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课中的德育渗透

2016-01-09 10:48姜龙梅
学周刊·下旬刊 2016年2期
关键词:音乐课价值观德育

姜龙梅

摘要: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热情,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关键词:音乐课 德育

虽然说音乐教学不能将学生一个个地培养成音乐天才、歌唱家、音乐家等等。但是我们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思想发展起到深远影响。音乐对完善人的品格与其他学科相比作用更为突出,“一首歌能影响一个人,一首歌也能激励一代人”。渗透德育需每节课的潜移默化,音乐课堂教学内容,活动过程,师生互动,教学评价等等都能为德育提供良好的平台和支撑。德育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在音乐课堂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是可行的,也是必须的。

音乐课中的德育并非课堂上的普通说教,而是让德育思想与音乐知识的有效重叠,与音乐节奏的完美融合,促求德育、智育和美育的三者结合,利用音乐的特点,长期熏陶方能见效。只有找到有效的切入点,才能使德育、智育和美育水乳交融。

音乐教学中的德育内容是广泛的。心理学研究认为:道德行为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知、情、意、行”的螺旋上升的过程,根据学生年龄特点,教学中渗透的德育内容是多方面的,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去考虑。

一、爱国主义教育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加强爱国、爱家乡、爱集体教育;勤奋学习、立志成才;加强学生优良传统基本的道德教育和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教育,让学生逐步明确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知道要为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而努力学习。在教学《爱我中华》时,通过多媒体播放奥运健儿摘金夺银,泪洒领奖台的雄姿英发的场景;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祖国大江南北;9月3号天安门广场为“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仪式震撼画面;还有“抗洪抢险”“捍卫边疆”“为祖国发奋图强,刻苦学习”的图片……通过这些激发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二、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培养

在学生的素质结构中,良好的非智力因素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情感、意志等心理特征;与教师、同学、集体的关系等,都是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法论、道德情操、社会观念等等的反映。

音乐教材内容广泛,在音乐教学中可鼓励他们不怕困难,不断锻炼自己的意志和毅力,持之以恒,锲而不舍,迎难而上。音乐课堂也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尊、自信、自爱,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使学生明白,为民族富强而勤奋学习的雄心壮志。

教育学生树立良好的学风,善于利用音乐独特的内在美,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陶冶学生的身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在音乐教学中,把音乐家逸事介绍给学生,可以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与毅力。如:耳聋后的贝多芬,凭着坚强的意志和对音乐的热爱完成了《第三交响曲》《第六交响曲》《第九交响曲》等;贫病交加,双眼失明的阿炳留下了传世佳作《二泉映月》,学生听了音乐家的事迹,必然会心潮澎湃,备受鼓舞。

三、实践中渗透德育

我们排练合唱、合奏的过程中,因人数较多。要求大家团结协作才能把音乐作品表现好,多声部奏唱不仅要求声部和谐,且更要讲究各方面协调配合,才能完美地表现出很强的音乐作品。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体荣誉感教育。“以美导行”在这里所产生的效果,是最直接、最有说服力的事实。不难看出,集体主义意识在合唱、合奏音乐活动中是何等的重要。相互配合协调这种显性意识正是我们学校德育教育中重要的内容。以音乐培育学生的心灵美、以音乐启发学生的智力、以音乐呼唤学生的情感、以音乐进行德育教育,在这特定的环境下得以淋漓尽致地展示。

综上所述,学校的德育教育应该是学生创新思维的动力,是个性发展的催化剂,是培养人格的工具,是课堂上春雨润物的悉心交融,它能折射出美德教育绚丽多彩的画卷。作为学校美德育传播者和奠基人的音乐教师,应该明白新世纪角色转换的道理,主动去感受、体验、观察、比较、分析、明确自己在课改中的位置。不仅要挖掘音乐教材中美的各种因素,而且还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以美导行,使他们在学校德育教育活动的实践当中,认识美、体验美、掌握美、表现美、创造美。

(责编 田彩霞)

猜你喜欢
音乐课价值观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音乐课的“乐”要大于“讲”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我的成长之路——参加“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
上好音乐课的三点思考
观“第七届中小学音乐课观摩活动”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