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文化空缺词语探析
周逸灵
(扬州大学文学院,江苏扬州215500)
摘要:通过检索2000年版商务印书馆的《现代汉语词典》中所收录的词语,对照相关的英语词典,列出了有关文化空缺词语的若干词项,理清了文化空缺词语的主要类别,并逐一列举例证。目的首先在于丰富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使读者,特别是对外汉语教师,充分认识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强文化空缺词语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并向其提供针对文化空缺词语的练习素材;其次,希望使不同文化背景的汉语言学习者在其汉语学习中能够更好地领悟中华文化的真谛;最后,文章也试图激发出研究文化空缺词语的更大兴趣。
关键词:文化空缺词语;对外汉语教学
收稿日期:2015-07-18
作者简介:周逸灵(1992—),女,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H195文献标志码:B
对外汉语教学,在内容上是指对母语是非汉语的对象进行中国语言文化的教学,即“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或者外语教学的教育”①。在实际对外汉语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如果要较好地完成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就必须使留学生打下比较扎实的汉语文化功底。因为文化与语言是密切相关、无法分割的。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是语言的内容。
文化的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概念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出来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等②。狭义的文化概念指的是语言学习和使用的过程中所涉及的文化,也指那些特定的语言词汇中所承载的文化。由于各国的文化差异、语言差异很大,而脱离特定的背景文化的语言是不可能存在的,从而产生了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空缺词语现象。鉴于文化空缺词语的独特性和重要性尚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和研究,本文拟通过系统文献综述和大量例证列举从概念界定和主要分类两个方面对文化空缺词语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旨在丰富对外汉语教学的内容,使不同文化的汉语言学习者能够更好地领悟中华文化的真谛。
一、文化空缺词语的概念界定
谭载喜在英语学界最早提出了词汇空缺这一个概念,他说:“文化个性反映到词汇里,便出现了词汇空缺以及词汇冲突的现象。”③周玉忠认为:“一般来说,各个语言之间都存在着相关的对等成分,但同时由于文化和语言的差异,一种语言有的词在另一种语言中也许并没有对应或者契合的词语,这就是词汇空缺现象。”④而柯平则提出:“一种语言只需要用单个的词语明确标记的东西,另一种语言则可能要兜圈子才表达出来。”⑤王秉钦认为:“空白是指原语中存在某种为异族文化接受者所不明白、莫名其妙的、易于误解的东西,造成异族文化的空白。”⑥郭爱先认为:“词汇空缺由于各民族之间的文化差异,一种语言中表达特有实物或概念的词语或语义在另一种语言中找不到对等成分,从而形成异族文化的空缺。”⑦
仔细分析上述五位先生对词汇空缺概念的界定,不难看出他们每个人对词汇空缺概念的解释中都提到了文化,并进一步解释是各民族文化之间的差异才造成了词语的空缺。正是因为文化差异导致了不同语言中的空缺词语,因此,这些空缺词语也经常被称为文化空缺词语。汉语文化空缺词语是汉语中所特有的词语,承载着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是其他国家或者民族语言中所没有的,或者是没有与之直接相对应的词语。简单说文化空缺词语是两国之间或者是两个民族之间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一种语言现象。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具有极为特殊和丰富的文化。而其所包含的文化空缺词语是别的国家或者民族不容易理解的。它们既是我们日常对外汉语教学中不能回避的问题,又是对外汉语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难点。
二、文化空缺词语的主要分类
汉语伴随中国历史的发展,并依附中华文化而产生。对来华留学生而言,虽然他们多半对中国文化和汉语有着浓厚的兴趣,却经常发现汉语中的许多词语在其母语中无法找到与之对应甚至相似的词语。因此,汉语文化空缺词语成为许多留学生汉语学习的一大难点。为了帮助解决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这一难点,笔者根据2000年版《现代汉语词典》收录的词语,对文化空缺词语进行了大致的分类,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中国由封建社会发展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经过辛亥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改革开放等终于发展成为如今的由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由于中国国体、政体的特殊性,对于留学生而言,在政治方面存在着大量的文化空缺词语,如:保甲、八路、一国两制、改革开放、闭关锁国、经济独立区、政协、妇联等。
从上古时代开始,中国人便认为世界是由阴、阳两个部分组成的,即所谓的“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⑧。而这一部分的文化是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完全空缺的,所以阴阳这一类词语及其所引申的风水学词语必然成为了文化空缺词语。如:阴阳学的八卦、八字、五行等词语;风水学的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龙脉等词语。此外,在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兴盛的儒学、法家、道家、墨家等哲学学派,都对后世的中华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宗教是佛教和道教。佛教是距今三千多年前,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于公历纪元前后,由印度传入中国,并逐渐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中国佛教的初期可以分为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两系。佛教在南北朝发展很快,随着隋唐的统一,八大宗派(三论宗、瑜伽宗、天台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在那个时候形成,开创了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
而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于东汉时期形成,到南北朝时期盛行起来。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道教是典型的多神教,与西方的宙斯、赫拉大不相同。因此,由于宗教差异在东西方文化中产生极多的文化空缺词语,见表1。
表1 涉中国宗教的文化空缺词语
中华民族的传统戏曲大致分为京剧、越剧、黄梅戏、评剧、豫剧等,它们都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宝藏,在其他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是不存在的,从而产生大量文化空缺词语,见表2。
表2 涉中国传统戏曲的文化空缺词语
一是婚庆的风俗,相传中国最早的婚礼仪式是从伏羲氏和女娲开始的。中国式婚礼以红色为喜庆的颜色。结婚之前,男方需要下聘礼,而女方则需要给自己的女儿陪送嫁妆。结婚时,需要新郎新娘拜天、拜地、夫妻对拜,新郎要为新娘掀起红盖头,然后两个人同喝交杯酒。而西方的婚礼是以白色为主的,一般是在教堂内在牧师的见证之下完成的。
二是在节日风俗方面存在着大量的文化空缺词语。由于各国需要庆祝的节日不同,与其相关的历史记载和文化典故也不同,因此其中存在着大量的文化空缺词语。比如过端午节时,有些地方的人们将“艾虎(用艾做成的像老虎一样的东西)”戴在头上,认为可以驱邪;过春节时,人们在门上贴门神,寄托辟邪除灾、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更多例证见表3:
表3 涉中国传统风俗的文化空缺词语
黑话最早起源于中国封建社会,是民间帮会、流氓、盗匪等社会边缘人群使用的暗语,是出于某些文化习俗与社交需要而创作出来的一些以遁词隐义为特征的隐语。因为是由禁忌、避讳所形成的市井隐语,若不了解中国的禁忌文化自然就无法理解中国黑话这一类特殊的词语。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社会边缘人群数量的不断减少,中国黑话日趋衰落,但是在中国相声这一表演艺术中依旧保存着不少的中国黑话,而因为中国传统的样板戏《林海雪原》被翻拍成电影《智取威虎山》,现今又重新掀起了研究中国黑话的文化热潮。
虽然黑话这一类词语并不是中国独有的,在西方不少国家的底层人民中也存在着类似中国黑话的词语,但由于留学生不了解中国黑话的独特文化,所以对于留学生来说黑话也算是一类文化空缺词语,如,胡子(土匪)、挂甲(土匪的一种刑罚)、放水(在赌博场所放高利贷赌资的人)、尖子(卖淫的女流氓)、佛爷(窃贼)、挂注(入伙)、总瓢把子(江湖中的首脑、头目)等。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大特色,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者短句,他们表示一定的意义,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成语有很大一部分是从古代相承沿用下来的,经
常隐含着故事或者典故⑨。此类代表一个故事或者典故的成语很难直译,必须首先了解这个成语背后所有的故事,因而许多成语成为了文化空缺词语。如,不郎不秀、刻舟求剑、邯郸学步、东施效颦、叶公好龙、杯弓蛇影、指鹿为马、掩耳盗铃、拔苗助长、守株待兔、精卫填海、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桃园结义等。
歇后语是中国劳动人民自古以来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是一种短小、风趣、形象的语句。歇后语是由两个部分组成的一句话,前一部分像谜面,后一部分像谜底。交流时,人们通常只说前一部分,而本意在后一部分,由听话者猜出⑩。因为各个国家的历史典故和语言习惯不同,所以歇后语也易成为文化空缺词语。如,水仙不开花——装蒜,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蝎了虎子扒门帘——露一小手,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火烧旗杆——长叹(炭),粪坑关刀──文(闻)也不能,武(捂)也不能,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等。
留学生在学习中文的时候会发现中文中一个有趣的现象,便是存在着多音字和多义词。多音字就是一个字有着两个或者多个读音,而多义词是具有两个或者更多意义的词语。
多音词中一些词在某一种或多种读音的情况下是文化空缺词语,而在别的读音的情况下并不是。同样,多义词在某一种或多种的意思的情况下属于文化空缺词语,而在别的意思的情况下并不是。如表4:
表4 涉多音词和多义词的文化空缺词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网络越来越普及,在网络上流行的非正式语言被广泛使用,网民用一些缩写、引申指代、调侃的方式创造出一些新词反映当下的心情,或者抒发感想。由于各国网民所处的时代背景不同,表达思想和情感的方式也不同,从而产生了网络文化空缺词语。中国的网络新词对于其他国家的留学生来说就是文化空缺词语,例如表5:
表5 涉网络新词的文化空缺词语
由于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其文化空缺词语除了上述几大类以外,还有其他许多小的类型,其中主要见表6:
三、结语
当前,学习汉语越来越热,越来越多的外国人乐于学习汉语。随着时代的发展,互联网越来越发达,外国汉语学习者也更容易接触到具有中国特色的影视学习材料,如从早年的《大红灯笼高高挂》和《我的父亲母亲》到现在的电视剧《甄嬛传》。但是,汉语文化空缺词语却是学习汉语的拦路虎,欣赏中国文化的难点。因此,对文化空缺词语的研究既有必要,又有其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文献综述,对汉语文化空缺词语进行了详尽的界定和解释,同时深入探讨了汉语文化空缺词语的十大类型,并列举大量典型例证。本文的意义一是帮助读者深刻理解汉语文化空缺词语,认识到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加强文化空缺词语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二是有助于对外汉语教师及其学生在教学文化空缺词语时有的放矢。三是可以激发研究文化空缺词语的更大兴趣。
注释:
①何淑贞、张孝裕、陈立芬等:《华语文教学导论》,台北市:三民书局,2008年,第23页。
②⑨⑩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0年,第1318页,第160页,第1391页。
③谭载喜:《翻译中的语义对比试析》,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131页。
④周玉忠:《英汉对译的不可译现象》,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年,第427-428页。
⑤柯平:《文化差异和词语意义的非对应》,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17-118页。
⑥王秉钦:《文化翻译学》,南开大学出版社,1995年,第110页。
⑦郭爱先:《词汇空缺及其可译性》,《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8年,第21卷第5期,第42-45页。
⑧《易传·系词上传》,第十一章。
[参考文献]
[1]孙德金.五十余年对外汉语教学研究纵览:《对外汉语教学研究论著索引》编后[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9(2):45-53.
[2]何慧俐.浅析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义”词汇[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2.
[3]李修斌,臧胜楠.近三十年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教学研究述评[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3(7):73-77.
[4]鲍晓彦.对外汉语教学中词汇空缺现象研究和解决对策[D].沈阳:东北师范大学,2009.
责任编辑:庄亚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