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生
【关键词】 美术教学;学生;兴趣;培养;
方法
【中图分类号】 G633.95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
22—0118—01
一、了解学生,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培养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教师首先就要了解学生,允许学生个性的自由发展,承认学生存在个体差异,进行因材施教;其次,还要和学生经常面对面交流谈心,充分尊重学生,从而培养其学习的兴趣。如,在八年级“中国画技法”一课中,我要求学生临摹一幅书中的国画作品,有的学生说他想画竹子,有的学生说他想画荷花,我很爽快地就答应了他们的要求。因为我知道这时候如果统一要求画同一内容,虽然他们会按我的要求完成作业,但会挫伤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学生自然也就不能体验到美术学习过程中的快乐。在临摹过程中,我发现有部分学生手一握住毛笔就发抖,不敢动笔,于是我鼓励他大胆运笔,让他从最简单的入手,告诉他重在体验笔墨的情趣,不在于画得好坏。一节课下来,全班学生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二、创设愉悦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课堂上仅有教师一个人说教,学生听,这样的课堂最不受学生欢迎。美术课一直深受学生欢迎是因为美术课轻松、有趣。作为美术教师,就要为学生创设轻松、有趣的学习环境,让学生更喜欢美术课,让他们乐于学习美术知识,接受美的熏陶。如,在“制作装饰画”一课中,我要求学生利用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制作装饰画,同时我将从网上收集的一些精美的装饰画展示给学生。生动的造型、漂亮的色彩给学生强烈的视觉冲击,独具匠心的创意更让学生不由自主地发出赞叹。受此感染,学生也跃跃欲试,我因势利导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构思、讨论制作的内容、需要的材料,然后分头行动,在校园里掀起了一场手工制作热潮。
三、利用乡土材料,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众所周知,上美术课要准备很多材料,如橡皮泥、积木等等。购买这些材料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如果没有这些材料,美术课便难以开展。为了改变现状,我提倡学生将乡村随处可见的材料引入课堂,如秸杆、竹杆、茅草等。还注重挖掘身边现有的材料。于是,美术课堂便成为学生的手工作坊,别具一格的工艺品也应运而生。如,学生用茅草的花穗做成的猫头鹰、用茅草茎编成的风车、用竹管做成的乐器、用碎布做成的仕女图、用皱纹纸做成的白雪公主等等,个个作品活灵活现。最精彩的是学生利用生活中各种废弃的玻璃、陶瓷、硬塑瓶子做的沙瓶画,由于细沙质地粗糙,沙瓶画显示出了丰富的肌理效果,美妙极了!
四、利用实地写生,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学习美术就要走出教室,实地写生,这也是学生最感兴趣的。很多东西仅凭教师说教,然后让学生去完成,学生是表现不出来什么的。要想表现得真切,学生必须有实地的体验,认真的观察才行,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可把学生带到大自然中,让他们去听、去看、去触摸、去感受,尝试直接用色彩去表达、去抒发。如,在七年级“画向日葵”一课中,我要求学生选择恰当而简洁的画面,运用颜色和画具画一幅色彩风景画。当我把学生带到校外时,他们欢呼雀跃,高兴地选择了一处风景开始创作。那专注的神情、认真的态度让我惊讶。再观察他们的作品,比平时在教室里画的要细致得多、形象得多。
五、利用美术作品展览,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地处偏僻山区的学校,没有大型的美术馆、博物馆可以参观,也没有专业的美术院校可供学习。因此,教师只有通过开办学生自己的美术作品展览会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让学生的艺术个性得到充分的张扬。如,我校在七年级开办了卡通画展览、特色手工剪纸展览;在八年级开办了国画展览、装饰画展览。当学生看到自己的作品都在展览之列时,每个人心里都美滋滋的。在展出学生作品的同时,也可将教师的作品一并展出。通过此举,能极大地推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更能让校园增添一丝艺术的氛围。
六、利用多媒体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
运用多媒体教学,不仅能给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带来享受,而且还能有效唤起学生的兴趣、情绪和思维,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的发展。利用多媒体教学,可以让中国刺绣、唐三彩、中华陶俑、中国画的笔墨情趣等,以更直观、更形象的画面出现在学生面前,吸引学生的视觉、听觉,便于学生认识、理解、接受、领悟,使美术教学更为生动活泼。
编辑:王金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