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开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路子努力提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质量

2016-01-06 07:20任向阳
国防 2016年6期
关键词:后备力量军民国防

马 渊 任向阳



走开军民深度融合发展路子努力提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质量

马渊任向阳

内容提要: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是党中央、习主席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新形势下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国防后备力量作为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深化思想认识、突出建设重点、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在军民融合发展中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益。

关键词:军民融合后备力量建设质量效益

作者:马渊,甘肃某预备役军官训练团团长,上校;任向阳,甘肃某预备役军官训练团政委,上校

习近平主席推动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重大战略思想,为新形势下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国防后备力量作为我国武装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从国家安全发展战略全局高度,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突出建设重点、坚持改革创新,努力在军民融合发展中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益。

一、深化思想认识,切实增强国防后备力量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具有亦军亦民的双重属性,走融合式发展路子,是提高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质量、实现富国强军相统一的必然要求,必须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充分认清其现实作用和重要意义,以强烈的责任意识和紧迫意识推进发展。

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是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必然选择。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纷纷转变国防建设模式,注重推进军民一体化建设,“军”“民”界限日益模糊,结合面越来越广、融合度越来越深。近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保持平稳快速发展,科技创新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国家综合国力日益增强,为军民融合式发展奠定了雄厚基础;行政、教育、医疗、文化、社会各领域的改革不断深化,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重大科研项目、基础设施建设的大规模实施,也为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创造了有利时机。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既顺应了世界新军事革命发展的大势,又符合我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既有利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从经济建设中获得更加深厚的物质支撑和发展后劲,也有利于经济建设从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获得更加有力的安全保障和技术支持。

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是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科学发展的客观要求。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在组织领导机制、人员整组训练、后装综合保障、职能作用发挥等诸多方面,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关联。多年来,经过军地各级不懈努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但随着战争形态的演变、军队体制编制的调整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不断加速,一些影响和制约建设发展的深层次矛盾问题逐步显现,新形势下国防后备力量建设面临着如何深化调整改革、怎样科学发展的重大选择。军民融合式发展既是一种具有时代精神的先进发展理念,也是一种破解发展难题、谋求积极作为的主动发展模式,是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

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是提高国防后备力量应急应战能力的现实需要。平时能应急、战时能应战,是国防后备力量“应对多种安全威胁、完成多样化军事任务”的基本要求。实践证明,国防后备力量不仅是保障打赢信息化条件下局部战争的一支重要力量,在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中也具有独特优势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在当前影响国家安全的不确定、不稳定因素逐步增多,提高后备力量平时应急、战时应战能力日益紧迫的情况下,只有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才能有效聚合军地多种力量,统筹好各方面工作,提高建设的质量和层次;只有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才能搭建起军地联合应对的机制,实现快速高效动员、及时有效处置;只有坚持军民融合式发展,才能走开社会化保障路子,整合军地各类资源,为圆满完成使命任务奠定扎实基础。

二、突出建设重点,不断提高国防后备力量军民融合式发展的质量层次

国防后备力量建设覆盖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建设各个领域,涉及党、政、军、民各个方面,要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军民融合式发展,就必须紧贴军队建设改革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抓好重点领域,带动整体发展。

加强人才融合,提高编兵素质。人才是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第一资源,尤其是在数量规模进一步压缩的情况下,人才更是提升后备力量建设质量的重要保证。必须在推进结构布局整体优化的基础上,着眼精干管用要求,下大力抓好编组方法的融合转变,切实把各支队伍编实编精编强。一方面,拓宽编兵范围,把组织触角“伸出去”。保持后备力量的群众性和普遍性,坚持编组跟着任务走、组织跟着兵员建,充分利用地方人才资源丰富的优势,走开由农村向城镇、社区和事业单位转移,由国有企业向非公有制企业、第三产业延伸,由科技含量低的单位向大专院校、科研机构、高新企业拓展的编组路子,努力形成以城镇社区为主体、企(事)业单位为基础、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为重点的组织建设新格局。另一方面,灵活编兵形式,把优秀人才“选进来”。采取“抽组编、模块编、对口编、集中编”等形式,把政治素质过硬、文化程度高、管理经验丰富、年富力强的管理人才充实到预备役军官和民兵干部队伍中,把军地通用性较强的信息、通信、医疗、运输等专业技术保障型人才纳编到勤务保障分队中,把地方物业管理等行业系统中训练有素、组织性强、具有一定军事技能的保安类人员充实到应急队伍中,逐步实现由传统粗放型编组向现代精细化编组转变,使民兵预备役人员的素质结构更加适应遂行多样化军事任务的需要。

加强训练融合,提高训练质量。科学的训练方法和手段,是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益的“倍增器”。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军事训练转型,必须广泛利用军地优势资源,不断拓宽方法途径,提高练与战的融合度。一是努力深化“岗位练兵”。坚持以工作岗位为依托,以对口训练为重点,把专业基础训练和专业技能提升融入民兵预备役人员的正常工作和生产实践中,力求把生产科研设备变成训练装备器材,把生产科研过程变成军事训练过程。二是扎实抓好挂钩合训。根据后备力量适应应战应急需要形成的配属、支援、保障关系,把后备力量军事训练对口纳入现役部队训练总体计划,统一进行部署安排、统一调配保障资源、统一实施考核讲评。针对后备力量特点和担负的具体任务,合理安排挂训兵力、时机和时间,采取对口带训、挂职培训、聘请帮训、观摩见学等多种方式提高训练层次和质量,实现平时能练在一起、用时能合在一起。三是积极开展军民联训。按照实战化、实案化要求,积极开展与地方公安、消防、地震、防汛、医疗等部门的联合训练,重点研练城市防空、边境封控、反恐维稳、抢险救灾等内容,进一步熟悉指挥关系、掌握基本程序、密切协同动作,提高军地联合应对多种安全威胁的整体行动能力,促进生产力与战斗力同步提高。

加强保障融合,提高建设效益。新的形势和任务对国防后备力量保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当前,关键是要理顺保障渠道,本着“军地结合、按级负责、分类保障”的原则,搞好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和使用的经费、装备、物资等保障。加大各种经费投入统筹力度。对于正常性标准经费,要在着力协调和落实以地方政府为主保障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随经济增长逐年递增机制。对于参加大型军事活动、演习演练和重大任务等所需专项经费,要采取多种方法统筹解决。可借鉴地方设立社会保险基金的做法,创设后备力量建设与使用保障基金,把单一由政府承担的后备力量保障责任,转变为由政府和社会共同承担。提高武器装备保障质量层次。军队系统要改变将现役部队淘汰的老旧装备配备给预备役部队的做法,有计划、分步骤地为预备役部队配发新型高炮、便携式防空导弹以及侦察预警、指挥控制和工兵、防化、维稳、救援、支援等专业装备。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要着眼信息通信、交通运输、装备维修、医疗卫生等领域的装备性能具有军民通用这一特点,主动将高、新、尖装备预编到后备力量组织之中,满足其支撑保障作战的需要。搞好物资器材预置预储。从可能担负的多样化军事任务实际出发,把应急储备与应战储备结合起来,依托军地储备设施和社会物流体系,在主要方向、重点地区和交通枢纽附近建立适当的储备基地,预置预储一定数量的物资器材,为应对突发事件提供物质保证。

加强指挥融合,提高应对能力。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和战争形态发展变化,探索国防后备力量应急应战指挥机制建设的新路子。一是建立军民一体的联合指挥机构。按照“统一、精干、权威、高效”的原则,搞好国防后备力量指挥体制与地方政府应急管理体制的衔接融合,建立军民一体的联合指挥机构,明确指挥职责、理顺指挥关系,加强对职能部门和专业队伍的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国防后备力量能够快速、有序遂行各种行动任务。二是制定军地衔接的行动处置方案。军地有关部门要加强情报信息会商,深入分析研判形势,及时掌握情况变化,共同制定行动方案,切实把情况设想全、把困难估计足、把任务明确清、把对策研究透,确保遇有情况,能够及时有效应对。三是搭建军地联通的指挥信息平台。一方面,要将军队指挥自动化系统与地方公安、人防、地震、防汛等指挥系统集成联网,使之既能实现军内上下的指挥衔接,又能实现军队与地方党政机关的相互沟通,使信息实时快速地传递交流。另一方面,要完善信息平台的指挥控制、信息获取、通信保障与辅助决策等功能,抓好各类数据库的建设开发,实现信息查询、检索、处理和综合应用的自动化,增强指挥效能。

三、坚持改革创新,着力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军民融合式发展有效落实

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必须深刻领会上级指示意图,紧密联系建设实际,从建设理念的创新、宣传氛围的营造、制度机制的完善等方面抓起,着力在打基础、管长远的工作上下功夫,确保各项建设顺利推进。

用创新的理念引领融合。观念是行动的先导。推进国防后备力量军民融合式发展,首要的是实现思想上的“融合”,以确保行动上的步调一致。要确立深度融合的理念。立足后备力量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同步发展,克服惯性思维的束缚,破除部门狭隘的利益观念和消极应对的临时观念,推进后备力量建设各个领域、各个方面与经济社会发展全面接轨、深度融入。要确立“双应一体”的理念。着眼当前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的严峻形势,着眼经济社会安全发展面临的现实考验,在强化后备力量应战根本职能这一观念的同时,增强应急是后备力量重要使用方式的观念,坚持应战为本、应急为要,通过应战准备牵动应急建设,以应急行动促进应战能力提升,努力实现战时与平时相协调、应战与应急相统一。要确立互利共赢的理念。互利才能互促,共赢才能共生。准确把握新形势下后备力量建设的特点规律,主动利用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有益成果,加速后备力量战斗力的生成。同时,注重发挥后备力量特殊优势,积极参加维护社会稳定、抢险救灾、应急救援和新农村建设、平安创建、生态环境建设等大项活动,以实际行动支援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使后备力量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相得益彰、优势互补。

以自觉的行动促进融合。充分依托军地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类媒体,加大对后备力量建设大政方针、建设成就的宣传报道力度,努力把各方面的力量协调起来,把各方面的积极性调动起来。要借助“八一”建军节、国防教育日、整组训练、遂行急难险重任务等有利时机,采取举办群众性的知识竞赛、讲座、展览和张贴标语等多种形式,扩大宣传报道的覆盖面,帮助人民群众认清后备力量的重要地位作用,切实把支持和参与后备力量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变成自觉行动。尤其要注重发挥先进典型的教育、感染、激励和带动效应,及时发现、培养、总结和宣传在后备力量建设军民融合式发展方面的先进典型,通过公开表彰奖励、广泛宣传报道、组织事迹报告等形式,在全社会大力营造“关心后备力量建设光荣、支持后备力量建设有功”的良好氛围。

用完善的机制保障融合。后备力量建设是一项涉及经济社会方方面面的系统工程,要使经济社会建设与后备力量建设形成相互融合、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发展格局,必须健全完善相关机制。一是党、政、军一体的组织领导机制。在坚持和落实双重领导、党委议军等后备力量建设基本制度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地方党委、政府部门和军事机关的领导职责,定期召开军地联席会议,共同分析面临的问题和困难,研究制定对策措施,推进各项工作有序开展。二是责、权、利统一的工作运行机制。明确军地有关部门在融合式发展中的责任、义务和权利,明确融合式发展的内容、程序和方法,建立健全分工协作、定期沟通、总结讲评、请示汇报等制度,形成军地之间各司其职、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工作运行机制,使融合在制度规范下合力推进、高效运行。三是考、评、促衔接的建设推进机制。制定后备力量建设督查考评办法,量化具体指标,将考评结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目标责任制之中,纳入地方人大监督范围,纳入军事机关评先评优,与企(事)业单位享受优惠政策挂钩。通过严格的考核评估、综合检查、全面监督和奖惩激励,解决建设中存在的“抓与不抓一个样、建好建坏一个样”的问题,促进国防后备力量军民融合式发展向更大范围、更高层次、更深程度推进。

(责任编辑:孙永钰)

中图分类号:E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1002-4484(2016)-06-0039-04

猜你喜欢
后备力量军民国防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全民国防 筑梦国防
国防小课堂
国防小课堂
知国防 爱国防 等
军民融合 新引擎
以太行之力 促军民共赢
让军民融合之花绚丽绽放
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新思考
美国高校篮球后备人才培养机制的内容、特征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