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秀英
(山东省泰安市东平县中医院皮肤性病科 山东 泰安 271500)
牛皮癣又叫银屑病,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此病具有病程长、治疗难度大的特点,可对患者的容貌和生活质量造成严重的影响[1~2]。目前,西医主要使用卡泊三醇软膏等外用药治疗牛皮癣,但效果较差。在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我院对35例牛皮癣患者联合使用卡泊三醇软膏和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现将此情况报告如下:
本次研究的对象为2013年1月~2015年1月期间我院收治的70例牛皮癣患者。这70例患者均符合以下条件:①其病情均符合《临床皮肤病学》和《简明中医皮肤病学》中规定的牛皮癣的诊断标准,且均经临床检查得到确诊。②均未患有其他皮肤疾病。③均不存在对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和免疫抑制剂过敏的情况。④女性患者均未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⑤均签署了自愿参加本次研究的知情同意书。我们将这70例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35例患者。在实验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8例,女性患者17例。他们的年龄在19~6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5±6.1岁。他们的平均病程为9.2±5.7年。在对照组患者中,有男性患者19例,女性患者16例。他们的年龄在20~5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6.8±6.0岁。他们的平均病程为9.1±5.4年。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和病程等一般资料方面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1 我院给对照组患者使用卡泊三醇软膏进行治疗。卡泊三醇软膏(由重庆华邦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号为:H20113541号)的用法为:取适量的卡泊三醇软膏涂擦在患处,每天用药2次,应连续用药3个月以上。
1.2.2 我院给实验组患者在使用卡泊三醇软膏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其中,卡泊三醇软膏的用法与对照组患者相同。使用的中药方剂其药物组成和制用法为:桃仁5g、莪术15g、三棱15g、鬼箭羽10g、鸡血藤10g、陈皮15g、红花10g、夏枯草20g、薏苡仁10g。将上述药物用水煎煮后去渣取汁,每天服2次,应连续用药3个月以上。
治疗结束后,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①痊愈:经治疗,患者的皮损完全消失。②显效:经治疗,患者皮损的面积缩小70%以上。③有效:经治疗,患者皮损的面积缩小30%~70%。④无效:经治疗,患者皮损的面积缩小不足30%或在扩大。总有效率=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我们使用SPSS17.0软件包对本次实验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7.1%。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85.7%。实验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的比较(例/%)
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其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均为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牛皮癣是一种非传染性皮肤病。此病的发病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不过,临床上的多数观点都认为,此病的发生与患者存在皮肤感染、滥用药物和情绪抑郁等因素有关[3]。多年来,西医一直使用卡泊三醇软膏等外用药治疗牛皮癣,但效果一般[4]。在本次研究中,我院对35例牛皮癣患者在使用卡泊三醇软膏的基础上,加用中药方剂进行治疗。在本次研究使用的中药方剂中,莪术、三棱具有行气活血的功效,鸡血藤、红花、桃仁、鬼箭羽具有解毒杀虫、活血化瘀的功效,夏枯草、薏苡仁具有祛湿散结的功效,陈皮具有行气调中的功效。将上述药物合用,具有活血化瘀、解毒祛湿的功效[5~6]。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联合使用卡泊三醇软膏和中药方剂进行治疗的实验组患者其治疗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只使用卡泊三醇软膏进行治疗的对照组患者,而且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这说明,联合使用卡泊三醇软膏和中药方剂治疗牛皮癣的效果确切。此联合用药方法可作为临床上治疗牛皮癣的优选方法。
[1]徐亚楠, 熊林, 万静, 等. 中药配合自血疗法治疗牛皮癣的临床观察[J]. 海峡药学, 2015, 27(5): 129-130.
[2]刘章萍. 当归注射液联合丹参注射液封穴疗法治疗牛皮癣的疗效分析[J]. 中国现代医生, 2015, 53(26): 122-124.
[3]刘丹. 百癬夏塔热胶囊联合蜈黛软膏治疗轻中度寻常型银屑病疗效观察[J]. 中国实用医药, 2015 (5): 189-190.
[4]葛艳杰. 中西医结合治疗斑块型银屑病临床观察[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4, 23(6): 612-613.
[5]鲍志渊. 甲氨蝶呤联合牛皮癣膏药外敷治疗银屑病的临床疗效[J]. 中国药物经济学, 2015, 7:19.
[6]韩莉. 应用当归注射液和丹参注射液封穴疗法治疗牛皮癣的疗效研究[J]. 当代医药论丛, 2015, 5: 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