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曼
有一种爱叫奉献,将温暖给予别人;有一种情叫坚守,把真心传递给别人。他们都是生活中最普通的人,却用实际行动,彰显出了人性之美。
【个案一】
34年不收一分出诊费
穿着白大褂,背着医药箱,风尘仆仆,这是大多数村民对王孝财的印象。王孝财是南京市湖山社区卫生服务站的村医。1981年,他从部队退伍后,便回到村里当“赤脚医生”。湖山社区位于南京青龙山附近,这里四面环山,交通不便。有人计算过,王孝财平均每天出诊5次,一天下来要走20多里山路,34年走下来,相当于绕地球5圈。无论严寒酷暑,只要村民有需要,王孝财提起药箱就出诊。王孝财刚到社区时,一个月的工资也就一两百元。国家规定,乡村医生出诊看病可收取10~20元的出诊费,但他从来没拿过村民一分钱。
点评:医生不仅是白衣天使,更是灵魂的守护者。他们以特殊的份身,延续患者的生命,传递着爱心与希望。王孝财就是一个普通的医务工作者,34年来默默地奉献着。他义务出诊,认真地对待每一个患者,在当地具有良好的口碑。这份爱心感染着周围的人,提升了社会的正能量。
【个案二】
照顾同村老人23年
有一家人将一个非亲非故的老人接到家里,一直照顾了23年。这就是泰兴市新街镇金干村的叶春华一家。现在,叶长根已经90多岁。20年前,老人的血压开始偏高,叶春华经常带老人到镇医院量血压、查血糖、抓药。女儿叶霞在常熟工作,每年总要为老人买些新衣。1999年,叶春华的妻子患上牙癌,拔光了牙齿,疼痛难忍;但亲戚朋友送来的补品,也要分给老人吃。妻子去世前,反复叮嘱家人:“再苦再难,不能让老人受委屈。”叶长根是村里最长寿的人,谈起这23年的生活,他说:“如果不是他们,说不定我的坟头上早就长了老高的草了。”
点评:做一件好事不难,而一直坚持做好事却不那么容易。23年来,叶家人一直照顾毫无血缘关系的老人,让我们看到了平凡中伟大的爱。选择了就坚守,承诺了就不变,叶家人通过实际行动映照出高尚的道德情操。这也提醒人们,无论贫贱还是富有,都不能丢掉做人的本性。与人为善,才是人间正道!
【个案三】
“献血状元”冯坚强
提起“献血状元”冯坚强,杭州萧山的人们都很熟悉。1999年7月,冯坚强第一次献了200毫升血。2006年,冯坚强得知献成分血比献全血的使用效果更好,便加入到了成分献血的行列。这么多年来,老冯献的血救助过多少病人,连他自己也数不过来。2015年3月9日,老冯在浙江省血液中心完成了他最后一次献血200毫升。从1999年7月起至今的16年里,他已累计献血158次,血量达80100毫升,相当于17个成年人全身的血液。“我虽然已超过了能够献血的年龄,但我不会停下在献血道路上的步伐。我已经加入了浙江省无偿献血志愿者协会,会继续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点评:有一种爱叫奉献。奉献是一种不求回报的给予,更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在奉献的同时,既照亮了别人,也体现了自己的价值。正如他的名字一样,老冯谱写了一首“坚强”之歌,将更多的爱传递给别人。16年无偿献血8万多毫升,这是一般人所做不到的。老冯献血不图名利,只愿为更多的人获得生的希望。虽然自己年岁已高,老冯仍坚守岗位,做一名献血志愿者,继续传递正能量。
【个案四】
替父还债好青年
9年前,因为救人,父亲杨志明突然离开了人世,还留下一大笔外债。年复一年,儿子杨林替父还债,直到2015年,才彻底还完19.7万元欠款。这些年,在宁夏平原古老的唐徕渠旁,杨林替父还债的事迹成为一段广为流传的故事。杨林农忙时在家种地,农闲时就到银川钢材市场当装卸工。每天装卸近10吨钢材,拿着自己的汗水换来的钱,杨林偿还了大部分欠款,如此日复一日,坚持了6年多。杨林的事迹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点赞。杨林被评为全国“向上向善好青年”。
点评:每个人都有做人的底线,也都有一份良知。良知是最基本的道德素养,唯有时刻恪守才能使生命绽放出火花。父亲去世后,外债不能不还,杨林没有怨言,毅然走上了“替父还债”之路。他通过自身努力,在6年内还清所有外债,在当地竖起了诚信的标杆。做人就该如此,言出必行,捍卫良知,问心无愧!
【个案五】
“美丽妈妈”收养流浪儿
高美丽,69岁,湖北襄阳谷城县人,从1987年到1999年先后收养过20多名流浪儿童和弃婴。“收养他们,让我觉得自己活得很有价值。”30多年来,高妈妈都是靠收破烂,打零工维持生活的。因为拆迁等原因,高妈妈搬了10余次家,很多人不能理解。“我现在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们都能成家,过上幸福生活;更希望他们踏实工作,回报社会,感恩社会。”高妈妈说。
点评:每个人都有一颗善心,不求做轰轰烈烈的大事,只求对得起自己的良心。高妈妈本以拾荒为生,生活窘迫,却领养了20多个流浪儿。她用朴实的行为见证了一位“母亲”的神圣使命。心中有爱,才能给予爱,带着良知上路,才能将爱进行到底。为了孩子们,高妈妈四处奔波,夜以继日,无怨无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