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教学下中学物理教学方法研究

2016-01-08 15:47李秉武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凹透镜新课程案例

李秉武

【摘 要】本文通过三个方面对新课程教学下中学物理教学方法进行了研究。首先,从对中学物理课程标准进行了解读以及对相关案例进行了分析;其次,针对新课程教学下教材处理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对教材重组与取舍案例进行分析;最后,对新课程教学下影响教学的其他因素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物理教学;方法研究

一、中学物理课程标准的解读及相关案例分析

首先针对《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的第一部分“前言”进行专题分析,主要是分析课程的性质、新课程理念以及课程目标。

1.课程性质

所谓课程的性质,通俗地说就是课程的任务是什么,该课程是干什么的。物理学是研究物质结构、物质相互作用和运动规律的自然科学。

在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价值一: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培养学生终身的探索兴趣。要实现这一价值,这就要求我们在平常的授课中,应从学生熟悉的自然、生活中去引出物理知识,引导他们从熟悉自然、生活的现象中发现物理现象、抽象出物理概念、总结出物理规律。从而激发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对大自然热爱;培养学生终身探索科学的兴趣。

价值二:通过基本知识的学习与技能的训练,让学生初步了解自然界的基本规律,使学生能逐步客观地认识世界、理解世界。

2.课程的基本理念

理念一:注重全体学生的发展,改变学科本位的观念

理念二: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

理念三: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

理念四:注意学科渗透,关心科技发展结合国际科学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物理课程体系,注意不同学科间知识与研究方法的联系与渗透,使学生关心科学技术的新进展和新思想,了解自然界事物的相互联系,逐步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理念五:构建新的评价体系

二、案例分析

怎样来通过“从自然、生活到物理的认识过程”这种手段或理念去实现这一课程价值呢?要实现它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形式。下面以师生对话的形式组织一个教学片断,去体会这种做法。

认识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和凹透镜的发散作用:

师:(明知故问)小刚,你带着幅又厚又重的眼镜干什么?

生:我是近视眼,不带看不清黑板。

师:(取出一幅老花镜)我这也有一幅眼镜,你戴上试试。

生:(接过戴上)哎呀!(立刻摘了下来)

师:你怎么了?

生:什么也看不见,还头昏。

师:这不也是幅眼镜吗?为什么戴你自己的就好,戴上我的就不行呢?同学们想试试这种感觉吗?

生:想。

师:好!在同学们的桌子上都有三块玻璃(凸透镜、凹透镜的毛胚和同样大小的平板玻璃片),你们分别把它们放在眼前试试看,有什么感觉。

生:(进行实验操作)

师: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生:……

师:请同学们用手摸一摸这三块玻璃,它们有何不同,然后讨论一下,我们日常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他们?

生:中间厚两边薄的用在放大镜、老花镜上,中间薄两边厚的可用在近视镜上……,平板玻璃用在窗户上……

师:中间厚两边薄的我们叫它凸透镜,中间薄两边厚的我们叫它凹透镜,剩下一块就是大家说的玻璃板。我们这节课的研究对象,就是这三种玻璃。同学们对这三种玻璃有何疑问?或你想知道有关它们哪方面的知识?

生:(讨论并回答)……

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都很好!要弄明白这些问题,首先应该弄明白光透过凸透镜或凹透镜后传播方向有何变化?大家讨论一下,我们应该怎样来研究这个问题?

生:猜想(或假设)→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论证→评估与交流。

说明:上面这段文字主要是通过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线的作用的科学探究过程,对“从自然、生活走向物理,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探索兴趣”的一种理解。显然,通过这种方式去学习透镜,与直接引入的效果相比是不言而喻的。

三、新课程教学下教材处理及案例分析

教材重组与取舍案例

在备课时需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①本节课的目的是什么?

②主体是什么?

③学生在本节课需要什么?

④教师在本节课中能做些什么?

⑤怎样来取舍教学内容?

案例:八年级物理上册引言部分:《科学之旅》教材重组和取舍案例分析:

备课要思考的几个问题

①目标是什么? ②难点在哪里? ③重点是什么? ④学生的原有知识?⑤这个内容适不适合开展科学探究?⑥要不要进行科学探究?⑦学生可不可能进行科学探究?⑧ 怎样来设计科学探究?

教材的取舍

原理过难——舍

制造和改进涉及技术问题——舍

课时安排——两个课时

一个可借鉴和参考的方案(分两节课来进行)

第一节课:给温度计标刻度

学生桌面上的器材: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酒精灯、烧杯、铁架台、两杯水、冰块、水笔

授课程序

第二节课:温度计使用常识

以知识传授为主,但要注意传授方法

新课程教学下影响有效教学的其他因素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制约有效教学的因素很多,其中不乏教师素质、教学准备、学生学习行为和教师的教学行为等主要因素。面对充满不确定性的教育环境,这就要求我门老师在实践中不断进行研究学习。

1.集体备课

有效教学的根本目的是让学生尽可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尽可能提高教学的效率,提高教学效率的前提是课前准备工作的充分与否。坚持集体研课制度,可以发挥教师的集体力量。倡导“集体研课,个性化备课”的备课原则,要求教师互相学习与交流,更新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法,探索有效教学的课堂模式。

2课后反思

通过备课、上课的前后比较,我认识到课改教师课前备课固然重要,课后反思(回头看)更有利于教师及时反馈教学实践的信息,不断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提高自身教学水平。课后反思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反思“情景创设”:教完每节课后,应对教学情景创设进行回顾总结,考虑你所创设的情景是否与学生实际生活联系紧密?是否与上课内容相符?在引入过程中还存在哪些不和谐之处?同时根据这节课的教学体会和从学生中反馈的信息,考虑下次课的情景创设,并及时修正教案。

反思“上课效果”:备课的最终目的是收到好的教学效果。因此,一节课下来,我们应认真从每一位学生的上课表情、课堂作业、回答问题、演板以及教师的课堂观察等环节反思本节课的实际效果如何?做到心中有数。效果好要有经验积累,效果差要找出原因,并在教案的反思一栏中作好详细的记载以便及时修正。

只要我们养成思考的习惯,每一节课都能认真反思,及时修正,从反思中感悟,实践出真知。写好课后反思是提升教学水平的一条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凹透镜新课程案例
2021聚焦新课程 专注新高考 欢迎订阅全新《新高考》
自组望远镜测量凹透镜焦距*
案例4 奔跑吧,少年!
随机变量分布及统计案例拔高卷
巧妙实验:透镜对光的作用
发生在你我身边的那些治超案例
发挥自制教具在初中数学新课程实施中的作用
一个模拟案例引发的多重思考
我区初中化学新课程实施中典型问题的思考
凹透镜焦距测量自准直法的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