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炜
上海一直非常重视基础教育领域信息化的建设,特别是近年来在硬件和软件上都得到了不断改善。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以创新应用、深度融合作为推进基础教育信息化的指导思想。通过信息技术支持下的课程创新、教学优化和评价改革,促进学校的转型发展。
今天我想讲两个方面。第一是关于我们在学校转型方面的一些思考。“互联网+”这个词非常热,作为教育来讲也不能置之度外。可以说,我们现在处在一个“互联网+教育”的时代。必须重新审视学校各方面的要素,因为互联网本身具有3个特点。第一,开放性。在互联网背景下的学习不受时间、地点和空间的限制。第二,互联网是分布式和去中心化的,即师生和生生之间可以平等交流。第三,互联网是一个协作共享的平台。互联网中信息的传播是非竞争性的,而且达到一定规模之后,它的传播使用边际成本趋近于零,这就提升了信息传播和共享的可能性。
“互联网+教育”的这种开放性、分布式和协作共享的特点,构成了一种新的、开放的学习环境,也为我们学校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提供了可能和支撑。随着移动互联和数据挖掘技术的飞速发展,我认为,“互联网+”这个概念必将会驱动教育发生很大的变革,自然也是上海教育综合改革的一个突破口。
基于这样的环境,我们的基础教育,特别是学校的教学,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包括从原来的以课本为中心的学习内容、以教师为中心的班级授课制、以考试为中心的应试导向,逐步向6个方面转型。
第一,学习的时空从封闭走向开放。传统的教学环境主要是教室,学生在教室里才叫上课。移动互联网改变了人类活动的时空结构,使得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发生了很大变化,包括从集中式的学习到分散式的学习、从定点学习到移动泛在的学习、从在线学习到在线学习与离线学习相结合、从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相对接等。学习不再仅仅发生在教室里,社会将成为一种无边界、开放的学习环境。
第二,学习的内容逐步从分科走向综合。高度分化的学习内容不利于学生综合问题解决能力的提升,也不利于社会对人才的选拔,所以学习本身也将在这种情况下失去鲜活的乐趣。随着教学素材的多元化、资源的全球化,学习内容也必然存在多样化。因此,当前的学校教学内容更加丰富,教材本身是学习的一部分。所以,学生的学习从以分科为主要特点,逐步走向跨学科的、主题式的学习。
第三,学校的转型促使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的角色从知识的灌输者逐步变成学生心智发展的营养师。传统的学校教师支持权威,是课堂的主角。在当前信息技术背景下,信息的获取变得更为便捷,师生所获得的信息更为对称,教师再也不能仅仅成为讲台上的智者,因为单纯的讲授远远不能适应当前学生需求。通过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学生可以学习到他们想学的知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学生、家长已然成为学习的共同体。因此,教师的教学由个体方式逐步转变成团队模式,教师成为教学资源的组织者、继承者和统筹者,也必将会成为学生心智发展的营养师。
第四,学校的转型体现在教学方式上,从传统的标准化的培养逐步转化为个性化的培育,因为整个社会的产业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工业化时代是规模化的生产,学校教学随之也呈现出一种班级式、标准化的特点。但是,随着服务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个性化教育的特征更加明显。在这种情况下,帮助学生找到他的天赋、挖掘他的潜力,对其进行个性化教育显得尤其重要。信息技术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创造了条件。
第五,教育科研也会发生转向,从经验型的科研逐步转向实证跟踪式的科研。传统的科研主要为经验的总结、理论的演绎,缺少更多数据的支撑和实证分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在教育科研上可以更多地采集大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开展相关培训。
第六,教学评价从单纯的分数排位逐步转变为考查综合素质的大数据分析。我们以前的评价确切地讲是一种评估,仅仅作为一种测评的工具。对于现代学校,评估很重要,而在评估中加上对受评者的激励更有价值。因此,我们更愿意倡导以评价为导向的方法,在评价过程中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关注他们的品质、身体、心理、文化修养、社会实践能力、创新意识、社会合作等。这就需要不断地采集各方面的数据并进行分析,然后进行能力图谱的绘制,使学生的个性更加鲜明。这样的评价才能更有利于学生健康、全面、有个性地成长。
在信息化背景下,我认为,有三个观点非常重要。一是判断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当前,我们不缺乏信息,更缺乏的是指导学生如何在浩如烟海的知识中找到属于他的、为他所用的知识体系。因此,我们必须让学生具有信息获取、分析和评价的本领,这比知识本身更加重要。二是学习氛围比知识更重要。学习氛围决定了学生将获得怎样的成长氛围和前进氛围。因此,教育评价应对学生进行客观分析,找到学生的长处,激励其自信地成长。三是学生学习的胜任能力比知识更重要。学生胜任能力的建立,需要对自己有一个客观评价,知道自己的优势、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如何发挥自身的潜能等。这离不开信息技术对于学生的个性化分析,为每名学生提供了均等发展的结构,这是更高层次的教育公平。
以上是我的一些思考,第二部分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些实例。我们一直在讨论一些问题,即市政府、区政府、学校三个层面在信息通信技术促进教学改革、学校转型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是各不相同的,而我们到底是建立一个标准,还是建立一个平台?是建立一个社区,还是推出一个信息化的参照?这些问题目前还没有定论,将可能使得我们教育过程中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缺少框架,降低信息化的组建成效。
作为市一级层面的政府,我们觉得在推进学校转型过程中加强开放的环境建设,需要解决好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搭建好无障碍、立体化的信息交互流通的机制,让信息数据最大限度地实现共享、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创建无处不在的学习环境。二是如何将现有的师资、数据资源和服务功能最大限度地融入教育教学主战场,倒逼我们教育教学的变革,提升教育教学的效果。
从具体的工作措施上来说,我们将从4个方面推进学校在转型过程中建设开放的环境方面的工作。
第一,硬件环境,即构建更加开放的、无边界的学习环境。近年来,上海大力优化基础教育信息化功能,已建成主干带宽达100G的教育城域网,万兆连接所有区县,覆盖所有基础教育学校。市、区、校三级同时建设优质教育资源,学校建立校本教学资源,各区县建立了特色的教育资源中心。市政府加大上海基础教育资源中心建设力度,对基础教育学校实现高速网络覆盖,教室实现多媒体化。上海不少学校正是通过信息化环境的改善,促进了学校的转型。
上海将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的设施、设备的标准建设,让所有学校实现无线网络的全覆盖,为每位教师配备移动办公设备,每个教室配备多媒体的教学设备,同时依托“一网三中心”进一步优化基础教育环境。通过上海城域网,建设实现全市教育单位的高速互联互通;通过市、区、校三级教育的数据中心建设,整合、打通全市各级各类教育数据;通过上海教育资源中心建设,融合、共享全市各级各类教育资源;通过上海教育认证中心建设,实现教育对象全周期一体化的认证信息管理。
到2017年,我们要基本建成覆盖全市基础教育学校、技术领先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环境。所以,我觉得市级政府首先要打造适应今后教育发展的信息化教育环境,这也是最为基础性的工作。
第二,推进课程建设,重点在于推进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共享。近年来,为了整合教育资源,建设学习型社会,由优秀的学校和互联网企业合力制作重组的课程资源,要在全市落实。同时,我们还将建设EIS数字化实验系统,使理科实验更动态、更便捷、更深入,使基础教育实现从验证性到探究性的转变。实现社会场馆的一卡通,推进中小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图书馆借阅和体验性学生活动的深入开展,完成1500多所中小学教材的数字化工作。
我们将以教材的电子化为基础,在优质资源汇集与教师备课和教研、学生学习之间建立一体化的支撑和服务。首先,要引导教师参与资源创新。教师不仅仅是资源的使用者,更是教育资源的创新和开发者、产销一体者。因此,我们要鼓励教师参与各类教育资源的开发,并实行一定的激励措施,围绕资源的应用参与教学科研,支撑各级各类教师在线共享;提供学习空间,支撑学生在线自主学习,完成作业、讨论。同时,我们将开展基于大数据的课堂分析和学习,形成向教师和学生智能推送资源和服务的机制。
第三,在教育方式变革上,我们近年来围绕教学创新,推进区县和学校深度开展数字化课程环境建设与教育方式的变革,推进学校充分利用网络信息技术手段创新教育、学习方式,实现学生自主的、便捷的、高效的、个性化的学习。
第四,评价。近些年,上海的一些区县、学校积极探索学生成长的评价管理方式,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了上海市普通高中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在全市层面进行统一的规划、标准的设计,统筹各方面的资源,采集来自各方面的数据,使得综合素质评价更为公开、公平、公正。
此外,上海推出了以绿色评价为基础的学校教育质量的监测,希望通过这样一种基于课程标准的监测评估的建设,保障基本教育质量,同时引导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创造性、服务性、实践性相结合的学习活动。利用对大数据的挖掘和学习能力倾向的分析,更好地评价和发现学生的天赋,从而让学生更加科学地选择专业,规划人生。推进学校和区县基于数据的教育治理体系等能力的建设。此外,我们将不断地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意识。
总而言之,我认为,教育改革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也必将促使上海的基础教育在新的环境下取得新的进展。
(本刊根据国际教育信息化大会现场录音整理,标题系本刊所加)
编辑 吴婷 校对 朱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