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妙设问,激活才智

2016-01-05 16:32兰彬
江西教育B 2015年11期
关键词:街亭马谡孔明

兰彬

强调阅读教学中的体验与感悟是《新课标》一个突出的新理念,如何切实帮助学生在阅读中发展独特的体验和真切的感悟,笔者认为重要的是善于设问,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来思考问题,真正成为阅读思考的主体,这样,阅读教学才能激活学生的智慧。以《失街亭》这篇文章的教学为例:

一、教师善于引导巧妙设问,点燃学生智慧之火

《失街亭》一课,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和第九十六回,课文阅读提示中指出:《失街亭》没有像其他章回那样神化诸葛亮,而是把他写成有血有肉的人,尤其是“挥泪斩马谡”的情节,展示了人物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并借故事的结尾显示悲剧意味,扩展并深化了作品的思想内涵和艺术境界。就此提示,教师可能让学生去分析诸葛亮复杂的内心世界。但我觉得探讨视野稍窄小了些。我设计的问题是:诸葛亮的泪到底为谁而流?为何而流?这个问题打开了一个探索诸葛亮内心世界的突破口,大大激发了学生对本文信息搜集和分析的兴趣。

二、学生积极交流质疑,碰撞出智慧火花

对问题的解决,学生通过书面的方式完成,效率是很不错的,但不可忽视学生在课堂上的相互交流质疑、互相碰撞、互相启发对形成新的思想的作用。我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失街亭,谁之过”这个问题时,充分领略了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出智慧的奇妙效果。第一层次的碰撞,各执一端。一是“孔明之过”说,认为诸葛亮深知街亭的战略地位,却用人不当,以致全盘皆输。与之针锋相对的是“马谡过错”说,理由有二:第一,马谡毛遂自荐,并以全家性命担保,任何一位主帅都不会拒绝这样一个主动请缨的将领。第二,孔明另派了十分谨慎的王平作为裨将,并且再三嘱咐下寨必当要道之处,孔明尽了主帅之责,就因为马谡刚愎自用,自大轻敌,生搬兵法才导致街亭失守。

几个回合的辩驳,把讨论引入第二个层次。一方认为失街亭孔明马谡皆有过,但孔明的责任大。另一方认为马谡要负主要责任。马谡出征前,孔明已交待得十分清楚,安排得十分周密,并要求凡事要商议,但马谡代就是听不进去。孔明之错就在于对马谡缺点的危害认识不足。

在学生的思维渐渐活跃起来之后,为了把讨论引入更高层次,我适时地作了如下补充介绍:蜀要伐魏,只有过秦岭取长安,越过秦岭有三条要道。一是东路的子午谷,此路十分险要,诸葛亮不敢选此路;二是中路的斜谷,由此道攻郿城,夺下郿城,可攻长安;三是西路由阳平关绕道到街亭的一条大道,攻长安要绕很远的路,补给线太远,主力不宜由此进兵,孔明中路取郿城是最佳选择。司马懿则选择避开锋芒,中西路南攻,断绝蜀军粮道,使蜀军不战自溃的战略战术。孔明虽为北伐准备了充足军需,通过七擒孟获解除了后顾之忧,但蜀国的军政力量还是远不及魏国。

学生听了老师的介绍后,有人提出了“失街亭,皆无过”的观点。失街亭是魏蜀双方形势发生了变化,双方势力对比悬殊的必然结果。诸葛亮此次北伐本来选择了有利时机,即魏国中了离间计,司马懿被削职,魏国已无与己抗衡的人才之时。但是当蜀军夺取陇西三郡后,对魏主震动极大,曹叡被迫重新起用司马懿。司马懿分析孔明北伐路线后,迅速夺取新城,制约了孔明东路、中路的进攻。此时,即使蜀方守住了街亭,主力绕街亭攻长安也是不现实的。孔明只得出斜谷,取郿城,攻长安,这样就形成了孤军深入之势,面对同样足智多谋的司马懿,只会凶多吉少。上述形势,孔明心知肚明,如何解决这“鸡肋”呢?无知的马谡出现了,当然也稀里糊涂地做了刀下鬼。

这样的思考从大局面、多角度、历史性地看问题而让人耳目一新。

三、学生与作者对话,培养创新思维

学生与作者的对话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做作者的知音,体会作者的艺术匠心,了解作者的智慧;第二层次是打破权威,质疑作者,训练批判思维,培养创新思维。

作为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的权威性是很高的,能对其进行批判性思考,难度极大;也正因为其难度大,就特别具有培养创新思维、批判思维的价值。

《失街亭》一课的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同样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在塑造人物时运用对比手法,将孔明的深谋远虑与马谡的狂妄自大对比,突出孔明之“智绝”;将王平的谨慎小心与马谡的刚愎自用对比,反衬马谡的头脑简单。小说通过人物的动作、语言、情态表现人物性格与内心世界也极为传神。了解了作者的艺术手法之后,教师继而鼓励学生“挑”作者的刺,比如对马谡的刻画有简单化的倾向,而马谡性格越简单,越不利于诸葛亮的形象刻画,不仅不能衬托出诸葛亮的老谋深算,反而使人联想到有“智绝”之称的孔明不是有阴谋就是一时发了昏。

猜你喜欢
街亭马谡孔明
我是“诸葛亮”
军中无戏言
吴孔明院士在晋指导植保工作
我爱孔明锁
马谡失街亭与诸葛亮有关?
马谡失街亭
也说『个个孔明诸葛亮』
周瑜与诸葛亮对诗
《失街亭》教学实录片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