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之我见

2016-01-08 19:47石峻
甘肃教育 2015年22期
关键词:感悟语文教学情感

石峻

【关键词】 语文教学;情感;感悟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5)22—0082—01

语文课本中的选文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意的,本来是学生最感兴趣、最爱学的一门学科,但是在语文课上却出现了大家最不愿看到的情形:教师讲得津津有味、出神入化,但学生却听得昏昏欲睡、不知所云,教学效果并不明显。许多语文教师面对语文教学均有无所适从之感,发出了“语文真难教”的感慨。

多年的语文教学工作使我认识到,要解决这一问题,就必须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就必须处理好语文课的“气”(教授的文本)与“神”(阅读主体对文本灵魂的个体感悟)之间的关系。新的语文教学观强调,必须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主体地位,倡导以人为本的精神,强调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身份的互换,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教给学生一种技能成为新时期语文教学的新要求。叶圣陶先生认为:“语文是人与人交流和交际的必不可缺的工具。不善于使用这个工具,就无法工作和生活,甚至可以说就不能做人。”为了达到培养和训练学生各种能力的目的,创造宽松的学习和心理环境是重要的因素之一,我的做法是充分尊重学生个体对文本灵魂的个体感悟与理解,能让他们畅所欲言。

我们都知道这样一句话:“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语文课本中的选文,每一篇都是经典文章,是作者内在感情的流露、作者个人见解和智慧的表现,而语文教育的价值就是在于让学生获得这种感受、体验这种情感、理解这种见解、汲取这种智慧,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形成自己的整体语文素养。但是,由于学生个体接受能力的差异,对自己所面对的作品(课文)会有不同层面的理解。因此,在语文课堂上,就要给不同层面的学生一次畅所欲言的机会,说出自己对某一问题的理解和看法,达到和同学交流看法并最终解决问题、提高能力的目的。

笔者在教授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五册《我的叔叔于勒》这一课时,充分调动学生讨论问题的积极性,把问题交给学生自己。在学生掌握小说的内容后,提出问题:“大家认为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什么?”然后分小组讨论,结果学生的讨论异常热烈,讨论结果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各小组都提出了各自的观点,除了教参中提到的两个主题思想外,他们还举出了如下五种观点:

A组:本文从侧面反映出于勒叔叔贫困潦倒的根本原因在于自己的不务正业、行为不正、胡乱糟蹋钱所造成的,不能怨菲利普夫妇冷酷无情,因此他不值得同情,由此启发我们应该辛勤劳作,不应该在贫苦之后去怨恨别人。

B组同学认为:本文反映出了我们对社会上一些像于勒一样犯过错误的人应给予帮助,而不是像菲利普夫妇一样弃之不顾,只有这样社会才能变得更美好。

C组同学认为:本文反映了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贪图富贵,不自己努力争取幸福生活反而试图依靠别人,揭露了当时人们不思上进的社会问题。

D组同学认为:本文通过写于勒叔叔的悲惨命运和菲利普夫妇一家人的表现,反映了在资本主义社会腐蚀下的人们精神的堕落,他们的虚荣心升华以至于埋没了人的良知。

还有同学认为:本文警告人们不要因为金钱而泯灭了自己的良知,应该把亲情友情作为真正的“金钱”。

从以上同学们的回答可以看出,正是由于去掉了让学生填空式的回答,充分调动起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问题的积极性,给了学生自由思考的空间和机会,鼓励学生说自己之所想,才使得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的观点与看法,无形中体现了文学作品对人的教化作用和语文教学中的德育教育,更重要的是达到了教育育人的目的。正是由于教师在文本这一“气”的基础上激发了学生对“神”的探索,非但空前激发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趣味性,而且使学生富有成就感,在语文的学习中形成良性循环。

因此,在语文课的具体授课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处理文本的“气”与“神”的关系,还可以使学生敢于回答问题,不必受正确答案的束缚与羁绊,也没有必须正确回答问题的担忧与害怕的心理。在这种民主融洽的讨论气氛中,既和同学交流了看法,又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而更有利于从整体上带动学生进行思维能力的训练。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也必须积极地参与进来,充当“设疑”和“导疑”的角色,不能脱离了课堂所学的内容,否则便成了无的放矢。

编辑:刘於诚

猜你喜欢
感悟语文教学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
情感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