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文化存在的现实困境与消解

2016-01-06 07:08王燕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15年2期
关键词:消解现实困境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存在的现实困境与消解

王燕

(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 思政部,山西 太原 030031)

摘要:伴随施政目标的有序推进、全面展开,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上的战略思想日渐明晰,要求我们高度重视文化领域意识形态工作。现阶段大众文化在丰富人们文化生活的同时,产生了主流意识形态淡化、道德滑坡等一系列负面效应,对此我们须进行理性审视。

关键词:大众文化;现实困境;消解

收稿日期:2015-02-07

作者简介:王燕(1979-),女,山西介休人,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思政部讲师,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G12文献标识码:A

习近平总书记之系列讲话中,强调意识形态工作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位置,要求增强意识形态的引领作用。20世纪后半叶,我国大众文化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而崛起,在短时间内迅速占据人们的日常生活,成为社会的一种重要文化形态。大众文化的发展壮大满足了人们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要,但同时产生出了多重社会效应,其负面效应与我国的文化发展指导思想不符,这种现象促使我们用批判的态度思考其价值,以给予积极的正面引导[1]。

1大众文化的内涵

大众文化的概念比较复杂,最早正式出现在美国哲学家奥尔特加著的《民众的反抗》一书中。大众文化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挖掘其深层次的内涵。

其一,大众文化是伴随着现代工业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产生、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形式。现代工业发展迅速,传媒技术日益发达,为大众文化发展提供了传播平台;市场经济环境下,大众文化产品通过商业流通体系生产销售,获得利润,形成文化产业,为大众文化发展繁荣提供了条件。所以大众文化不只具有文化属性,它还具有商品属性,要谋求经济效益。

其二,大众文化是一种面向普通大众,由大众直接参与的文化形式。大众文化受众范围广泛,既涵盖城市市民,也涵盖了广大的农村农民。大众文化植根、来源于日常生活,从中汲取营养,所以离开日常生活,所谓的大众文化就会失去生命力,变得毫无意义;大众是大众文化的创造者,也是大众文化的参与者和消费者,人们的文化消费内容日益丰富,参与文化活动的形式日益多样[2]。

其三,大众文化是以满足人们多样化精神需要为目的的文化形式。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们的物质需要逐渐得到满足之后,对于精神文化生活满足的愿望愈发强烈。与此同时,社会竞争激烈,生活节奏加快,人们要求缓解压力,放松心情。大众文化不同于精英、高雅文化的说教功能,以其活泼、轻快的文化形式来生产快乐。综合以上分析,所谓大众文化就是工业社会以来,与市场经济相伴而生,把社会普通大众作为主要对象,以满足大众多样化精神需要为目的的一种文化形式,包括电影电视、通俗小说、消闲报刊等文化类型。大众文化不仅是一种商业文化,而且具有另一种文化内涵和文化底蕴,大众应该是一种以人为本的人文文化。

2大众文化存在的现实困境

大众文化繁荣着文化市场,是现阶段发展必不可少的,但是大众文化在给人们带去文化娱乐、享受的同时,自身也存在一定局限性,其商业性主要导致了以下负面效应。

2.1 主流意识形态的淡化

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文化是马列主义和在马列主义指导下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倡导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以其崇高精神号召人们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大众文化的产生、发展促进了政治现代化,但是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所倡导的价值观存在着很大的不同。主流文化注重凝聚力,而大众文化强调与众不同,大众文化以其娱乐性、物质性、享受性的价值为主导,在文化产品中淡化了崇高的精神取向。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凸显,拜金主义开始蔓延,一些人追求灯红酒绿,精神空虚,生活迷茫,而与此同时大众文化一味关注人们的热烈追捧,却忽视了价值导向,忽视了政治信仰的意义,消解着主流意识形态。大众文化的商业、世俗性和过度的娱乐化使人们丧失精神追求、精神信仰,在相当程度上冲击着主流价值[3]。

2.2 理想信念的消解

大众文化追求通俗性,上下平直,相当一部分产品丢弃对人的理想信念的思考,使大众容易沉迷在虚假情感中,忽视甚至逃避现实,其结果是人在大众文化中的异化和对理想信念的消解。改革开放后,中国大众经历了主体人格的变化,首先是自我的觉悟、解放到自我价值的追寻,接着是自我价值的满足,最后是满足后的困惑和迷惘。当今社会弥漫着一种玩世不恭、随波逐流的心态,许多受众在娱乐、消遣、追求刺激中,淡忘理想信念,不关注其文化消费有无价值和意义,使自身理性思辨能力日渐下降,走向平庸,甚至无赖可以成为被大家追捧的偶像,一些明星在爆出丑闻之后依然被很多人追捧,一些传唱的流行歌曲表达出对于人生价值的质疑和社会责任的丢弃。一些大众文化丧失文化应具备的启示、引导、批判作用,把文化仅理解成表面上的感官享受、娱乐消遣,扼杀了人们的主观意志,消磨着人们的理想理念,阻碍着一个社会的前进。

2.3 道德的滑坡

大众文化是适应工业社会、市场经济发展的产物,追求最大限度的经济利益,一般会将商业效益摆在首位。在利润驱使下,大众文化变得粗俗浅薄,在创作中,五花八门的文化垃圾纷纷登场,黄色影视、奇闻轶事、颠覆原著经典等各种虚幻、刺激的故事想方设法吸引人们的眼球,迎合一些人的低级趣味或庸俗需要。电视节目随意篡改历史,连抗日剧都娱乐化,古装穿越剧、武打剧扎堆泛滥,各式选秀、相亲类节目如火如荼,大众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误导人们人生观念,引发不良风气,有报道EXO女粉丝居然自残追星。忠孝文化、尚贤文化、礼仪文化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受到挑战,个人主义、利己主义喧嚣尘上。大众文化带有的功利性使其中一些产品不考虑质量,触及道德底线,泯灭了像正义、良知这些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和优良的美德。一些人尤其是一些心智还不成熟青少年深陷其中,分辨不清现实与虚构,是非不明,善恶不辨,恶性循环下去,影响了整个社会的道德风气[4]。

3转型时期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路径

大众文化贴近群众,是群众基础较为广泛的一种文化形态,对我国精神文明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大力发展。但是大众文化不代表优秀文化,原生态文化有精华有糟粕,要辩证对待,对当前大众文化的建设、改造十分重要。

3.1 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要引领我国大众文化的科学、健康发展,使之成为中国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力量。首先,用马克思主义统领大众文化的发展。大众文化形式、内容多样化,要把这种特点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用马克思主义的主旨和精神整合多样性的文化思潮。在强化主流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充分挖掘蕴藏在不同阶层和群体中的精神力量,推动大众文化发展。其次,大众文化应把民族精神、创新精神以及中国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发展动力。文化全球化条件下,在中外文化交流中要保持强烈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借鉴有益外来文化的同时,加强我国大众文化的精神气质,尤其突出其民族精神、民族共同理想底蕴,凝聚共识,不断开拓创新,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产品形式,使中国大众文化获得永不枯竭的发展动力。最后,大众文化产品要用社会主义荣辱观来保障其正确价值取向。当前中国大众文化呈现出消极影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作品创作人不明是非,不辨荣辱,一味简单迎合大众口味,忽视了文化承担的价值导向责任。社会主义荣辱观恰好反映出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要求,为文化产品的生产和大众的文化选择消费指明方向[5]。

3.2 提高文化消费主体素质

人的文化素质和品位决定了自身文化需要的科学、高雅亦或低俗、愚昧。正确的价值理念和审美观培养科学、健康的文化需要,文化素养高的人对粗俗的文化垃圾不会有兴趣。因此,提高群众素质,提高其文化品位是改善大众文化现实困境的一个重要途径。首先,教育培养大众的文艺鉴赏能力。艺术鉴赏力是人对客观事物进行主观判断、艺术欣赏的一种心理感应能力,它使人从自发、被动转向到自觉、主动的状态去把握精神文化生活。人们文艺鉴赏能力的提高可以帮助自身抵制、辨别低劣文化产品,摆脱腐朽文化侵袭,积极追求高质量的文化生活。通过多渠道、多形式的科学文化教育和各式各样的文化艺术熏陶,提高群众文化素养,进而提高其文化需要层次。其次,培育大众的审美情趣。通过审美教育,引导人们对审美客体进行感悟,按美的规律来欣赏、创建事物,形成理性的认知,培育人们持久的审美情感和一定的审美感知力、理解力、创造力,从而对生活进行再塑造,对生命中的非理性因素进行影响、引导,使之朝着积极、美好的方向发展,这将极大提高大众文化在生产、传播、消费等方面的整体质量。

3.3 规范文化市场

大众文化产品作为特殊的文化产品存在于市场,在遵循市场运作规律时,还应该担当起精神文明建设的责任。因此对于大众文化在市场中的运作,要运用多种手段进行规范、引导。首先,要发挥好政府的文化服务与管理职能。在发挥文化市场资源配置基本作用的同时,政府也要进一步加强宏观调控。政府要及时制定符合实际变化的文化政策来管好大众文化市场,规定大众文化要服从、服务于主旋律文化。政府要鼓励多创造一些弘扬主流文化、红色文化的大众文化产品,对其给予奖励和财政上的支持。其次,围绕国家制定的文化总方针,各地政府要根据本地区具体情况,制定符合文化发展规律的行政规定,在执行当中建立科学的监管机制,以及时有效地管理、解决新出现的问题。最后,做好法制建设工作,完善文化市场运行的法律法规。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政府都要对文化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法治化,虽然近几年国务院和地方性的管理法律法规屡屡出台,可是在管理过程中仍然有职能错位、重复管理的问题。只有不断健全相关文化法制体系,大众文化市场才能规范,才能有法可依。在此基础上依法行政,违法必究,对于非法出版、经营等违法犯罪活动要坚持不懈地进行打击、制裁,促进大众文化市场健康、文明发展[6]。

3.4 提升大众文化的社会责任感

一些大众文化一味看重娱乐效应,其价值意义的丢失,带给人们的是迷茫空虚和精神家园的无可归依感。现阶段大众文化应该承担起社会责任,强化教化功能,净化社会文化环境,为社会的良好发展作出积极贡献,这样大众文化才会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发展。首先,要解决好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二者的关系。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产品的经济效益固然重要,但绝对不能抛弃道德,不考虑其产生出的社会效应。一个商人或企业家只有具备社会责任感,才会获得长久利益,有久远发展。其次,要做到三贴近,大众文化要贴近实际、生活和群众。中国大众文化应当立足国情,想人民之所想,把人们参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的生产生活作为创作源泉,同时把大众文化和先进文化联系起来,借助大众文化轻松愉悦的形式,让大众理解、接受思想性、说教性强的先进理论。最后,大众媒体作为传播机构和传播载体,应当尽职尽责,注重引导社会舆论,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大众文化创作和消费理念。

总之,我国大众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它的良性发展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和我国文化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所以我们要多管齐下,不断完善大众文化,为群众供给寓教于乐、喜闻乐见的精神文化产品,为我国文化事业大发展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张国忠,张辉.当代中国大众文化问题探析[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2).

[2]熊华.中国大众文化“快乐幻象”本质研究[J].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学报,2014(1).

[3]王丽.大众文化的精神荒漠化现象分析与对策研究[J].探索,2013(6).

[4]李伟,陈海博.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建设的路径探讨[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3(2).

[5]苗元华.当下中国大众文化发展的现实问题及其影响[J].文艺理论与批评,2013(2).

[6]张斯童.大众文化娱乐性的冷思考[J].新闻传播,2012(1).

(责任编辑孙胜文)

猜你喜欢
消解现实困境大众文化
洋场·小报·《红楼梦》——媒介建构下的大众文化(1912—1949)
中国当代大众文化的观察与反思
中国社会现代转型与大众文化的内在逻辑
当前大众文化审丑异化的批判性解读
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现实困境和对策分析
试论索绪尔语言思维观中客观世界的消解
中国网络民主发展的现实困境及优化对策
试析高中生思想政治教育逆反心理
《夏洛特烦恼》的后现代主义取向探析
自然保护区社区参与现实困境与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