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实务致用的应用技术人才

2016-01-06 14:06郭伟黄茂荣
世界教育信息 2015年19期
关键词:产学大学教育

郭伟+++黄茂荣

摘 要:1965年,林汤盘先生创办了树德家政专科学校,1970年该校更名为树德工业专科学校,1994年更名为树德工商专科学校,2000年升格为修平技术学院。钟瑞国先生自2008年10月起担任修平技术学院第四任校长,秉承“诚正精新”校训,“师生手足情、合作如家庭”“胸怀人文心、技术最专精”“结合产官学、提高竞争力”的办学理念和“4E”治学理念(Excellency,追求不断精进及杰出策略与措施;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提升工作效能与效率;Equality,坚持组织公平与公正;Love,以爱与关怀为一切作为之基础),以稳健务实为校风,以中文、英文、信息三大基本能力为后盾,朝着“整合人文科技,追求教学卓越,优质产学合作,形塑务实致用人才”的目标前进,将学校建成最优质且具特色的“产学合作型教学大学”,并带领学校于2011年8月1日更名为修平科技大学。本刊对钟瑞国校长进行了专访。在采访中,钟校长指出,修平科技大学不断加强与产业部门之间的联系,坚持“技职学用合一”以培养学生的就业技能,培养的专业人才不仅拥有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更是具备高尚品格、合作精神、社会公德心等软实力的职场“修平人”;修平科技大学定位为“实务应用型大学”,营造优良的学习环境,追求教学卓越,强化产学合作,以塑造务实致用的技职人才;在台湾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建设和发展私立大学应以保障教育质量为出发点;如何制定策略提升大学教育质量,降低少子化的冲击,已成为近年来各学校所面临的挑战;在教育国际化发展方面,台湾各高校应在发挥本校特色的基础上,进行策略联盟,且国际合作不能只停留在表面阶段;两岸在教育上的交流可以先易后难,从加强校际交流做起。钟校长对两岸之间的教育文化交流寄予了深切的期望。

关键词:应用技术大学;产学合作;私立大学;教育国际化;合作交流一、修平科技大学在奋进中成长

《世界教育信息》:尊敬的钟瑞国校长,您好,很高兴您能够接受我们的专访。首先,请您介绍一下贵校近些年来的发展情况。

钟瑞国:我校在配合政府整体产业与经济发展政策的需求下,自1965年创立后,历经树德家政专科学校、树德工业专科学校、树德工商专科学校三个阶段,并于2000年度获准升格为修平技术学院。2001年4月,我校搬迁至位于大里市的崭新校园,并于2011年8月1日改名修平科技大学。迄今,我校各学院的专业涵盖工程、管理、观光与创意三大学术领域,共计16科系,4个硕士班。工科专业是我校的特色专业,工科学生数量约为3500名,约占学校总人数的1/2。我校是台湾地区唯一一所与工业区发展紧密结合的大学,亦是台湾地区第一所通过经济部门核准在大里工业区设置的技专院校。

我校非常重视与产业需求相结合,坚持“技职学用合一以育成学生就业职能”,培养的专业人才不仅拥有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更是具备高尚品格、合作精神、社会公德心等软实力的职场“修平人”。近年来,我校的发展特色与取得成效如下。

第一,我校在学校声望提高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2011年,我校在台湾地区“学士型大学综合指标总排名”中荣获第6名;2012年“大学学术声誉排名”学士型大学中荣获第3名;在台湾教育部门“2013推动技专校院与产业园区产学合作计划补助案”的科技大学中名列第3名;近年获得了台湾教育部门各项重点计划补助,如《中区区域教学资源中心补助计划(2010-2015年)》《特色主轴计划(2011-2014年)》《第二期技职教育再造及产学共同培育计划(2013-2016年)》《第二期技职再造及产学共同培育计划(2014-2017年)》《产学共同培育计划》《智慧生活创新创业育成平台计划(2013-2015年)》等。此外,我校于2015年荣获了台湾教育部门“2015-2016年奖励科技大学及技术学院教学卓越计划”的奖励补助。

第二,我校在教学质量提升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一是在教学中特别关注“全人教育”“核心能力”“多元发展”及“学习辅导”。在课程规划方面,特别重视包括实用、实作、实验、实习在内的务实精神,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兼顾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与实务并重。二是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注重培养学生中文、英文及信息三大基本能力,以及职能专精、学用融通、勤奋耐劳、服务利他、团队合作五大核心素养。近三年来,毕业生在毕业后3个月内就业的比率皆高于80%;在毕业生雇主满意度调查中,选择“非常满意”及“满意”的雇主比率皆高于73%。三是在发展教师教学能力方面注重提升教师教学与产学合作的核心能力。经由落实推动系本位课程、发展信息化学习教材、强化基础课程学习效果、优化教学评估、实施学生校外实习、整合教学资源等具体措施,近三学年共聘任330人次业界专家进行协同教学,强化与产业界结合的教学成效。四是配合各系培养重点,积极辅导学生考取专业证书。近三学年,全校共有3895名学生取得了4462张证书,达成“一手毕业证书、一手专业证书”的毕业目标。五是强化学生就业能力,积极推动校外实习课程。近三学年,校外实习人数共计777人次,累计实习时数达62.6万小时。

第三,加强产学合作是我校的特色所在。首先,从策略、制度、执行等方面联合构建产学合作营运机制。我们有专业的产学合作团队,负责各项产学合作及技术服务,成立了“修平科技大学产学合作厂商促进会”,政府、厂商、与我校共同建构“产学合作人才培育平台”,推动“产学携手计划”“产学训合作计划”“双轨训练旗舰计划”,积极提供产业界所急需的人才,并协助企业解决技术人才短缺的困境。其次,积极与邻近工业区服务中心及厂商协进会签订产、官、学策略联盟协议书,并通过该渠道制定明确的合作目标与方法,结合经济部门“学校认养工业区项目辅导计划”“学界协助中小企业科技关怀计划”及“产业园区厂商转型再造升级计划”,达成产、官、学三赢的目的。

第四,我校在推广教育与服务社会方面亦不遗余力。首先,积极推动多元化的课程及教育训练,近年来,我校被台中市政府评选为台中市劳工大学办训绩优执行单位及劳委会职训局训练质量系统(TTQS)银牌训练机构。其次,积极争取政府计划,如乐龄大学、台中市劳工大学、产业人才投资计划及第二专长职业训练等,提供所需课程以满足当地人口的在职进修需求,以提升其工作、就业等方面的竞争力。我校还配合企业需求,承担企业员工培训项目,并为非营利单位、教师与学生服务社区、大里社区、工业区提供服务。近三年,共与15个企业机构合作开办了18个培训班,培训人数达453人次。

二、修平科技大学致力于培养

务实致用的技职人才

《世界教育信息》:贵校的定位是什么?这种定位下的学生培养目标又是怎样的?

钟瑞国:我校定位为“实务应用型大学”,即创造优良的学习环境,整合人文科技,追求教学卓越,强化产学合作,以培养产业界所需的技术与管理人才为教育目标。具体来说,在软实力上,培养学生勤苦实作的精神、服务利他的热忱、团队合作的效能;在硬实力上,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与创新能力、实用的就业技能。

我校以“全人教育”“核心能力”“多元发展”“学习辅导”为特色,以培养产业需求的实务人才为导向,兼顾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与实务并重,达成“毕业证书与专业证书”的双证目标,并全面推动职场实习与见习,提升学生职场“专业力”。

《世界教育信息》:人才培养涉及师资建设,贵校在师资建设方面有什么新进展?

钟瑞国:为应对少子化冲击,积极有效地依据学校定位进行发展,我校计划实施以系统化、客观性数据与实证为基础的校务规划与运作模式,通过学生信息与数据管理系统,整合学生数据库、教师数据库、财务数据库、校务行政自动化数据库、校园信息服务系统等各种软硬件资源,以确保学生学习质量与辅导的成效,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使他们能够充分适应未来环境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其中,为提升教学质量,我校积极改善师资结构,优先聘请具有博士学位,且拥有教学、研究经验的专业人才。在教师聘任方面,除了达成台湾地区教育部门规定的师生比要求外,还对教师的专业背景与人格方面做了更多的规定。我校更名修平应用科技大学以后,为配合学校发展,力求稳定现有师资并维持兼任教师不超过专任教师数量,以保证教师的专业水平与质量。

2014年,我校助理教授以上职位的教师比率为77.6%,拥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率为64.6%,全校生师比为24.8%,日间部生师比为19.95%。我校将持续降低生师比,并提升师资素质及鼓励教师的专业发展。为应对学校转型的需要,一方面给予新设科系专业固定的师资配额,另一方面制定奖励办法,鼓励现有教师获取第二学位,以避免转型后原有师资过剩,影响教师工作的稳定性与学校的发展。

三、私立高校须避免

与公立高校出现同质化发展

《世界教育信息》:据我们了解,您先后在玄奘大学、修平应用科技大学两所私立大学担任校长。请问,您认为私立大学应怎样办出特色?

钟瑞国:我认为,在台湾当前的教育体制下,建设发展私立大学应以确保并改善教育质量为出发点。其中,包括两大重点:一是导入质量保证的PDCA循环(plan-do-check-action),以引导高校找准自我定位,进而拟定学校发展计划,确保教学与研究的成效;二是要建立一套评估学生学习成效的完整机制,以确保学生学习成效,提升学生的竞争力。

私立大学在办学规模与经费上负担较重,但从另一个角度来说,私立大学也具有较为灵活自主的办学理念与决策模式。因此,为避免与公立大学流于同质化竞争,私立大学更应明确自我定位,尤其是技职教育,应以学生的学习成效为教育导向,结合本校教育目标、社会需求及产业需求,确定学生应具备的基本素养与核心能力。

四、高校应积极面对

高等教育扩张与少子化的挑战

《世界教育信息》:台湾高校扩张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学习成绩很低的学生也能考上大学,您是怎样看待如今台湾的高校扩张的呢?

钟瑞国:近年来,世界大学数量激增,全球高等教育日益市场化,区域性的跨校规划及无国界的学术交流时代来临,全球化下的教育被视为一种服务业,也成为国际竞相争取的一种资源。近十年来,台湾的人口结构出现3种特征:少子化、人口老龄化与多元化,这对台湾高等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冲击。许多大专校院面临生源减少的困境。

少子化现象的出现更成为近年来各大专校院所必须面对的重大挑战。受少子化的影响,台湾未来十年间大一学生人数预计减少8.7万人,至2023年大专校院学士及专科学生预计总数为82.2万人,与2013学年相比,将减少31.5万人。为此,各校纷纷提出优惠方案吸引学生就读,如发放高额奖学金、实施海外交换或双联学制、赠送3C产品(Computer,计算机;Communication,通信服务;Consumer Electronic,消费性电子产品)等,但仍有许多学校面临招生不足的窘境。学校多、学生少,也使得台湾大学生出现素质降低的情况,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大学文凭的贬值化。同时,各校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特别是私立学校,甚至可能会因经营不善、招生不足而关闭。故如何制定策略提升大学教育质量,缓解少子化的冲击,已成为近年来各个学校经营中刻不容缓的课题。

五、策略联盟推动高校加强深度合作

《世界教育信息》:您曾经在国外深造多年,请您谈谈国外的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

钟瑞国:以美国高等教育为例,美国的大学经营与高等教育体系发展在多元化与开放式入学制度的影响下,既提供训练高等专业人才、企业和国家领袖的环境,也提供社会大众平等就学的机会,对社会流动具有重要的影响。其中,由于美国高等学府的自主性,公私立大学日益精进。这些都孕育了美国高等教育制度的活力和创造力,也缔造了美国高等教育的优越性。

《世界教育信息》:您怎样看待教育国际化?您认为台湾的高校应该怎么应对国际化的趋势?

钟瑞国:受到环境改变的影响,经营卓越大学的观念也会改变。各校发展从“异中求同”转为“同中求异”,即追求特色以提升大学的吸引力。因此,大学特色的发掘须超越日常运作技术层面的考量,从策略层面切入,重新思考大学愿景、定位、研究、教学等不同层面,比较环境中不同大学的异同,考虑自身资源优势,运用态势分析法(Superiority Weakness Opportunity Threats,SWOT),根据优劣势拟订与落实策略,才是现代大学的成功经营之道。

在国际化方面,台湾各高校除应发挥自身特色外,更重要的是进行策略联盟。国际合作不能只停留于表面,或仅止于短期合作,而是要为某一重点研究领域的突破而努力。只有在双方深度的参与合作下,才能够获得良好的成效。

六、两岸高等教育合作前景良好

《世界教育信息》:据悉,您曾赴大陆高校考察过多次。在您看来,大陆高校的办学特色是什么?

钟瑞国:我个人认为大陆高等教育有如下四点特色:一是高等教育规模普遍较大,如校园规模、教师与学生人数;二是“211”“985”工程院校与非重点学校层级分明;三是政府的领导思维和政策方向在大陆高校中具有核心的影响力;四是非常重视高考。

以上这些特色都是很多因素的叠加而成的,这些特色如果得到持续性地良性引导,大陆的高等教育必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然而,传统思维也留下了一些关于高等教育办学层次的迷思,如专科不如本科、本科不如研究生等观念。

《世界教育信息》:您认为应该怎样通过教育来推进两岸交流,增进年轻一代的相互理解?

钟瑞国:目前,语言等因素会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各校在推动国际学术交流方面的努力。现在,比较易于实施的办法是建立两岸间高等院校的策略联盟。

两岸学生交流是大势所趋,因为全球500强企业有超过80%都在大陆设分公司或设厂,大陆大城市的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应该把到大陆学习交流的经验看成新一代年轻人将来在跨国公司工作的预备训练,以培养学生全球视野。

因此,我个人的粗浅想法是,两岸教育交流政策,与其考虑一步到位、马上切入到学历互认的难题,还不如先从类似跨境教育、短期游学的学分认证与双联学位做起,因为学历认证涉及问题太复杂。目前,比较可行的做法是等教育交流实施一段时间后,再谈如何全面或部分互认学历。

另外,促进更为成功的两岸教育交流不是单一方面的诉求,也不应只是学校如何招收更多生源的需求。站在技职体系大学校长的立场,我希望能够更积极地改善两岸教育交流的制度与环境,促进两岸青年学子在大学阶段更为广泛且深入地交流、互动、成长,培养正确宽广的人际观与世界观。

编辑 许方舟 校对 张力玮

猜你喜欢
产学大学教育
基于产学协同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基于“产学”融合模式下的动漫类人才培养研究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计算机类人才培养的“产学”融合教育模式探究
至善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加强实习实训基地“产学”结合模式探讨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