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去外面的世界看看

2016-01-07 11:04刘冰杨阳
伴侣 2016年1期
关键词:劳务输出和田地区古丽

刘冰++杨阳

和田地区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最南端,以盛产和田玉闻名天下。该地区与和田玉同样闻名的是其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田气候干旱、多风;水资源短缺,且时空分布不均;土壤盐碱化严重;森林、草场资源匮乏。尽管自然环境恶劣,但和田各族人民一直努力建设着他们心中美好的家园。在人与自然抗争、相融、共存的过程中,那些看似娇弱的女性是如何生存的?

中国青年报记者多次深入和田地区边远乡村,了解和田农村女青年的生活现状,分别在和田地区策勒县策勒乡东日艾克村、墨玉县奎牙村、和田县喀克夏勒村和阔什诺尔村4个村子进行了调查。

“希望嫁给一个彼此喜欢、

能天天在一起的人。”

26岁的佐日古丽·伊利亚斯如今带着4岁的女儿做着单身妈妈,与丈夫结婚6年,相见时间仅为9个月。

2008年,佐日古丽进入策勒县职业高中,在护士护理班学习。她一直坚持着“长大想当医生”的理想。一年后,她准备进入实习阶段时,哥哥却建议她早点结婚。

“女孩子读那么多书干什么?你都快20岁了,赶紧嫁人!”

佐日古丽有个双胞胎妹妹,与她不同的是,妹妹初中毕业就按照妈妈和哥哥的安排早早结婚了。姐妹俩时常在一起聊各自的生活,妹妹成了一个家庭主妇,打扫、种地、照顾丈夫和公婆。2008年,因为家庭原因,妹妹带着肚子里的宝宝离开了人世。只有她这个姐姐知道,妹妹生前过得不幸福。

在和田地区的乡村,女性结婚早是一个普遍现象。

佐日古丽希望自己选择生活的道路。她没有按哥哥的建议嫁人,而是借助策勒县每年的劳务输出政策,到了青岛一家制鞋厂。

在青岛学习一年后,因为母亲患重病,佐日古丽还是回到了家里。看着母亲在病床上的哀求,不想让老母亲为自己伤心流泪,佐日古丽只好听从母亲和哥哥的安排——结婚。到民政部门领取结婚证时,她才知道自己的丈夫是什么样。

调查中,不少女性的婚姻都是由家长安排的,而非自由恋爱。很多女孩子说,在她们这里,如果女孩子自由恋爱便会被视为不尊重父母,且会背负不好的名声。

在这些由家长安排婚姻的女性中,很多人与结婚对象认识两三个月,见面仅几次甚至一次未见就成家。有一些表示不想那么早结婚,希望22岁以后结婚,但是家长安排,不得不听从;而另一些则认为这是情理之中,因为“大家都这样”。

阔什诺尔村的玛依姆妮罕娜·尤努萨洪有4个女儿,最小的25岁,她的女儿全是在15岁时结婚,女儿的丈夫都是她这个当妈妈的亲自挑选。

“看着女儿年纪差不多了,就到有儿子的邻居门前瞧瞧。”玛依姆妮罕娜说,她挑女婿的时候就看对方长得是否英俊,其他的她不管,“结婚前让两个孩子见一面,同意就结婚。”

她说,自己家的条件不好,女孩子发育成熟了就该结婚,这样可以减轻家庭负担,“我妈妈她们那代人就是这么过来的。”

离婚后的佐日古丽,带着4岁的女儿回到娘家。因为有外出打工经验,她开始在县城里的一家服装厂工作,自己养活自己。

佐日古丽说,她“希望嫁给一个彼此喜欢、能天天在一起的人”。

“等丈夫能自己管理厂子后,

我想自己再开一家袜子厂。”

2009年,18岁的夏尔瓦娜·买买提明决定外出打工。

她加入了策勒县对口劳务输出,来到千里之外的青岛某鞋厂打工。

夏尔瓦娜的举动在她生长的策勒乡东日艾克村引起一些人的议论。

“独自外出打工的女孩会在外面学坏,回家之后很难嫁人。”村子里有人这样说。

选择“嫁不出去”的路,当初在夏尔瓦娜看来也是出于无奈。

夏尔瓦娜是家里的长女,爸爸和妈妈都得了重病,每年种地的收入只能勉强填饱一家5口人的肚子。她听说外出打工可以学技术还能挣钱,她希望自己“嫁不出去”的牺牲可以换来父母的长寿。

调查中,67.5%的女性没有工作,其中20%的女性表示没有要工作的想法。剩下那些想要工作但没能工作的女性大多存在一种思想压力——村里人传言,独自外出打工的女青年会在外面学坏,回家之后很难嫁人。

这种“回家之后很难嫁人”的观念,一度让策勒县劳务输出办主任阿力木江·艾萨克头疼。

2007年,策勒县按照国家劳务输出的政策联系了青岛一家拖拉机厂和制鞋厂,并成为长期合作伙伴,前往的村民学技术挣钱,食宿全免。

阿力木江知道,这对于地少难种的和田农民来说是好事。可是,大家不愿意去,女青年更不被允许去。

“前门上车,后窗就跳出去了。”这是阿力木江形容第一年劳务输出人员临行前的场景。好不容易一家一家做好思想工作,可上车后大家通过车窗“逃走”了。有的小孩子直接走到阿力木江面前,用稚嫩的声音对他说:“人贩子,你骗走了我妈妈。”

在接受调查的女青年中,很多不被家人允许独自出远门,除非跟着丈夫一起外出打工,或是在棉花收获季节到新疆阿克苏地区、库尔勒地区捡棉花。因此,调查中35%的女性出过的“远门”只是捡棉花的地方。

一位家长特别强调:“去捡棉花可以,时间短,外出打工坚决不行。”

来到与策勒县对口劳务输出的山东青岛某鞋厂,夏尔瓦娜最先学会的是现代生活,每周都能洗上热水澡、每晚都会用热水泡脚……

到鞋厂的第一个月,夏尔瓦娜赚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1592元,外加劳动模范奖金100元,她立即给家里寄了1000元,“妈妈的病有救了。”

领到第一笔工资时,夏尔瓦娜很激动,原来作为一个女性也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挣到这么多钱。

可是,在和田地区农村像她这样敢于自己挣钱的女性并不多。调查中发现,65%的女性没有个人收入,全靠男人在外挣钱给她们贴补,42.5%的女性无法独自支配钱财。

去青岛之前,夏尔瓦娜与那65%的女性想法一样:“当时觉得,初中毕业后就该找个男人,让他养我也挺好。”

据和田地区妇女联合会主席穆也赛尔·艾合买提介绍,她们了解到,因为没有个人经济来源,很多妇女花的每一分钱都要向丈夫伸手。在有的家庭,丈夫高兴的时候,要钱容易;要是丈夫心情不好,就会将钱“甩”给她们,有时还会出现更恶劣的情况,甚至是家庭暴力。

然而,那个当时以为不会有人娶她的夏尔瓦娜,回到村里之后成了“抢手”的姑娘。

在青岛打工近3年,夏尔瓦娜学会了打扮,变得更漂亮,又有了挣钱的能力,到夏尔瓦娜家里提亲的男子越来越多。其中一个男子打动了她,因为这个男人说,他支持夏尔瓦娜继续上学。姑娘觉得这是一个有责任心的男人,于是认识两个月后,他们结婚了。

夏尔瓦娜的丈夫是个铁匠。夏尔瓦娜结合丈夫的特长,在2013年开了个彩钢钢构厂,第一年投入23万元,净利润27万元。

“等丈夫能自己管理厂子后,我想自己再开一家袜子厂。”

像夏尔瓦娜这样的女青年在村里多了起来,策勒县劳务输出办主任阿力木江也终于渐渐脱去了“人贩子”这顶帽子。捡棉花的季节,村民早早地就等在车站抢着出去,有的村民怕坐不上客车,带着老婆干脆住在客站。

今年9月初,又一批村里的女青年准备前往青岛。车子准备离开村子时,一个女孩一直在追车,“她在最后时刻决定走自己的路,她也想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阿力木江回忆道,那个姑娘宁可到火车站买无座票到青岛。

“我想出国旅游,

以后想让孩子读博士。”

在被问及“有什么特长”时,65%的女青年回答——做饭、种地、刺绣,除了这些没有其他。

在这些女性当中,小学学历占37.5%,初中学历占32.5%,高中学历占5%,大学大专学历仅占10%,文盲占15%。

多数女孩因家庭条件贫困而无法继续上学,帮助家里做家务、种地占据了她们业余生活的绝大多数时间,她们没有机会去认识外面的世界。婚后,家务与种地是她们生活的主要内容。

“这里的男人认为,女人干的活儿男人不该做。”喀克夏勒村的妇女主任曼尼莎·艾合买提说,村里的多数妇女虽说不用出去挣钱,但是她们的负担依然很重——种地、照看公婆、打理家务、砍柴生火、洗衣刷碗、看孩子……“女人要干的活儿太多了。”就是因为她们没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因此她们自己也觉得做这些是理所应当,久而久之,她们的特长也就成了“做饭、种地”。

被问到“最看重男人什么品格”时,接受调查的女性90%害羞而迟迟不愿回答,最后表示,帮助干家务和尊重自己是最重要的品格。

在村里,男青年几乎都有自己的手机,女青年则不然,她们中只有一部分有手机,有的只会使用基本功能。

不少没有手机的女青年认为自己没必要有手机,丈夫有就行了。

平常使用化妆品的女性占17.5%,究其原因,主要因为家长和丈夫不喜欢她们涂脂抹粉。

这种“丈夫不喜欢”的想法还体现在其他地方。

据妇女主任曼尼莎介绍,前几年,有些女性不能自己去巴扎(集市),只能由丈夫陪同,因为丈夫不喜欢她自己出门;有些丈夫要求女性蒙面,因为不喜欢外人见到妻子的脸;有些女青年考上公务员,却因为丈夫不喜欢而放弃……

奎牙村的麦热木妮沙·吐迪麦麦提说,在她的意识里,女人就该被男人管。

近些年,由于政府不断在村内宣传男女平等、妇女应有的自我权益等,才使得这些现象慢慢减少。

令人欣慰的是,一部分姑娘正在解放自己,虽然只是一小部分,但至少她们在努力。

“我想出国旅游,以后想让孩子读博士。”27岁的穆娅沙尔·萨吾尔从小生长在奎牙村,考上了新疆财经大学,毕业后又回到村委会工作,她希望能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为家乡作点贡献。

穆娅沙尔很感谢自己的父母,做老师的父母给了她一个“安全”的环境。

“高中的时候我才开始戴头巾。”其实戴头巾是维吾尔族的一个民族习惯,在风沙大的地方,头巾必不可少,但这并不强制。小的时候她喜欢梳漂亮的辫子,家里支持她,可上了高中之后,越来越多的朋友问她为什么不戴头巾,其他家长还会笑话她是个没家教的孩子,因此她开始戴起头巾。

考入新疆财经大学之后,穆娅沙尔心里的窗口再次被打开。喜欢学英语、学会写一手漂亮的汉字、喜欢品读世界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遇上了期待的那个他……

回到家乡之后,穆娅沙尔总是忍不住利用工作机会给村里的女性讲她在外面的见闻。有时候聊得开心,她还会谈谈她想出国的想法。然而有的妇女听到她的想法时,会茫然地看着她:“你脑子里想的东西太多,太累。”

在调查中,98%的女青年愿意再学习一门手艺;100%的女青年希望自己的孩子可以上大学,“不想让自己的孩子继续做农民。”;98%希望有钱后可以到其他地方去旅游,去看看外面的世界;95%希望可以自己开店;80%希望自己的孩子以后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职业、选择自己爱的另一半;还有10%的女青年希望可以上大学、大专,打造自己渴望的人生……

穆娅沙尔在村委会负责劳动保障工作,看到越来越多的女性选择外出捡棉花、打工,看着越来越多的女孩子愿意上大学,她为自己村里的女青年感到高兴,“先不管能不能,至少有这个想法了。”(据《中国青年报》)

责编/毕春晖

E-mail: bchaa@163.com

微博网址: http://weibo.com/bchaa

猜你喜欢
劳务输出和田地区古丽
古丽,古丽
星空下的向日葵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理解
劳务输出导向:民族地区职教扶贫模式的理性审视
中国对日研修生派遣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国劳务输出法律体系及保障机制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