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红波
社交媒体对我军意识形态工作的影响与对策
左红波
摘要:社交媒体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着人类社会的交往和活动方式,也给军队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深刻影响。在有利于创新宣传教育、沟通交流、信息获取、舆情引导工作的同时,社交媒体也带来了诸多新问题。着眼加强我军意识形态工作,应加紧建立和维护军队社交媒体存在,制定完善相关法规制度,组织常态化学习培训,加强社交媒体在军事行动中的研究运用。
关键词:军队;社交媒体;意识形态工作
中图分类号:E221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时代,社交媒体逐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沟通交流、学习娱乐的重要途径,在极大地改变人们工作、生活、交往方式的同时,也给我军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深刻影响。习主席指出:“面对传播快、影响大、覆盖广、社会动员能力强的微客、微信等社交网络和即时通信工具用户的快速增长,如何加强网络法制建设和舆论引导,确保网络信息传播秩序和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已经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突出问题。”习主席的重要论述,对运用社交媒体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新课题、新要求。落实习主席指示,必须深入研究社交媒体传播规律,制定有效应对措施,积极抢占网上意识形态斗争的主动权,为强国强军伟大实践提供意识形态安全保障。
(一)什么是社交媒体。社交媒体(Social Media),是互联网上基于用户关系的内容生产与交换平台,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国内使用较多的有微信、QQ、微博、百度贴吧等;国外比较流行的有Facebook、Youtube、Twitter和Flickr等。社交媒体中网民自发贡献、提取、创造新闻资讯并进行传播,其主要特点是参与人数众多、网民自发传播。社交媒体在互联网上蓬勃发展,爆发出令人震惊的巨大能量,其传播的信息已经成为人们浏览互联网的主要内容。
(二)军队与社交媒体。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报告显示,截止2015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已达到6.68亿(手机网民5.94亿),其中即时通信功能使用率为91.0%,手机网络新闻使用率为77.4%,博客/个人空间使用率为71.1%,手机网络视频使用率为59.7%,微博使用率为30.6%。可以说,网络社交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全新的生活理念、生存状态、行为方式,没有人能脱离这张“巨网”,军人也不例外。
军人已成为社交媒体的使用者。一直以来,由于使命特殊性和任务保密性,我军对社交媒体敬而远之,对官兵使用社交媒体也作出了种种限制。然而,时代潮流不可逆,无论军队还是军人都不可能隔绝于互联网之外,绝大多数官兵在入伍前就已经成为社交媒体的用户。此外,军队采取封闭式管理,官兵因对外交往受限而对社交媒体有着更加现实和强烈的使用需求。2015 年6月,原四总部下发《关于进一步规范基层工作指导和管理秩序若干规定》,明确可以在符合保密要求的前提下有条件使用智能手机和互联网,给军人使用社交媒体打开了方便之门。
军队是社交媒体的关注热点。军队的特殊性,决定了涉军信息总是备受公众关注。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为涉军信息的传播带来了极大便利,关于军队、军人的各种话题,极易成为网民关注的热点。特别是在当前我国周边安全形势深刻变化、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全面展开、狠抓作风建设持续推进的形势下,军队每一丝风吹草动都可能成为社交媒体炒作的热点。
军媒已经逐步融入社交媒体。社交媒体的星火燎原之势,给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挑战。为了做好社交媒体时代宣传工作,军队传统媒体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如“中国军网”“新华军事”“中国军视网”等军事网站相继开通,“@军报记者”“@中国海军发布”等军事微博相继上线,“军报记者”“当代海军杂志社”“央广军事”“人民前线报”等微信公众号相继启用,为发出军队声音、传播军事新闻、引导涉军舆论提供了新的平台,积累了实践经验。
社交媒体从本质上讲是一种传播媒介,没有好坏之分,但当它被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工具时,就变成了一把双刃剑。
(一)社交媒体给军队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机遇
一是宣传教育的新途径。理论宣传、政治教育是意识形态工作的主要手段。社交媒体集文字、图像、声音、视频等传播载体于一体,能够弥补传统宣传教育方式形式单一、内容呆板、吸引力不够等不足,使宣传教育内容更具感染力、说服力、战斗力。同时,社交媒体运用广泛、无处不在,能够解决部队动散条件下集中教育难的问题,让官兵在执行任务、探亲休假等时机参与学习讨论,提升教育的实效性。此外,社交媒体具有开放性,我军也可以利用国外社交媒体,宣传自己的理念,展示自己的实力,辩护自己的行动,扭转在意识形态斗争中的舆论被动。
二是沟通交流的新工具。沟通交流是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手段。社交媒体既能实现点对面的传播,也能实现点对点的传播。在博客、微博、论坛营造的平等环境下,军队可以精心设置议题,通过对话的方式对网民进行引导;利用微信、QQ的实时交流和消息推送功能,能够有效改善军队与民众之间的沟通交流,发挥官兵的宣传员作用,拉近军民关系。
三是信息获取的新渠道。社交媒体增加了互联网上个人信息数量,通过对微博、微信中特定群体、个人的言论进行跟踪分析,能够掌握其社交关系、兴趣习惯、政治取向等重要信息,为提升网上意识形态工作的精准度提供数据支撑。此外,社交媒体设备移动化,能够让官兵在第一时间将现场新闻反馈到宣传部门,有利于军队媒体抓住新闻发布的最佳时机。
四是舆情引导的新方法。网上舆情是意识形态斗争的焦点。社交媒体突破了传统媒体用户和地域限制,能够使信息迅速扩散、形成舆情热点。对此,可以利用舆情监控技术,设置“关键字”“主题句”进行监控过滤,做到对网上负面涉军舆情及早发现、及早应对;可以通过技术手段监控网络“大V”“意见领袖”的社交媒体动向,及时发现有价值的情报信息;可以培养“官方大V”“军队意见领袖”“网络点评员”,及时解读、传播军方观点,引导舆论方向。
(二)社交媒体给军队意识形态工作带来的挑战
一是颠覆渗透更加猖獗。敌对势力借助社交媒体极力推销西方价值观,进行“文化转基因”和“政治转基因”。同时,扶植一批社交网站,把推特、脸谱等社交媒体变身为干涉他国内政的战略利器,推行与“阿拉伯之春”类似的“推特革命”“脸谱革命”,并把军队作为颠覆渗透的重点,给我军意识形态工作带来了严峻挑战。
二是信息管控难度增大。社交媒体能够让用户随时随地发信息,给信息管控带来很大难度。在社交媒体上,官兵或其家属无意间发表一些言论,上传一些军装照、军营照、装备照,就可能包含十分敏感的军事信息,容易暴露军人身份、泄露军队秘密;个别军人在公众场合的不当行为一旦被传到社交媒体上,就会引来网民夸大化、过激化地质疑军队形象,等等。
三是极端舆论影响恶劣。美国把社交媒体作为舆论战的主要工具,2006年成立特种媒体部队,2011年组建网络水军,并启动社交媒体战略沟通计划,别名“社交网络炸弹”,批量制造社交网络机器人,发布敏感信息,引爆网络舆情。互联网上以所谓“真相”“科学”为噱头,扭曲诋毁我党我军光荣历史、恶搞唱衰红色经典、鼓噪否定军队性质等反动舆论,造成的恶劣影响不容低估。
四是工作模式亟需改变。社交媒体的开放性、互动性,给军队意识形态工作传统模式带来极大挑战,主要表现在:政治机关逐级负责、层级过多,工作效率难以适应信息化社会瞬息万变的网络舆情;意识形态主管部门职能划分不清、协调不畅,难以形成网上意识形态工作的合力;面对敌对势力专业网军、网络战部队的进攻,我军还缺乏专业人才和力量;传统官方话语方式缺乏感染力,不能适应网络时代话语潮流。
五是涉法问题比较突出。社交媒体与个人隐私和言论自由息息相关,军队为了开展网上意识形态工作而进行信息收集和言论管制,涉及的道德、法律方面的问题更加突出。
(一)建立和维护军队社交媒体存在。习主席指出,军队新闻媒体加快传播形态创新,微博、微信、客户端影响力越做越大。落实习主席指示,要在各大单位新闻媒体开通微博、微信公众号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社交媒体发展策略,开通上线更多军队公众号。如新成立的军委纪委、军委政法委等部门,军以上单位宣传部门,以及省军区、军分区、武装部等国防动员单位,都可以经审批开通社交媒体账号,及时发布信息,引导涉军舆论,维护军队正面形象。
(二)制定军队社交媒体法规制度。法规制度能够对军队使用社交媒体起到规范、保障、防护和指导作用。美军基于网络战指导,已制定比较全面的社交媒体政策法规,如美国国防部颁布的政策性文件《基于互联网能力的负责与有效使用》《社交媒体官方使用标准化操作程序》,美国陆军、海军颁布的《社交媒体手册》等,值得我军借鉴。结合我军实际,应重点建立三个层次的法规制度:一是由宣传、网络、保卫等主管部门联合制定社交媒体政策性文件,对军队使用社交媒体的程序、内容、原则、监管等方面的制度进行明确;二是对《内务条令》进行修改,增加军人使用网络社交媒体的权限、义务、纪律等内容;三是各军兵种针对自身实际制定相应的《社交媒体手册》,对所属单位、军人及其家属使用社交媒体进行规范。
(三)加强社交媒体学习培训。一方面,采取院校培训、网上集训等方式,组织领导机关进行社交媒体培训,提升运用社交媒体开展网上意识形态工作的意识和能力,特别是要搞好网监人员、宣传人员的选拔,进行专门培训后才能上岗。另一方面,在入伍训练阶段将社交媒体使用作为一项必训内容,让官兵了解社交媒体的使用规范、安全隐患、保密要求等知识,并通过官兵对其家属进行教育,防止因不懂不会而引发失泄密等问题。
(四)加强社交媒体在军事行动中的研究运用。社交媒体在军事行动中的作用日趋凸显,也日益成为各国关注的方向。如美军2006年在伊拉克的“瓦尔哈拉行动”、2010年赴海地支援地震救灾行动,以色列国防军2008年的“铸铅行动”,都成功运用社交媒体达到了预期传播效果。我军应以此为借鉴,把社交媒体作为网络战工具,加强抢险救灾、维稳处突等军事行动中社交媒体运用研究,以及未来战争中运用社交媒体开展心理战、舆论战的战法研究,提升打赢网上意识形态仗的能力。
【作者系军事科学院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