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室置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2016-01-06 13:42罗红
家庭医学 2015年12期
关键词:管术咽鼓管外耳道

罗红

分泌性中耳炎是一种常见疾病,由于发病比较隐匿,并且患者多为孩子,早期发现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对患儿的听力有很大影响。这种疾病早期主要治疗手段是药物治疗,反复发作或较严重的可以采取鼓室置管术来治疗,并且能取得较好效果。

五六岁大的孩子,分泌性中耳炎多发

对于分泌性中耳炎的发病原因,耳科专家们目前仍未得出统一的结论。目前比较一致的观点认为,咽鼓管功能不良是导致分泌性中耳炎的一个主要原因。在鼓室前壁的偏上部有一很重要的暗通道,它的一端由前壁进入鼓室,另一端则进入鼻咽部,是沟通鼓室与鼻咽部的通道,被称为咽鼓管(见图)。咽鼓管具有调节鼓室内气压、保持中耳和外界气压平衡、清洁、防御等功能,如果其功能不良,就会引起疾病。

另一个比较常见的原因是咽鼓管阻塞。鼓膜(也称耳膜)为一弹性灰白色半透明薄膜,位于外耳道与鼓室之间,通过鼓膜将外耳道与中耳隔开,内外的气压基本相等,约相当于大气压力。在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中,其咽鼓管几乎都存在不同程度的阻塞。咽鼓管阻塞可分为机械性阻塞和非机械性阻塞。机械性阻塞常见于儿童腺样体肥大,多发于5~6岁的儿童,极度肥大的腺样体可压迫阻塞咽鼓管口;慢性腺样体炎也是一个感染灶,引起咽鼓管的逆行性感染。此外,慢性鼻窦炎、上呼吸道的慢性炎性疾病、鼻咽部肿瘤,如鼻咽癌以及其他代谢性疾病,都能导致咽鼓管阻塞。小儿肌肉薄弱、收缩力差,加上小儿咽鼓管软骨的弹性差,容易导致导致咽鼓管阻塞。

此外,感染、免疫反应等也会引发分泌性中耳炎。

儿童呼之不应,尽快去医院查查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起病比较隐匿,其症状主要是听力下降。患儿发作前大都有感冒史,感冒期间听力逐渐下降,有时患儿还会感觉到自己说话声音改变;或表现为耳痛、耳鸣、耳内有闭塞感或闷胀感,按压耳屏或牵拉耳廓后闷塞感可暂时减轻。婴幼儿表现为言语发育延迟,学龄前儿童父母叫他不理睬,学龄儿童学习成绩下降,看电视时要求过大的音量。

如果孩子有上述症状,家长应尽快带孩子到医院请专科医生检查,以免影响孩子生长发育。

采用内镜电视监视系统下的微创鼓膜置管术,受到患者好评

以往鼓膜切开置管通常在头灯或额镜下进行,视野狭窄,光线弱,鼓膜暴露差,操作困难,易造成置管位置不理想,甚至中耳结构的不可逆损伤。耳显微镜虽能提供良好的照明和高质量的放大图像,但外耳道狭窄、弯曲时不易窥及鼓膜,暴露效果不理想,而且容易造成外耳道壁损伤、置管位置不好,有时需行耳内辅助切口,操作复杂。采用内镜电视监视系统下的微创鼓膜置管术,具有手术视野清晰、操作简单、创伤小、大大缩短手术时间和术后恢复快的特点,效果明显,受到患者好评。

其中,鼓膜穿刺无效的患者、中耳积液浓稠或有胶耳的患者(胶耳是指慢性分泌性中耳炎患者,耳液体中的黏液成分相对较多,比较黏稠,而呈胶冻状者),以及鼻咽癌做头颈部放疗的患者,需要进行鼓膜切开置管手术。

症状较重者,

应做鼓膜切开置管术

早期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服用药物就能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病史不长的轻型儿童患者,特别是单耳患病时,可在医生的密切观察下进行非手术治疗,中耳积液可能会吸收或排出。病程较长且没有接受正规合理治疗的小儿患者,很可能会影响小儿的语言发育、学习、和他人交流的能力。如果患者鼓室硬化灶形成,对听力的影响就会非常大,只能通过手术治疗。发展成粘连性中耳炎,也必须手术治疗。

手术方式有鼓膜穿刺、鼓膜切开术和鼓膜切开置管术3种。常规鼓膜穿刺和鼓膜切开不能使鼓室内液体完全流出,而鼓膜切开置管术是指切开鼓膜,放入一根硅胶管,使鼓室内液体完全流出;还可以通过耳道内给药,有利于鼓室黏膜炎症的消散。因此,鼓膜切开置管术是治疗慢性分泌性中耳炎的理想手术方法。

猜你喜欢
管术咽鼓管外耳道
先天性外中耳畸形(16)*
——外耳道成形技术进展
新生儿脐静脉置管术异位及术后门静脉积气发生情况分析
保持“耳朵呼吸顺畅”
耳朵进水了,三个方法巧解决
基于Matlab软件的先天性外耳道狭窄CT影像特点分析
Valsalvas闭气加压MRI在评价咽鼓管功能中的价值研究
不同时段颈内深静脉置管术对妇科手术患者的影响
鼻内镜下咽鼓管术治疗分泌性中耳炎
基于全麻下不同径路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效果研究
腹膜透析置管术中行腹壁固定与非固定两种方式的效果差异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