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玲玲
(江苏省徐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急诊科 江苏 徐州 221000)
急性左心衰竭是临床上最为常见的一种危急重症,具有发病急骤、病情进展迅速、致死率较高等特点[1]。该病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有呼吸困难、口唇发绀、大汗等。及早对该病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救治,是挽救其生命的关键。在本次研究中,为了探讨分析采用先急救后转运的方式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进行院前急救的临床效果,笔者进行了以下研究: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42例急性左心衰竭患者。根据救治方式的不同,我们将这42例患者分为A组(22例)和B组(20例)。在A组22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1例,女性患者有11例,其年龄为40~80岁,平均年龄为 (63.21±3.25)岁,其发病至医院收到呼救信息的时间为2~5h,平均时间为(2.83±0.67)h,其中心功能(NYHA)分级为Ⅱ级的患者有19例,为Ⅲ级的患者有3例;在B组2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有10例,女性患者有10例,其年龄为45~78岁,平均年龄为 (64.79±3.69岁,其发病至医院收到呼救信息的时间为2~6 h,平均时间为(2.91±0.77)h,其中心功能(NYHA)分级为Ⅱ级的患者有18例,为Ⅲ级的患者有2例。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发病时间及病情等一般资料方面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采用先急救后转运的方式为A组患者进行院前救治,采用边转运边抢救的方式为B组患者进行院前救治。然后,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
1.2.1 A组患者 采用先急救后转运的方式为A组患者进行院前救治,具体的方法是:①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后,立即辅助患者保持端坐位,并让其双腿自然下垂,同时快速为其建立有效的静脉通道,然后对其进行鼻导管吸氧治疗或面罩吸氧治疗,氧气的流速为4~8L/min。②密切监测患者各项生命体征的变化情况,并根据其具体情况为其静脉推注20~40mg的呋塞米进行利尿治疗。③为患者缓慢静脉推注0.2~0.4mg的西地兰+10ml的生理盐水进行强心治疗。④以10μg/min的速度为患者静脉滴注5~10mg的硝酸甘油+250ml的生理盐水进行扩血管的治疗。⑤为患者缓慢推注0.25~0.5mg的氨茶碱+10ml的生理盐水进行解痉平喘治疗。⑥为患者静脉滴注50ml的参麦注射液+100ml的生理盐水进行降低心肌耗氧量的治疗。⑦对于年龄≤70岁,转运时间超过30min,不存在昏迷、休克及慢性肺部疾病的患者,可视情况为其静脉注射3~5mg的吗啡进行镇静治疗。⑧待患者的病情稳定后,用担架或轮椅将其转运至距离现场最近的医院,并在转运期间密切观察患者血压、心律及呼吸频率等生命指标的变化情况。
1.2.2 B组患者 采用边转运边抢救的方式为B组患者进行院前救治,具体的方法是:①医护人员在接诊后迅速赶往现场,对患者进行简单的现场处理。②让患者保持头高脚低位,然后为其进行吸氧治疗,并让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③将患者搬运上急救车,然后在转运过程中对其进行相应的救治。
①对两组患者进行抢救的有效率。②两组患者在接诊时、转运过程中及入院后改良的早期预警(MEWS)评分及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情况。其中,MEWS评分越低表示患者发生潜在危险的系数越低,SpO2水平越高表示患者呼吸循环的状况越好。③两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危险事件的发生率。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本次研究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平均值±标准差(±s)表示,并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当P<0.05时视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在A组22例患者中,抢救有效的患者有20例,抢救无效的患者有2例,对其进行抢救的有效率为90.91%;在B组20例患者中,抢救有效的患者有13例,抢救无效的患者有4例,病情恶化的患者有3例,对其进行抢救的有效率为65.00%。对A组患者进行抢救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B组患者进行抢救的有效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在接诊时,两组患者MEWS评分及SpO2水平之间的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转运过程中及入院后,两组患者的MEWS评分及SpO2水平均有明显的改善,且A组患者上述指标的改善程度更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在接诊时、转运过程中及入院后MEWS评分及SpO2水平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在接诊时、转运过程中及入院后MEWS评分及SpO2水平的比较(±s)
A组 MEWS(分) 7.95±1.27 6.41±1.02 5.49±1.52 SpO2(%) 80.03±6.18 90.38±7.71 92.85±6.64 B组 MEWS(分) 8.14±1.55 7.88±1.41 7.82±1.53 SpO2(%) 80.02±6.13 83.74±6.95 85.71±6.78
在转运过程中,在A组22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发生了心脏骤停,其危险事件的发生率为4.55%;在B组20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发生了心脏骤停,有2例患者发生了呼吸骤停,其危险事件的发生率为15.00%。A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危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急性左心衰竭具有发病急骤、病情变化迅速、致死率较高等特点。研究证实,在入院前对这类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救治,能有效地控制其病情的进一步发展、降低其在转运过程中的危险性及死亡率[2]。以往,临床上为了缩短转运患者的时间、让其提早入院接受治疗,多在对其进行简单的处理后即安排转运工作,并在转运过程中对其进行救治。但是,由于患者的病情不稳定,在转运过程中极易出现心脏骤停或呼吸抑制等危险情况,这大大增加了患者死亡的风险[3]。在本次研究中,为了探讨分析采用先急救后转运的方式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进行院前救治的临床效果[4],笔者采用先急救后转运的方式为A组患者进行院前救治,采用边转运边抢救的方式为B组患者进行院前救治,然后对两组患者的抢救效果进行回顾性的对比分析。分析的结果显示,对A组患者进行抢救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B组患者进行抢救的有效率,A组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危险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B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一结果与薛文成[5]等研究人员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综上所述,采用先急救后转运的方式对急性左心衰竭患者进行院前救治的临床效果显著,此方法不仅能提高抢救的成功率,还能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潘有平.急性左心衰竭院前急救与转运108例临床分析[J].广西医学,2011,33(6):768-769.
[2]刘汉德,徐化.不同的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性左心衰竭预后的影响[J].西部中医药,2011,24(12):48-50.
[3]哈斯木江·买买提依明,刘永平.两种院前急救模式对急性左心衰竭预后临床观察[J].中外医疗,2013,32(7):70,72.
[4]欧传杰,廖湘斌.两种不同院前急救模式救治40例急性左心衰竭疗效比较[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4,(10):36-36.
[5]薛文成.不同院前急救模式应用于急性左心衰竭患者的临床效果比较[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5,(32):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