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涉外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

2016-01-07 11:23李敏
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中旬刊 2015年12期
关键词:复合型协同发展京津冀

摘 要:纵观可知,人才竞争为二十一世纪竞争的主流趋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城市经济发展更加难以脱离人才培养而直接独立存在,人才重要性越发突显。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应用,需充分结合院校教学实际情况,全面树立科学教育理念,创新培养涉外复合型技术人才,意义十分深远。在此,本文将针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涉外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进行简要探讨。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涉外;复合型;人才培养

1 概述

通常而言,京津冀都市圈主要指的是包括北京、天津及河北省的石家庄、承德、张家口、廊坊、秦皇岛、保定、唐山、沧州中心在内的全部区域。该区域在我国北方占据着核心经济地位,同时,会对政治、文化及经济等形成极为重要的影响。根据《河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規划纲要(2010-2020 年)》可知,在河北省计划开展实施的八大重点人才工程建设中,“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推进工程”占据首要地位,全面培养涉外复合型技术人才促进着此区域内人力资源管理发展,发挥区域优势,推动高职院校教育改革工作深化实施,顺应区域发展需求,实现教育事业不断进步。

2 京津冀协同发展努力为区域高职院校涉外复合型人才培养提供良好契机

2.1 来自于政策制度的保证支持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以及经济的迅猛发展,京津冀区域一体化建设进程逐步加快,各级政府部分及社会各界学者广泛关注区域人才合作性问题,其中,《京津冀人才开发一体化合作协议书》针对三地区人才的流动与培养等多方面问题进行详细约定,在2009年期间,京津冀完成教育合作协议的有效签订,大力促进区域内办学措施的深化实施,于2011年5月,制定签署《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框架协议书》,全面启动开展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工程。

纵观上述协议不难发现,推动京津冀区域人才合作可谓是大势所趋,基于各项有效国家制度的完善建立,强化京津冀三地区人才发展合作,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努力为区域涉外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提供有效的政治制度保证支持。

2.2 区域优势促进涉外人才培养

京津冀三地区共占21.6平方公里国土面积,人口数量约有一亿多,加之人缘相亲且地缘相接,三地文化一脉且地域成一体,三者协调融合且深化发展,政治经济文化基础十分雄厚。京津冀都市圈颇具良好区位优势,区域内高职院校科研吸纳与学研结合的应用前景甚为广阔。

基于某种意义而言,京津冀协同发展更为有助于推动河北省份的进一步发展,相较来说,对比北京与天津,河北发展稍显滞后。然而,河北地处环首都的区位优势是不可否认且十分显著的,正是由于优势存在,基于此类情形,河北省人才存在有严重流失情况,更多人才较为愿意去到北京或者是天津寻求发展,导致河北发展进程人才支持匮乏,特别是来自于高端复合型技术型人才的大力支持,消极制约河北省经济发展。

由此可见,针对人才流动问题进行有效解决不只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样也是河北经济进步的实际需求。对比可知,北京及天津两市教育资源发展明显强于河北省,所以,基于教育层面分析,京津冀协同发展能够为涉外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提供良好契机,通过合理承接并全面共享人才资源,努力为高职院校涉外教育开展努力提供正确人才导向,旨在实现区域综合教育实力的显著提升。

3 京津冀地区涉外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历经多年发展,不管是从质量及规模等本体建设成就方面,还是从经济贡献及产业推动等外生社会认同方面,我国高职教育工作实施均斩获佳绩,倍受来自于社会各方的重点关注,甚至逐步赶超居于垄断位置的普通高等教育。原因在于高职教育一般是跟社会产业结构升级调整存在有相伴相生关系,二者互助共赢,基于这一前提,涉外复合型技术人才的优化培养已然成为高职院校需给予高度重视的关键话题内容。

现如今,全球经济一体化发展进程不断加速,涵盖有高新技术等行业在内的生产企业,综合考虑整个技术升级更新并实现转型的智力支持至产品研发推广的产业链条,应立足国际市场角度积极全面应对,才能实现企业可持续生存空间的优化获得。

因此,跟社会产业伴生的高职教育必须充分重视培养涉外高端复合型技术人才。那么,众多院校尚未深入思考如何有效培养涉外复合型技术人才,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我国相关制度保障体系依然欠缺完善,对应理论认识系统性较差,多数高职院校教育工作实施基本都是盲目各自为政。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涉外复合型技术人才占据着十分关键的应用地位,重要性不容忽视,但是,因为区域涉外部发展直接影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前,尚存较多不足之处。

第一,国际软实力相对较弱,城市国际软实力发展趋缓,区域内国家化进程稍显落后,涉外复合技术人才服务区域发展深受直接消极制约。

第二,地方软环境相对较差,公众没能充分意识到人才培养重要性,尚且未能全面认可涉外复合型技术人才主力军独特作用,导致人才培养进程受到严重制约影响。

制约区域涉外软环境整合优化的因素包括多方面内容,即公众未能给予高度尊重、外语院校所具独特作用认可程度明显降低、地区在外语高职院校涉外人才培养中参与度十分欠缺、外语院校所受公众支持作用难以明显发挥等。长久下来,不利于发展我国经济以及实施高职教育工作、培养涉外复合技术人才,极易形成严重消极影响。

4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优化构建涉外复合型技术人才有效培养模式

4.1 人才培养标准的科学设定

培养涉外复合型技术人才需经历长久艰巨的进程,开始培养之前应综合分析生源因素问题,在具体培养种需积极面对解决师资基础建设问题,立足长远规划,确保涉外复合型人才正确发展方向不被动摇,细化制动完善的短期计划,旨在微调人才培养进程主要方向。

为此,应进行区域内高职院校复合技术人才相关培养标准的科学合理制定,针对能否成功培养人才展开检验,奠定人才培养目标计划实现基础,意义深远重大。

具体来说,在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所制定的涉外复合型技术人才有效培养标准涵盖有两方面内容。

第一,区域发展针对人才培养所提出的实际需求。

第二,高职院校全面衡量复合型技术人才所参照相关标准。

此两项标准互相促进,不断作用,努力成为人才培养关键因素。所以,有效培养涉外复合型技术人才不能够单一参照某个标准,必须通过多方协调配合,认真开展精细化工程,尽可能紧抓服务区域发展进程中的人才质量关。

4.2 学分制度改革的深化实施

基于人才培养标准的科学制定,结合学生实际需求,根据学生日常学习兴趣,因地制宜地因材施教,弹性化开展涉外教学工作;给予学生主体性充分尊重,使得学生学习创造性得以全面被激发出来,利于学生学习潜能的大力发揮;优化整合全部教育资源,合理规避由于重复选课行为导致资源浪费情况的出现,促进外语高职院校自身持续良性发展。

学分制是立足在选课基础上,将学分当作主要计量单位针对学生学习具体量与实际过程展开规定计算的教学管理制度。充分利用院校现有资源,调整选课内容,制定灵活弹性选课制度,彰显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切忌盲目选课及扭曲学分制意义,选课开始前,实施选课指导,大致宣讲具体课程内容,进行试听,全面开展跟选修课程息息相关的涉外交流活动,发挥学生专业特长,调动学生专业学习主动性。

实现第二学位制度的有效创新,尽可能为外语高职院校大力培养专业技能扎实且语言基础深厚的涉外复合型人才,切实强化相关人才区域综合竞争实力,拓宽人才培养深度及广度。

对比第二学位制度,在招生层次及范围方面,双学位制度实现进一步扩大,其针对复合技术人才培养及师资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所以在申报第二学位及双学位的时候,高职院校应展开适当考察,旨在确定学生实际学习水平能否满足具体申报条件,实现人才知识面的全面拓宽,有效衔接新旧知识结构,加深专业知识深度,推动人才培养进程。

在此应注意,合理规避劣势不断蔓延,避免学分制度过分形式化,旨在顺利完成真正意义上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的涉外复合型人才培养教育工作。

4.3 外语教学工作的细化开展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为强化提升高职院校涉外复合型技术人才综合能力,必须坚定实施教学改革工作,即为提升外语全程化教学及加强外语教学应用化。

第一,全程化外语教学即指全程努力为在校学生尽可能提供大量学习外语的机会,通过沉浸式手法应用优化语言交流环境,促进学生外语素养与实践能力的显著增强,注重学习内容的多元化及学习形式的多样化,多元化学习内容要求在外语基础与外语应用与专业外语这三个层面针对学生提出各个层次要求,多样化学习形式即在实施正规教学工作的同时营造有助于日常外语交流沟通的学习环境,譬如说外语专题晚会以及国外游学实习、校园外语角及外语专题晚会等,十分丰富的活动化教学安排可谓是提升学生涉外综合能力的最佳措施手段。

第二,应用化外语教学通过运用真操实练作为重要内容的学生技能培养方式开展教学实践,一线生产岗位为主要的涉外复合技术人才职业定位,基于职业特征分析,应充分强调外语应用学习,同时,高职院校应努力寻找跟国际企业组织深度展开合作学习的机会,便于学生处于在校学习阶段时,能够认真做好学习规划,有计划地去到满足国际需求的岗位完成实习工作,奠定涉外复合型技术人才扎实的语言基础。

4.4 涉外课程体系的完善构建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形势下,我国教育部门始终要求高职教育结合区域经济发展需求,针对涉外专业进行灵活设置调整,突显职业教育特色,转变课程内容,紧抓职业特征,将学生涉外能力当作教学主线,以社会需求为主要方针,课程设置科学合理,在专业范围内着重课程拓展,使得学生知识面得以大力扩张,在外语类课程设计中全面渗透行业相关表达模式及具体词汇,完善涉外课程体系构建。坚持正确的职业活动导向观,树立良好校企合一教学理念,实现课题加项目加双导师教学体系的完善构建。具体地,应把各个阶段相关教学任务全面分解成为多个课题内容,基于项目形式应用,将高职院校跟企业紧密结合在一起共同组建双导师模式完成对学生学习进程的积极指导,有利于帮助学生在学习小组协作交流中认真做好分属于各个工种的模块作业,基于此制作课题实验报告,而后开展学习答辩,全面整合涉外专业动脑及动手教学,努力实现知识提升与心智强化的人才培养目标。

5 结语

综上可知,高职涉外复合型技术人才主要指的是颇具广阔全球视野并有能力从事国际性工作高端技术人才。基于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通过完善构建有效的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强化区域高职院校外语教育工作,深化培养涉外应用型技术人才,加强对外沟通交流,促进市场发展多元化,有助于外资引进,便于先进管理技术学习,推动京津冀区域经济快速发展进步。

参考文献:

[1]金蕾.秦皇岛市涉外旅游业与京津地区协同发展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5(59).

[2]李占平,马宇博.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第三产业梯度比较研究[J].电子制作,2014(18).

[3]吴东敏,王胜杰,永雅卓.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高职英语在职业教育中的作用探究[J].青春岁月,2015(08).

[4]陈文丰.京津冀协同发展 高新区合作是关键[J].中国高新区,2014(11).

[5]陈秀君,韩世强.高职涉外复合型人才的培养:理念、特质与路径[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4(01).

[6]崔建周.建构主义视角下涉外导游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初探[J].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2).

课题项目:

项目名称:京津冀协同发展模式下涉外复合型技术人才培养模式的对策研究 (2014ZC099),

项目负责人:李敏。

作者简介:

李敏(1982.11- ),女,河北邢台人,河北机电职业技术学院,语言学硕士,讲师,从事高职教学及跨文化交际等问题的研究。

猜你喜欢
复合型协同发展京津冀
高校教学楼空间多元化设计要素分析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计算机公共课复合型数字档案袋的研究与开发
如何做优秀的企业政工师
对新能源科学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思考
京津冀大联合向纵深突破
京津冀一化
养老“京津冀一体化”谨慎乐观看
京津冀一体化如何实现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