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上海市浦东新区三林市场监督管理所在推进食品安全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中,秉承“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结合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党组织沟通协调的政治组织优势,从“人”入手找到了市场环境良性循环的内生动力,有效实现了党组织的示范引领作用。
[关键词]食品安全;基层党建;社会治理;示范引领
[中图分类号] D267.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6)01--0053-02
2014年,在国家深化机构改革的背景下,上海首先于浦东新区开展机构改革试点,将原工商、质监、食药监、价格监管部门合并成立市场监督管理局,下设基层市场监督管理所,监管职能和工作重心陆续落实到基层。三林市场监督管理所党支部充分结合改革试点优势,在推进食品安全社会治理的创新实践中探索基层建设新思路,结合职能发挥机关党组织在基层工作中的政治组织优势和示范引领核心作用。
一、以“实”谋“新”——做改革发展的开路人
党支部秉承“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结合,践行“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执政之道,为体制改革和社会共治做好基层一线的破冰工作。
(一)务实鼎新,与地方发展荣责共进。党支部深刻理解浦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基层党委“务实鼎新”的思想要求,注重加强党员干部的创新意识、实效意识和对辖区社会经济发展的服务意识,积极倡导以地方实际为根本的创新实践理念。党支部分批组织党员干部参观三林镇的历史文化,深入了解三林崩瓜、酱菜、地方餐饮等特色食品产业,党员带头每年在三林庙会期间进行执法保障,走访居(村)委和镇政府,通过积极参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保持党员干部“接地气”的工作作风,时刻谨记对地方发展应尽的职责。党员干部针对辖区特点,完成了三林地区《质量白皮书》的撰写,对市场情况进行全方位分析描述,并以专报形式报送镇政府,为辖区发展提供详实的参考资料。
(二)创新实践,善于聚焦问题、破解难题。党支部始终把提高工作实效作为创新实践的最终目标,注重紧抓关键问题、攻克实际难题,为体制改革适应期“补短板”。2014年7月,党支部通过三林镇党委对市场监管所的调研会议阐明了食品安全是地方社会治理的主要风险点,并基于现状建议三林镇组建食品安全专管员队伍,由监管部门培训指导,弥补镇食安办工作的专业技术短板和基层市场监管工作的人员编制短板,推进基层治理的体制改革进程。镇政府对这一大胆新颖的建议郑重考虑,于2014年年底落实了新区第一批专管员队伍的建立。经过半年的实务培训,全部9名专管员已熟练掌握巡查和快检技能,辖区食品快检能力翻倍、阳性率逐渐提升,食品安全违法行为线索发现能力显著增强。这支独一无二的队伍得到了镇政府、新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及市食药监领导的认可,有望成为可复制、可推广的工作经验,是支部创新实践的重要成果。
(三)深入调研,为社会治理保驾护航。党支部坚持以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不断在“发现矛盾、认识矛盾、解决矛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中探索实践,为辖区食品安全社会治理和基层建设保驾护航。党支部作为课题组主力之一参与三林镇政府食品安全监管A类课题的调查研究,遵循以“实”谋“新”的原则,协助地方政府将实务经验与专业技术转化为创新举措,为区域社会治理“量身定制”政策方案。深入企业、消费者、社区居民和干部群众,通过访谈、问卷、头脑风暴等丰富的形式全面了解食品安全治理现状的社会反响和需求,为基层行政执法制度建设、队伍建设的工作方向制定提供依据。
二、以“联”促“动”——做社会共治的联络人
党支部经过多次思考和实践后认为,“建立联动体制,让社会各方‘动起来”是社会共治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党组织沟通协调的政治组织优势,承担起社会共治联络人的职责。
(一)与街镇党委保持紧密联动。依托基层政府部门党组织与各村、居委基层组织建立沟通平台,党支部作为行政执法部门食品监管工作的联络人深入社区与居民群众维持紧密联系,打通社会共治的信息渠道。借此平台,党支部与居委联合开展“食品安全周”宣传活动,携手营造社区“食品安全人人参与”的微环境;通过村、居委提供的线索查处无证照经营行为;经村、居委协助,成功地组织开展居民协调会,平息经营者与居民的社会矛盾。通过街镇平台,有效地完成了专业化与网格化监管的快速衔接,提升食品安全治理的效能。
(二)扩展多元党建,搭建社会参与平台。党支部围绕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的主题,开展多元化的党建工作。例如,开展党员结对工作,对口辖区6个中小学各配备2名联络党员,作为食品安全联系人;与高校食品安全管理学院党总支结对共建,沟通交流食品安全专业知识;以党建活动形式组织参观食品生产经营企业等等。借助党建桥梁,将企业、学校、协会等社会组织接引至食品安全社会治理的范畴。
(三)联动接洽,激发共治合力。党支部不仅代表基层食品安全监督执法部门的联络人,还是各个联动平台之间的接线员,通过将各个联动平台相互贯通激发合力,提升社会治理的活性。党支部与三林镇食安办、食品专业高校党组织、辖区中学联合,一年两次开展“食品安全进校园”活动。党员干部、高校学生和地方政府相互配合,通过生动的小品、问答和快检演示向辖区各校学生、教师和家长进行食品安全科普教育,收受到良好的社会反响。通过党支部组织街镇参观食品生产企业的党建活动,街镇邀请企业参与居委和本支部联合开展的“食品安全进社区”快乐竞答活动,现场气氛热烈,激活了食品安全科学普及的群众文化氛围。除此之外,党支部联合辖区食品快检室组成的“食品快检联动网络”,与镇、企业联合举办“食品快速检测市民开放日”活动,得到了食药监部门的认可并建议全市推广。
三、以“人”为“本”——做社会治理的先行者
食品安全社会治理的根本在“人”。党支部对内加强队伍建设,贯彻落实转变思想、务实鼎新的工作思路;对外以经营者自主管理的需求为导向,提升行政部门的服务质量和经营者的主体责任意识,从“人”入手找到市场环境良性循环的内生动力。
(一)在队伍建设中渗透社会治理理念。结合“三会一课”组织学习市委一号课题精神,要求党员干部率先转变思路,从业务工作中跨前一步,打造食品安全社会治理软环境。鼓励党员干部、尤其是青年党员在基本工作目标之外开拓思路,搭建好“镇食安办—村(居)委—市场所”这张网,打好“联动联勤,发挥企业自律、群众监督、政府监管”这副牌。
(二)领导垂范、党员先行。党支部班子成员担当“领头雁”,号召党员干部带头参与社会治理,履行社会责任和政治使命。区食品安全宣传周开幕仪式、社区食品安全竞答、食品安全培训、自检室培训、联合整治等活动中都有党员干部冲锋陷阵的身影,真正体现党员干部争先创优的模范带头作用。
(三)刚柔并济、示范引领社会共治。在行政执法机关严格法治的同时,基层党支部以“共治”为突破口寻找柔性监管的新思路、新方法,通过社会监督和行政指导引领食品生产经营者自觉履行主体责任。例如:建立“三林超市峰会”微信群,向超市卖场的店长即时推送食品舆情、法规政策、问题产品通报、违法情况等信息,帮助企业掌握食品风险动态,即时自查自纠,在降低自身食品安全风险的同时也有效维护了辖区食品安全;通过党支部结对向企业自检室输送食品专业学生,交流和指导企业兼职检测员的食品检测工作,缓解企业自主检测的技术缺失。
责任编辑:刘 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