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文玲+侯冬青+易茁
摘 要:近年来随着“国培”等项目的实施,边疆地区中小学信息化教育有所推进,信息化硬件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然而,传统的教育观念与僵化的教育模式却使得边疆地区中小学信息化教育不容乐观,其发展的道路仍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边疆地区;中小学信息化教育;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40-05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5)17-0036-03
2012年国家教育部印发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提出到2020年,需形成与国家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在《规划》的指导下,各种教育工程和教育项目都在为推进教育信息化而努力,如“国培计划”中的“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培训”、“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等。这些项目的持续推进,为缩小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和学校之间的信息化差距奠定了基础。在这种背景下,我国边疆地区中小学校近年来在信息化教育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但与发达地区的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相比,不论是从硬件基础设施上来看,还是从教育理念上来看,仍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一、边疆地区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存在的问题
近几年来,国家无论是从经济还是从教育上,都给了边疆地区很大的扶持,如2012年“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的出台、教育部在印发的《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中提出“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宽带网络校校能建设与应用”等,这些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推进了边疆地区的经济发展,同时边疆地区的中小学信息化教育也得到重视与发展,许多中小学校都建立起了自己的机房与多媒体教室,现代化的教学设施随处可见。然而,从现状来看,具备了现代化教学设施的中小学校,仍未能从传统教学模式中走出,这些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没有给师生带来更多教与学方式上的改变。
1.硬件基础设施得到改善,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
信息化教育无疑离不开由各种物理设备等信息基础设施组成的信息化环境。这些信息化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学校内部的计算机与相关设备(投影仪等)、计算机网络以及教育资源网(如地区性教育网、全国性教育网等)等。边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对于中小学校硬件基础的建设常常有心无力。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相关扶持政策后,边疆地区中小学校的硬件基础从无到有,目前城区的中小学校教室均配置了多媒体设备,机房的生机比达到14:1左右的比例,这些硬件基础设施为构建信息化学习和教学环境搭建起了一定的平台,但与沿海发达中小学校的硬件设施和教育资源网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其基础设施仍需进一步普及和提高。
2.数字化教学资源匮乏
有了硬件基础设施,信息化教育还离不开优质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目前在边疆地区,大多数中小学校在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方面的配置主要体现在常用的一些办公软件和国家通过“农远工程”提供的教育教学资源上,各种教学资源库、虚拟实验室等的资源少之又少。教师对于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应用更多地只是体现在单机课件的使用上,而课件更多的还是以文字、图片为主。
3.教师信息素养普遍偏低
在信息化教育的进程中,教师的信息素养尤为关键,只有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教师才能有效地推进信息化教育。由于我国信息化教育起步较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从而也导致了边疆地区中小学校教师的信息素养存在较大的问题。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国家教育部下发文件,要求中小学教师都要参加教师教育技术培训和考试,在“国培计划”项目中也有不少和信息技术及使用有关的内容。但这些培训对于仍以应试教育模式为主的边疆地区的教师而言,有用但不“实用”。
4.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实施困难,学生信息素养培养情况堪忧
在边疆地区,小学阶段开设信息技术课程的学校很少,到了初、高中,虽然开设信息技术课程,但因为受到应试教育的冲击,很多时候只能让位于语文、数学等主要的学科,导致学生初中或高中毕业后,只掌握了一些软件简单操作,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利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信息意识与态度,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仍很茫然。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目标是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各学科教学中,让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教学,在这样的有效整合教学中,既能提高教学质量,也能培养起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因此,可以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是培养和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有效途径之一,也是实现信息化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然而,从现状来看,边疆地区中小学校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进程是严重滞后的,在他们看来,只要到多媒体教室上课,用到课件就是实现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了,这与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理念相差甚大,根本做不到利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二、边疆地区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对边疆地区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来看,这些问题除了与经济落后有关外,更与人的思想、观念、意识有关。
1.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缺乏有效支持
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在信息化教育中是不可缺少的。在边疆地区,大多数中小学校的信息化硬件环境得到较大改善,但却缺乏优质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在教学中,教师如果需要用到数字化教学资源,很多时候都是教师自己自行搜集、加工或制作,由于教师本身信息素养不高,所获取或制作的这些数字化资源从质量上也得不到保证。严格来讲,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应由比较专业的团队设计开发,需要较强的技术支持与经济投入,而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边疆地区来说,无论是技术支持还是经济投入都显得力不从心,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建设无法提到信息化教育的进程中来,更谈不上《规划》中提到的“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共建共享环境”的建设。
2.应试教育束缚教师的发展
国家虽然下发文件要求所有中小学校的教师参加教育技术能力培训,但从边疆地区的培训效果来看,并不尽如人意。一方面,大多数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较差,不愿意在多媒体教室中进行讲课,认为做课件太麻烦;另一方面,目前我国的教育已走向素质教育,但边疆地区很多学校仍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模式,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质量还是由学生的成绩说了算,在这种背景下,对于短期内见不到学生成绩提升、以各种技术形式支撑的教学模式是不容易得到教师和领导的认同的。信息化教育的发展离不开具备良好信息素养的教师,培训的目的是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及信息素养,而在边疆地区,如果这种应试教育的模式不改变,那么培训所起的作用微乎其微,而教师信息素养的提高也将举步维艰,进而也将阻碍信息化教育的进程。
3.对信息素养的内涵理解不深入
信息化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因而,在信息化教育的进程中,学生是主体。培养和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是我国基础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而信息素养不仅包括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还包括信息意识与态度。从信息素养的内涵来看,边疆地区中小学校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在很大程度上缺乏利用信息技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信息意识与态度。在边疆地区,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信息技术课程来完成,而在信息技术课程中,教师还是采用“以教为主”的教学模式,教学生如何使用各种软件,缺乏更深层次的信息意识与态度方面的教学;加之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的诸多课程中属于很边缘的学科,领导、教师不重视,家长也不重视,导致学生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整体偏低。在如今的信息化时代,信息的获取随手可得,纯粹的记忆式的传统教育模式已不适应社会的发展。如何快速地获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如何评估利用信息和具有信息的意识和态度,这才是信息化时代需要学生具备的信息素养。
4.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不够深入
边疆地区中小学校的不少领导与教师对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认识还停留在较浅的层面上,一方面,认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只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工具和手段,因此就导致了这样的一种认识:只要到多媒体教室上课,就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这种认识就是把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与计算机辅助教学完全等同起来,教师的教学模式基本上就停留在利用单机课件进行课堂教学的这种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教学的模式上;另一方面,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使得不少领导和教师认为学生信息技术能力的培养通过这门课程就能完成。这种错误或片面的认识自然就会阻碍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有效整合,也会阻碍信息化教育的发展。
三、边疆地区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发展的对策探讨
1.信息化教育“硬环境”与“软环境”应共同推进建设
从目前边疆地区中小学校信息化教育的现状来看,信息化教育硬件基础得到了较大的改善,各中小学校都配置了多媒体教学所需的设备,机房的建设也为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开展提供了必备的条件;但从信息化快速发展的前景来看,硬件基础的投入还应持续。硬件设施的投入不能一味停留在国家给予的帮助与扶持上,当地政府应从长远的发展考虑,积极给予当地学校在硬件设施投入上的支持。
“硬环境”的建设是开展信息化教育的基础,但同时信息化教育的开展还离不开“软环境”的创设,在硬件环境建设的同时也不能忽视软件环境方面的建设,二者缺一不可,应共同推进建设。《规划》提到“建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和共建共享环境”,这一点在边疆地区实施起来尤为困难。一方面是大多数教师信息技术能力较弱,对于信息化教学资源的开发是力不从心;另一方面是领导意识不够强,在引导和创设信息化环境方面欠缺考虑。改变这种困境,最重要的就是领导意识上的转变,从上到下努力创设信息化教学环境,这种信息化的教学环境不仅包括由硬件设施搭建起来的物质环境,还包括由学校内部的制度、文化、心理因素构成的心理环境,这样的教学环境必然会使师生从不自觉到自觉地走上信息化教育之路,也必然会促使教师走上建立优质数字资源之路,逐步实现资源共建共享的美好蓝图。
2.应建立起当地政府教育职能部门、中小学校与高校“三位一体”的长效合作机制
教师在中小学信息化教育发展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师的信息素养关系着学生信息素养的养成。从边疆地区信息化教育的现状来看,除了利用“国培”等项目对教师进行教育技术能力的培训外,还应充分利用起掌握多种教育理论及数字化资源的当地高校。当地高校不仅培养着未来教师,而且对于在职教师的培训也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当建立起当地政府教育职能部门、中小学校与高校“三位一体”的长效合作机制,将三者在信息化教育领域中的作用最大化。这种机制对于当地政府教育职能部门来说,能够利用当地资源有效完成培训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应用的任务;对于中小学校来说,与教育职能部门与高校的合作,能更好地促进中小学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教育技术应用的能力;对于高校来说,利用培养师范生与辅助培训在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做到教、学不分离,这样不仅能培养出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信息素养的未来教师,更好地促进当地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而且也能更好地起到地方高校服务当地发展的作用。
3.努力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
从目前来看,信息技术对于边疆地区的绝大多数教师来说,只是用来作为查找资料准备教案或制作课件,或是与同事沟通以及保存教学记录的工具,很少将信息技术直接应用于或整合于课堂教学。但不可置疑的是,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将逐渐改变师生的教学方式、学习方式、思维方式等。
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我国传统的教学结构很难跟上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不改变这种传统的教学结构,就意味着我们的教育将与世界脱轨,我们所培养的学生将难以适应社会的发展。而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质就是要变革传统的教学结构,即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创建新型的、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结构。我国边疆地区大多数中小学校目前还处于传统教学结构与现代教学改革的夹缝中,信息化教育的开展在这种环境中举步维艰。因此,要推进信息化教育,就有必要实现有效的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这就需要领导要能放开思想,鼓励教师去做,不要把短期的成绩作为评价教师的主要依据;教师要能有创新开放的思想,愿意去做,逐渐从僵化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成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的实践者。
四、结束语
国家通过“国培计划”、“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等项目的实施及持续推进,力图缩小城乡之间在信息化教育中的差距,使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整体上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然而从目前的现状来看,边疆地区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工作仍任重而道远,需要各方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1]陶文玲,侯冬青.浅析我国信息化教育发展现状[J].陇东学院学报,2014(1):85-87.
[2]李祺.论信息化教育[J].电化教育研究,2003(10).
[3]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
[4]南国农.信息化教育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J].电化教育研究,2009(8).
[5]何克抗.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理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8.
(编辑:王晓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