斯高阶英汉双解学习词典上面对foot的解释是:Your feet are the parts of your body that are at the ends of your legs, and that you stand on. (http://www.iciba.com/foot)显然,foot为leg下端的那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就是现代汉语中“脚”和“腿”的关系。虽然在古文言中,“足”可以两者兼指,但英译时还是要加以区分。画蛇添足不可能只添加leg的一部分,故在这个地方,我们以为杨戴等译文legs比较准确。
再看“画蛇添足”的英译文,钱译文为Adding Feet to a Snake while Drawing It,
杨戴等译文为Drawing a Snake with Legs,译回来分别是“在画蛇的时候给它添上足”和“画一条有足的蛇”。按照原文故事情节,“画蛇添足”应该是指蛇画好了之后又要去给它添上足,并非一开始就想好要画一条有足之蛇,所以从这个层面来看,在直译的标题中杨立义先生的Supplying Feet to a Painted Snake(冯庆华,2002)相比之下信息传达较为贴切,钱译文和杨戴等译文都有所偏离。
(2)“楚有祠者”中的“祠”原文词义模糊,既可以指“祭过祖先”,又可以指“祭过神”,在英译的时候,钱译文取“祭过祖先”之义,所以译为after worshiping his ancestors,杨戴等译文则以模糊对模糊,巧妙地使用了 held a sacrifice,让原文信息得到了充分的保留。
(3)“舍人”,根据在线《汉典》(http://www.zdic.net/c/d/142/312111.htm)上的解释,舍人所指有三,再根据《画蛇添足》所出时间,选择第二个解释:“战国及汉初王公贵人私门之官”,即门客。这个词属于中国文化词,在英语没有直接对应,乔车洁玲将其译为the gentlemen who worked for him,算是比较贴切的释义,钱译成retainer, 杨戴等译成steward。根据商务印书馆的《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钱取了retainer第三个意思,即古英语中的servant之义,特别指“服务多年的仆人”,而steward相对符合的其中一个意思是“(受雇管理他人财产的)管理员,管家”。这两个词相对于原文概念意义都不可避免有所丢失。
(4)“卮酒”意为“一卮酒”,“卮”是中国古时一种容量“四升”的盛酒器皿,圆形。维基百科上有关中国“升”的换算列表如下:
表3 中国古代量器文物(引自维基百科
显然,中国古时的“升”不同于今,通过换算,我们一方面能明白为什么下文说“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另一方面可以帮助确定译文中“卮”要用多大的容器来对应才比较符合逻辑,“遂饮其酒”是不是拿过“酒杯”“一干而净”?
“卮酒”钱译文为a pot of wine,杨戴等译文为the goblet of sacrificial wine。首先要指出,wine多指葡萄酒或果酒,而中国人祭祀多用白酒,这里两个译文都统一归化译为wine。其次,“卮”钱用pot取代,杨戴等用goblet ,goblet是高脚酒杯,容量上显然不能和“卮”对应,也影响全文逻辑,所以这里相比之下,pot较为合适。另外,钱用不定冠词a,杨戴等用定冠词the,并且还在wine前面加上sacrificial一词,意思赐给舍人的就是这杯祭祀用酒,虽然这种理解也有可能,但是相比之下,钱译文较好地保留了各种理解的可能性,略胜一筹。
(5)“舍人相谓曰”后面接直接引语的处理。直接引语即别人的原话,原句用引号标出,按照常理,说话人一般是某个人,若是多个人,可能的情况是异口同声地说出某句话。这里直接引语前面的“舍人相谓曰”已经说明此话不是某一个人所讲。钱译文用One of the retainers said显然是为了译文合理性自己做了再创造,并在直接引语中加入“ I suggest, therefore,...”;杨戴等直接用said the stewards根据上述逻辑略显牵强。当然也有译者为避免这种矛盾干脆将直接引语变成间接引语,但相比之下,乔车洁玲用They discussed among themselves既保留了直接引语,又成功化解了上述矛盾,很见功夫。
(6)“吾能为之足”的两个译文分别为I can add feet to it 和I am adding some legs,两者都没有像某些译文那样过度解释译成“我还有时间……”,不过杨戴等译文译成“我在给它添足”概念意义也有所偏离。
2.人际意义的分析及对比
总的来看,钱译文和杨戴等译文在人际意义上和原文明显不对应的地方如表4、表5所示:
表4 钱译文人际意义偏离
六、两个英译本整体翻译质量评价与翻译启示
综合上述分析,上述两个译本在概念意义和人际意义上都各有得失。在诸如“卮”、“舍人”等中国文化词的概念意义的传达上,两者都作归化处理,不得已而丢失部分原文信息。但因为《画蛇添足》是一篇寓言,其文本不但具表达性,还具有感染性。若要译文读者做出类似反应,译文语篇就要迁就目标语的形式规范和文体惯例。(司显柱,2007:124)所以采取归化的方法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同时,“偏离”也有正偏离和负偏离之分。出于语篇整体意义和功能需要在小句中对概念或人际意义做出的调整,是有正面作用的,反之,有害于译文整体质量的偏离为负面的偏离。(司显柱,2007:154-5)相比之下,虽然杨戴等译文在一些细微处的概念意义传达上略胜钱译,比如legs 对feet,held a sacrifice对after worshiping his ancestors等;但本文人际意义较为明显,所以在分析时,人际意义的偏离情况对于译文的质量影响更大,结合人际意义的偏离情况整体来看,钱译文的正偏离居多,而杨戴等译文则稍逊一筹。
表5 杨戴等译文人际意义偏离
根据难点讨论和译文分析,翻译学习者得到如下启示:
1.在翻译练习中,翻译之前除了要了解文章相关背景知识外,还要明确该语篇类型及其语域。不少学习者坦言,之前动手翻译前,很少系统地考虑语篇体裁、语言特点以及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这样细致入微的关系。
2.语篇的功能类型很大程度上影响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学习者们之前大多知道不同翻译策略下的译文会在目标语文化中产生不同的影响,但不太明白语篇的功能类型是怎样影响翻译方法和策略的选择。
3.通过对前人译本进行语篇功能分析和对比,能够有层次、有条理、有依据地梳理译文得失,从而在自己动手翻译时,做到有目的、有依据地选择,对前人译文批判性地参考借鉴。
七、总结
对于仍然以求“信”为主的MTI翻译实践课,尤其是中国典籍英译课,功能语言学分析途径具有相当独特的优势,通过学习和使用,学习者们切实明白了语言形式和意义之间关系的非随意性,为自己的翻译实践和评论找到了一份切实可行的借鉴思路和依据。当然,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一些难点:一是汉语语句关系过程有些难以确定,尤其是一些中国典籍文本中的语句,在语内翻译阶段其句读、解释上尚存多种可能;二是译文句子关系过程不一定都要和原文对应,所以通篇的原文和译文的关系过程分析和统计是否有必要缩减为主要关系过程分析和统计;三是这种模式对语篇的要求,较长的语篇很显然分析起来耗时耗力,所以它比较适合简短的语篇;最后值得一提的是,要发现前人译文尤其是名家译文在概念功能和人际功能上的偏离,对于很多翻译学习者而言,在能力上是个很大的挑战。
附录:《画蛇添足》的两个译本:
(1)钱译文: Adding Feet to a Snake while Drawing It
A native of Chu after worshiping his ancestors gave his retainers a pot of wine. One of the retainers said: “It’s insufficient for all of us, but too much for one of us. I suggest, therefore, that we draw snakes on the ground, and the one who first finishes drawing the snake will win the pot of wine.” When one retainer had completed his drawing, he took the pot to drink. As he held it in his left hand, he continued to draw the snake with his right hand, saying: “I can add feet to it.” While he was adding feet to his snake, another man who had then drawn his snake snatched the pot from his hand, protesting: “No snake has feet. How can you add feet to it?” Then he drank the wine. The man who added feet to the snake lost his prize at last.
(2)杨戴等译文:
Drawing a Snake with Legs
In the state of Chu, a man who had held a sacrifice gave the goblet of sacrificial wine to his stewards. "This is not enough for us all," said the stewards, "but more than enough for one. Let's draw snakes on the ground, and the one who finishes first can have the wine." The man who finished first picked up the goblet, but holding it in his left hand went on drawing with his right. "I am adding some legs," he said. Before he finished the legs, though, another steward completed his drawing and took the goblet from him. "A snake has no legs," said this last. "Why should you add legs?" So he drained the wine instead. And the one who had drawn the legs had nothing to drink.
参考文献:
[1]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英汉互译)增订版[C].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2]付江涛,白丹丹.从功能语言学角度分析伊索寓言的语篇特征[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3):124-8.
[3]何三宁.翻译多元论实证分析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8.
[4]胡壮麟.语言学教程(修订版)[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黄国文.翻译研究的语言学探索——古诗词英译本的语言学分析[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6]商务印书馆.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Z].2002.
[7]司显柱.功能语言学与翻译研究——翻译质量评估模式建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8]王宏印.中国文化典籍英译[C].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9]吴青.本科翻译专业课堂中的理论训练——一门外语专业课的行动研究个案报告[J].中国翻译,2012,(5):37-43.
[10]张美芳.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责任编辑:张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