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英芝
【摘要】 目的 分析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方法 73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作为观察组, 同期选取53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 均给予24 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 对比两组冠心病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 观察组中房性早搏(房早)、心房颤动(房颤)、室性早搏(室早)的检出率分别为26.0%、34.2%和58.9%, 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8%、0和0,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于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而言, 动态心电图对本病的监测和诊断具有较好特异性, 具有较高的诊断参考价值, 值得临床应用。
【关键词】 动态心电图;冠心病;心律失常;诊断价值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01.017
随着生活方式和节奏的不断变化, 现今冠心病的发病率呈现逐年递增趋势, 在我国本病的发病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 北方发病率明显高于南方[1-3]。临床往往伴有心律失常症状, 发病时若救治不及时, 很容易危及患者生命, 故对于本病及早发现、及早预防是降低临床致死率的主要方法。动态心电图监测和运动平板试验是临床中诊断本病最常用的无创方法[3]。本研究通过临床观察分析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4月本院收治的73例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作为观察组, 诊断均符合《临床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4]中的相关诊断标准, 其中男39例, 女34例, 年龄41~75岁, 平均年龄(58.1±4.2)岁, 病程1~5年, 平均病程(3.4±0.6)年, 体质量指数(BMI)20~29 kg/m2, 平均BMI(26.1±1.6)kg/m2;同期在院内及附近选择53例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 对其行院内常规体格检查及相应的生化检查均正常, 其中男28例, 女25例, 年龄43~71岁, 平均年龄(57.9±3.8)岁, BMI 21~28 kg/m2, 平均BMI(25.8±1.3)kg/m2;两组性别比、年龄及BMI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所有入组者均行DCG监测[5], 对患者进行监测时, 应叮嘱其注意以下几个方面:①适量运动:在为入组者佩戴完成后, 叮嘱其尽量保持适量运动而不宜静卧, 因为运动可增加心脏负荷, 有利于疾病的诱发并对其及时记录;②保持皮肤干燥:叮嘱入试者运动时不宜出汗太多, 因本次研究选取时间为秋冬季节, 故叮嘱患者在运动时不宜出汗, 保持电极片的贴敷位置, 防止脱落产生干扰波;③远离电磁场:因电磁场附近的电磁波会干扰动态心电图的工作和记录, 故在佩戴时应尽量远离电磁场。在监测完成时, 对记录的24 h内发生的房早、房颤、室早等情况进行记录分析。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中19例出现房早, 发生率为26.0%, 25例出现房颤, 发生率为34.2%, 43例出现室早, 发生率为58.9%;对照组仅有2例出现房早, 发生率为3.8%, 无房颤及室早发生。观察组各监测指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 临床又称为冠心病, 是一种因冠状动脉内壁发生粥样硬化导致血管狭窄甚至阻塞引发的心脏病, 影响本病发生的原因很多, 发病原因和机制较为复杂, 发病率呈现递增趋势。临床症状以典型胸痛为主要表现, 同时常伴发心律失常[6]。
本病具有发病急骤、致死率高、若及时治疗预后较好等特点, 故临床中应做到提前发现疾病、预防和治疗。对于本病的诊断, 现今临床最常用的为DCG和运动平板试验, 但对于伴发心律失常症状的患者, DCG的监测效果明显。DCG具有连续性监测的优点, 故对于冠心病伴发一过性心律失常的患者, 本法应用监测效果很好, 检出率较高。对于隐匿性心律失常患者而言, 行常规心电图(ECG)监测时极容易发生漏诊, 而DCG可捕捉到短暂的心电异常变化, 同时还可进一步了解其发生频率、发生时间及持续时间[7], 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同时对于快速性和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监测率亦比较高。
在本研究中发现, 观察组房早、室早、房颤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说明动态心电图对于冠心病心律失常的检出率较高, 具有较高可信度。彭莉[7]认为动态心电图的监测有利于减少误差, 对治疗和预防均有很重要的意义, 同时本方法能够对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 指导更加合理的临床用药。且在佩戴动态心电图仪器过程中, 对于患者日常生活影响较小, 患者耐受度较高, 故对于大部分患者而言其属于一种无创无痛监测技术, 故逐渐受到患者的认可。
综上所述, 对于冠心病心律失常患者而言, 应用动态心电图进行监测具有很重要的临床诊断价值, 且本方法创伤、痛苦程度较低, 患者容易接受, 故值得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1] 史松, 王艳红, 易金玲, 等.动态心电图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诊断中的价值.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3, 33(8): 1866-1867.
[2] 张红梅, 王学工, 李艳玲, 等.常规心电图与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比较.中国基层医药, 2012, 19(17): 2592-2593.
[3] 方明, 颜麒麟, 周秘, 等.动态心电图同步运动试验对冠心病和严重心律失常的诊断价值.西部医学, 2013, 25(6):899-901.
[4] 颜红兵.临床冠心病诊断与治疗指南.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26.
[5] 郑小雍.两种心电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比较.当代医学, 2012, 18(1):87-88.
[6] 郑慧雅, 周万先.老年冠心病心律失常的动态心电图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3, 22(27):3050-3051.
[7] 彭莉.动态心电图对冠心病患者心律失常的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当代医学, 2015, 21(16):80-81.
[收稿日期:2015-0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