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础教育改革的几点认识

2016-01-05 07:54刘高山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5年21期

刘高山

[摘要]基础教育对国家发展的贡献率至关重要,针对现阶段出现的一些社会问题,其改革势在必行,而且要找准方向巧妙改革。本文将从基础教育改革应注意建立培训交流平台、强调德育中社会性的培养和深化中小学教师的岗后培训这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教育规律;社会性培养;岗后培训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1-0089-02

虽然基础教育是一个人教育生涯的发端,但它却涉及多批人才的培养,一旦出现问题,对国家来说那可能是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在经济、政治、社会等层面上的停滞不前。基础教育出现问题,教育对国家的贡献率会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于低迷期,连锁反应下,一个国家会在很多方面落后其他国家。因此,现阶段基础教育改革势在必行,而且要找准方向巧妙改革。针对现阶段显现出的社会问题,基础教育需要改革的方面很多,本文仅从以下方面谈几点认识:

一、基础教育改革应注意建立培训交流平台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作为家庭教育者,他们的教育会先于或者同步于基础教育,因此家庭教育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孩子的学校教育。重视孩子的家庭教育,扩大对家庭教育者的培训交流,提供条件给初为父母的育儿教育经验不足的爸爸妈妈们进行“岗前培训”,是值得基础教育改革关注的问题。现在很多年轻父母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小就给孩子过多的成人化的引导和训练,单从阻断儿童思维发展模式方面说,就给孩子以后的发展带来了很多障碍。因为儿童教育也需要遵循教育规律,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需要家长在关心儿童身体和安全的同时,必须对孩子的心理和思维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学前儿童的思维发展方式是从最初的直观行动思维,到具体形象思维,最后发展的是抽象逻辑思维。直观行动思维是直接与物质活动相联系的思维,主要是协调感知和动作,感知和动作中断,思维也就终止。它是二至三岁幼儿思维的主要形式。具体形象思维是运用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所进行的思维,如儿童通过图形图画学习简单的算术。它是三至六岁儿童思维的主要形式。抽象逻辑思维是指以抽象的概念或符号来判断、推理、解决问题的思维形式。它是人类思维活动的核心形态,也是人与动物思维的根本不同之处。它是六至七岁的儿童开始萌发的思维形式。在成人的思维活动中,这三种思维经常相互联系,共同发挥作用。这三种思维方式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且顺序是不可逆的,一旦错过,很难补回。在这里我不排除先天的智力遗传因素影响,但它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我们的儿童教育违背了教育规律,进行了“大跃进”。

当然,诸如此类的因家长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知识的缺乏,而造成的对孩子教育失当的现象还有很多。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面临着同一个教育主体,基础教育改革应扩开思路,不要一味盯紧学校教育,应看到与受教育主体相关的各方面要素,注意与家庭教育建立纽带和配套措施。这样,才能对孩子未来的成长奠定重要的基础,为以后的基础教育减轻负担,甚至是为高等教育增加成功的筹码。

二、基础教育改革应强调德育中社会性的培养

所谓社会性是生物作为集体活动的个体,或作为社会的一员而活动时所表现出的有利于集体和社会发展的特性,是人的不能脱离社会而孤立生存的属性。人的生存就是不断适应环境的过程。这个环境既包括物质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适应物质环境需要智商,而适应人文环境则需要社会性,也就是说要有人际智慧。

我们为什么要强调培养学生的社会性?不知大家是否还记得这样一个场景:“北大才子”陆步轩在接受新浪采访时喝啤酒对瓶吹。这一方面印证了他说的自己不矫揉造作,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正式场合下他的行为尚且可以如此随意,更不用说在私下的生活中。不矫揉造作是好的,但中间是有个度的,有时候行为的过于随意则会体现出对别人的不尊重,而这些不尊重可能就会影响自己的人际关系,即人的社会性缺失。

面对社会上出现的诸如此类的特殊社会现象,我不赞同有些学者谈到教育该培养什么样的人的时候,指出中国教育是顶层设计出现问题:认为顶层设计方面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而没有包含社会性这一人际智慧的培养。我认为中国教育顶层设计没有问题,而是操作层面出现了问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战略主题部分中指出,坚持全面发展,全面加强和改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所谓德育指的是培养学生意志力的教育,发展他们非智力因素的教育。由此可见,社会性作为情商是包含在德育里面的,我们的教育顶层设计是没有问题的。因此,基础教育改革应该与时俱进,通过对一些社会问题的反思,不同的时期应逐渐地对一些内容有所侧重,这样操作层面也会随之有所侧重。除了一贯地强调加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教育,加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教育,加强公民意识教育之外,也应该加强德育中的社会性培养,以适应当今社会的变化,同时这也是培养应用型人才必不可少的方面。

三、基础教育改革应深化教师的岗后培训

随着商品化经济的逐步发展完善,教师经营逐渐面向市场,教师能力商品化逐渐成为一种趋势,这就要求教师有一定的设计和开设课程的能力。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需要我们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不断学习,与时俱进,革新教育理念。创新能力的思维和意识从基础教育起步,决定了基础教育阶段教师必须要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但现实生活中我们基础教育阶段的很多教师在上岗之后,总认为只要自己德行上不出问题,就保住了这份工作,从而导致了他们教学上的不思进取,得过且过。

我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方面。一方面,我们没有教师参加岗后培训的约束机制。如果基础教育改革把中小学教师参加岗后培训考核和工资薪金相挂钩,可能成效会更好。另一方面,部分中小学教师因自身主动性不强,对高校培训内容只学个“三脚猫功夫”,这样因在高校学习不精,回到教学实践后碰到困难,就被打回原形,让他们觉得还不如跟着“师傅”学的那几招经验管用。最后,“顶岗置换”在中小学教师中失去了威信,成了形式化的东西。

生从师学,教师没有了创新性的理念,教学中没有新鲜血液的注入,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也就无从谈起,甚至很多学生的创新思维在他教育初始的基础教育阶段就被抹杀了,等到高等教育阶段再去唤醒这种创新性的思维是何其困难。因此,基础教育改革一定要完善相关的教学评价机制,学生评价机制,为教师的岗后培训创造有利环境,并加以深化,这样,我们整个国民素质的提高指日可待,创新型杰出人才的出现指日可待,在某些领域走在世界的前沿指日可待。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当前的改革已经进入了攻坚期和深水区。基于此,就更需要基础教育在改革时提高效率,保证延续性,一步一步地把问题逐个攻破。基础教育改革领导班子不能为了求政绩,换一套领导班子换一种改法,全面推翻上一届的改革,形式上貌似是变了变,实则在本质上没有多大成效。这样不仅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延缓中国的发展而且使得一些问题因没有得到及时的解决而逐渐恶化。个人认为,倒不如这届领导班子针对社会出现的新旧问题及时调整教育改革方案,击破几个方面,下一届在这样的基础上,保证延续性的情况下,再针对另外某些方面,从实质上解决几个问题。基础教育改革应该在重质的基础上保量,逐步推进纵深方向改革。

这样,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才能与中国整体层面的改革相互促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集中优势力量,逐个击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积少成多,相信终有一天我们的基础教育改革定会成效显著,推动中国的教育走上一条康庄大道,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创造更大的生产力。

(责任编辑:封丽萍)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