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薄弱学校当立足“人”的发展

2016-01-05 18:03高杰
甘肃教育 2015年24期
关键词:教学设备管理者学校

高杰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对于教育的重视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随之而来的就是社会对于教育公平的强烈期盼,尤其是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期盼。但囿于以地区差异为根本的种种主客观条件,当前教育的绝对公平并没有完全实现。因此,改造薄弱学校依然是当前不少地区教育改革工作的重中之重。

值得欣喜的是,得益于党和政府的投入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现阶段,改造薄弱学校这一工作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以甘肃省为例,在“缺什么补什么,兜底线保基本”的原则下,从2010年实施农村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计划以来,学校教室、桌椅、图书、实验仪器、运动场等教学设施日益满足教学需要;城镇超大班额现象基本消除,小学班额不超过45人、初中班额不超过50人的既定目标也逐步实现;教师的配置趋于合理,数量、素质和结构更加适应教育教学需要。然而,我们不能因为看到这些进展,就一厢情愿地认为“改造”已经完成;更不能沾沾自喜地躺在“功劳簿”上,认为“高枕无忧”。恰恰相反,正因为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进展,更应该促使我们思考更深层次的东西,也是教育的关键所在——那就是“人”的发展。

显然,各级政府竭尽全力改造薄弱学校不仅仅是为了让教学楼更高大气派、让教学设备更符合时代潮流。令人啧啧称赞的“西南联大”,1939年4月新校舍落成时,学生宿舍全是土墙茅草顶结构;教室、办公室、实验室则是土墙铁皮顶结构;而食堂、图书馆都为砖木结构。这样的条件自然是简陋的,可并不妨碍她成为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一颗璀璨的明珠。梅贻琦先生“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乃大师之大”的观点虽已提出近百年,但依然熠熠生辉。大学是这样,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同样如此。好的校舍、教学设备从根本上说是为了教育教学服务的,而教育教学的根本指向在于人,包括学校管理者、教师以及学生。也正因此,在改造薄弱学校的过程中必须立足于“人”的发展。

首先,改造薄弱学校要兼顾学校管理者观念的改造。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学校管理者的观念往往能够对学校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一些管理者,受制于传统思维,习惯于“等靠要”,纵然所在学校接受了改造,获得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却不能及时跟上现实的步伐。这也造成了部分学校虽然高楼林立,设施齐全,但是管理混乱,一盘散沙。唯有让学校管理者真正在观念上与时代的发展相契合,尤其在“互联网+教育”的教育生态下,促使他们愿意去思考教育和管理,才能从根本上盘活教育的资源,让改造薄弱学校这一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工程彰显出本该有的价值。

其次,改造薄弱学校要考虑教师整体素质的改造。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任何外在的“输血”都不及培养“造血”的功能。教师是整个教育活动的主导者,他们的素质直接决定着教育的层次。在部分地区和学校,薄弱学校改造之前,有些老师抱怨,“学校环境不如意”、“功能室不齐全”、“教学设备太落后”等等,以至于他们无法施展教育的技能。诚然,教师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与外部环境有很大的关系,但是在改造之后,还是存在“有学科功能室不使用”、“有教学设备不会使用”这样尴尬的情况存在。除了与教师自身所掌握的技能有关,也与教师是否愿意成为一个“学习者”有关。因而,改造薄弱学校必须考虑到教师的实际,从思想到素养,从技能到情怀进行全方位的改造,帮助他们克服职业倦怠,走出专业发展的“瓶颈期”。只有这样,才能更加适应时代,更加满足教育发展的需求。

再次,改造薄弱学校要着眼学生的发展。有明亮宽敞温暖的教室、有和其他地区孩子一样的现代化设备、有素质高的老师,这是每个学生都期盼的。但是现实中,不少学生即使享受到了这样的物质条件,却未必开心。因为改造的主体意识来自成人,而改造之后的评价标准还是沿用老一套,改来改去都是“老师带着学生玩”,学生缺少自我选择的机会。所以,改造学校的同时,整个社会也要改变对待学生的态度。不能只看到冰冷的分数、无情的名次,还必须关注学生的心理诉求、关注学生的情感寄托,将其看作是和我们平等的独立生命个体;同时还要在课程和制度等“软实力”方面下功夫,设计出符合地区、学校、学生实际的课程,出台以人为本的制度等等。只有这样,我们才更容易体谅他们、理解他们,把最好的明天给他们。

总之,改造薄弱学校是个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无论怎么改造都应当立足“人”的发展!

猜你喜欢
教学设备管理者学校
山西蓓斯特教学设备有限公司
3KA广州市经科教学设备有限公司
上海十锐教学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机器人教学设备的开发
刘明怀:做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学校推介
管理者当有所作为
给中青年管理者一片天地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