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丝胃管在临床鼻饲中应用效果分析
高淑林,兰天
(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河北 张家口 075000)
摘要:目的探讨导丝胃管在临床鼻饲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需行鼻饲的患者86例,按入院日期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3例,两组患者均按常规方法置入胃管,对照组选用普通胃管,实验组使用自制的导丝胃管。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使用导丝胃管的患者首次置管成功率、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导丝胃管提高了首次置管成功率,降低了置管风险及置管不良反应发生率,有利于患者早日康复。
关键词:导丝胃管;普通胃管;鼻饲
中图分类号:R 473.5
在基础护理技术操作中,留置胃管是最常用的一项护理技术操作,大部分临床护士都能熟练掌握,但按照传统规范操作时有时不能顺利地置入胃管,特别是吞咽障碍、昏迷患者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食道狭窄的患者,鼻胃管的插入尤为困难,首次置管成功率非常低。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们自制导丝鼻胃管,取得较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1-02—2013-11在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住院长期不能进食的患者86例,主管医生均开出了鼻饲治疗医嘱。其中男52例,女34例;脑出血36例,脑梗塞28例,昏迷患者16例,食道癌术后吻合口狭窄6例。将患者按入院日期随机分为两组,单日为对照组(43例),双日为实验组(43例)。
1.2方法
1.2.1导丝鼻胃管的制作将超滑黑泥鳅导丝(180 cm)用2%的戊二醛液浸泡消毒,再用0.9%氯化钠液反复冲洗,然后将消毒备用的超滑黑泥鳅导丝由胃管上端插入胃管内腔作为内支撑,其头端顶住胃管尖端,导丝鼻胃管即制作完成。
1.2.2使用方法对照组使用传统胃管,按常规置入法置入胃管,置管后用常规方法确认胃管在胃内,成功后给予妥善固定。实验组使用导丝胃管,导丝在末端盘曲成环形固定在无名指和小手指上,携至患者床旁,按常规置入法置入胃管,成功后向胃管内注入0.9%氯化钠液50 mL,以润滑胃管内壁,随后抽出导丝,妥善固定。
1.3观察指标
不良反应评定标准:①置管患者时出现痛苦表情,头部频繁晃动;②意识不清患者置管时出现烦躁;③置管时患者出现呼吸困难、紫绀。发生上述情况之一即判定为不良反应明显。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16.0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处理,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首次置管成功率比较见表1。
2.2两组患者置管时不良反应情况比较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首次置管成功率比较 n(%)
表2 两组患者置管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n(%)
3讨论
3.1应用导丝胃管相提高了首次置管成功率
传统胃管放置方法需借助患者的吞咽动作插管,脑卒中急性期特别是昏迷患者吞咽反射迟钝或消失,患者不能配合,虽然多数患者的胃管仍能顺利置入,但一次成功率不高。而导丝胃管将导管导丝技术成功引入到胃管置入技术中,导丝在胃管内起到支架作用,增加了硬度,使得胃管在到达咽喉部食管入口处时,无需借助吞咽动作,且胃管在食道狭窄处不易打折,可顺利通过。此型胃管尤其适用于各种原因导致吞咽障碍或不能进食的患者。实验组43例患者首次置管成功率达90.7%,对照组43例患者中有6例患者反复多次置管才获得成功,并伴有鼻黏膜受损。
3.2导丝胃管缩短了置管时间,减轻了置管时的不良反应
鼻胃管置入技术是一种有损伤性操作项目,患者精神紧张,且部分患者在插管至会厌部时由于不自主的抵抗,使食道阻力升高,传统胃管质地柔软,遇阻力易在口腔内盘曲,造成置管困难,反复置管可刺激局部组织水肿,食管口痉挛,增加置管难度,胃管不能顺利送入胃内,首次置管成功率较低,反复置管造成的组织水肿、黏膜损伤,不仅影响患者的呼吸,还进一步加重了患者的恐惧心理,拒绝再次置管。而导丝胃管内置超滑黑泥鳅导丝,增加了其柔韧性和弹性,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不需借助吞咽动作即可迅速通过患者会厌部,即使导丝由胃管前端的侧孔滑出,其前部柔软钝头结构也能保证导丝顺利通过食道狭窄处,不损伤食道黏膜顺利进入胃内,从而减轻了置管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降低了置管过程中对呼吸的影响,缩短了操作时间,提高了护士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李小寒,尚小梅.基础护理学.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286-289.
[2]张通.脑卒中的功能障碍与康复.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6:341-342.
[3]金月红,张锦丽.改良脉冲式冲管法预防鼻胃管堵管的效果.解放军护理杂志,2011,28(5A):75-76.
[责任编辑:李蓟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