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彩侠
中国教师:从教25年,这是一段漫长的日子,在这25年教学生涯中,您最难忘的事情或者时刻是什么?
高红梅:从教25年,难忘的事有很多。从教三四年的时候,我教四年级数学,十月份,因为工作需要,学校让我转带毕业班。那时,我已经教四年级的那群孩子一年多了,和他们有了很深的感情,很舍不得他们。为了不给接手的老师带来困扰,我是悄悄地走的。没想到过了一两天,孩子们看不见我,就跑着到处找。他们找到我时,我正在批改作业。他们说,老师,我们很想您,咱们抱一抱吧。二十多个孩子就排着队,一个接一个地和我拥抱。其中有一个特别腼腆的小姑娘,她还从背后拿出来两个大苹果,说老师我想你,我把苹果送给你。我当时感动得热泪盈眶。那个孩子是个不太起眼的学生,平时我也没有太多地关注她,没想到那么腼腆的一个孩子竟在我离开以后拥抱我、说想我。这两个苹果在我的办公室放了将近四个月,我一直没舍得吃。还有一个紧紧抱着我的小孩儿,其实是受批评最多的,但是很多年以后,他给我打电话,说自己当老板了,说老师您再也不用盯着我写作业了,我现在过得挺好的。我只教了他们一年多,但过了二十多年,孩子仍能想起来给我打电话,回忆跟我在一起的一些事情,我觉得很幸福。平常与孩子们共同积累的点点滴滴的幸福,有时虽然自己不觉得,但其实已经深深扎根在心里了。
中国教师:回想这25年的从教路,从一位新手教师到一位骨干教师,您一定有许多感慨。这25年来,您对数学教学的认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高红梅:刚参加工作时,北京市还是实行统考的,学生之间一分之差就会有很大的差别,再加上还在适应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所以那时我把学生的分数看得很重。我常跟孩子们说,如果这道题你过不去关,不会做,我会全心全意为你服务,给你讲多少遍我都不会烦,你一定要把这道题学会了。记得有一个孩子,学习比较困难,成绩比较差,也比较任性,稍有不顺心就跑走。但那时在分数上,我特别较劲,觉得分数对他们很重要,而且他成绩差,也会拖全班的后腿,所以,一有空闲时间,我就给这个孩子辅导。慢慢地,他的成绩也有所提升。后来,这个孩子曾给我打过一通电话,这通电话给我的启发很大。他说他是职高毕业,现在在空军的地勤工作,末了,又说了一句,老师我现在挣的钱肯定比你多。当时我乍一听,心想职高毕业有什么可羡慕的。接着听到后面我才明白,孩子这么说是想告诉我,通过努力,他也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于是,我就开始反思,评价孩子的时候,能不能只看分数?从数学的角度说,这个孩子根本考不上职高,那么仅从分数的角度来衡量孩子,分数这把尺子是不是挺苛刻的?
后来看书的时候,我了解了多元智能理论,也知道了每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智能。一个教师如果换一把尺子来看孩子,他也许就是优秀的。我慢慢意识到,分数是重要的,但孩子的多元智能也是重要的,教师应该督促孩子发挥自己的长项。
这时我就进入了自己的第二个阶段,由盯孩子的分数到盯孩子的多元智能。这个过程中,我再给学生补课时,就不再像从前那样急功近利了。讲题时,如果给学生讲一次,学生不会,没关系,我会让学生沉淀几天,我再讲。如果孩子今天够不着我设定的尺子,我就把标准降低一些,让孩子能跳一跳够得着,过几天,再提高标准。这时,我的心态就由急功近利变得比较平和了,能够乐观看待孩子们小步的长足发展。这时我发现一个小孩儿,学习成绩很好,但就是不写作业。我想如果直接跟这个孩子较真,他可能会很反感。于是我就和他约定,如果单元测验考95分以上就不用写作业;课外有难题,要用解难题来代替作业。这样约定以后,这个孩子上课更认真了,一直保持良好的成绩,还考上了一所不错的中学。通过这件事,我发现因材施教实在是太重要了。尽管我们提了很多年,但真要做到,实际上并不容易。教师要尽可能地创造条件,对学生因材
施教。
另一个拐点,就是我体会到了自己首先是一名教师,然后才是一名数学教师。最早的时候,我把自己的所有目光都盯在了数学学科上,把精力都用于让孩子掌握数学知识。后来我在讲圆的周长时,突然发现给孩子一个科学的态度也很重要。我教数学,除了要教知识,还要培养人。得出一个数学上的结果真的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孩子了解研究的过程,让学生对待科学问题时,应该有一个严谨的科学态度与实事求是的原则。
我原来觉得自己是一名数学教师,现在觉得自己是一名陪孩子一起长大的教育者,更多的应该像是一个园丁,呵护孩子的成长,而不是拔苗助长。以前我一直认为自己是带着孩子走的,后来才明白,自己和孩子是同行的。萧伯纳有一句话“我不是你的老师,我是你的同路人,你向我问路,我指给你方向。”我很认同这句话,我是和孩子们一起遨游在知识的海洋中,和孩子们一起享受探究数学的乐趣的,而不是带着孩子们解一个又一个难题、不断考出更好成绩的。教师应该帮助孩子们在拥有一个睿智头脑的同时还具备一个健全的人格与科学研究的精神。我不一定要把每个孩子都培养成数学家,但我希望所有孩子都爱上数学,这是我一直津津乐道,也是希望我的所有学生都能做到的。
中国教师:在一般人看来,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很多时候做的都是重复性劳动,就那么一点知识翻来覆去地讲,您觉得是这样吗?
高红梅:我自己也曾有过这种感觉。那时我基本上达到了闭着眼睛就知道教材的每一页是什么内容的程度,没上课之前,我就能猜到学生会在哪个地方遇到哪些困难,当时就感觉自己每天都在做一样的事情。后来是学校的课程改革和学生推动了我的发展。学校提倡学生自学互学,六年级作为试点首先进行。一开始我是比较抵触的,一是因为小学的学生,自学能力并不强;二是觉得作为已经教过十几拨六年级学生的老师,我十分清楚有些知识点学生确实不太容易搞明白。老师亲自讲解,都还有学生听不懂,何况是一群同龄的孩子讲呢?我先从复习课开始尝试进行自学互学,让学生们画知识结构图。说实话,我既没有把握也没有信心。但是当我看到他们画的与我心里想的知识结构图相同时,我非常惊喜。原来给孩子们一个空间,他们能做到的,超乎我们的想象。后来,我就把自学与互学推广到了新授课上,让孩子们相互讲解,相互学习。我发现学优生很愿意展示自己,就隐隐有点担心学困生。于是上课时,我就拿出了更多的精力去关注学困生,多给他们展示自己的机会,并在课后进行及时反馈,让他们不断地进步,不断地战胜自己。
曾经也有过这样的困惑,每一年的教材都是一样的,每一年的教案也都是一样的,那么写教案的意义在哪里?后来还是学生们改变了我的看法。的确,教材是不变的,但学生是变化的,学生上课生成的东西是课前预设不出来的。孩子们的追问以及疑惑的眼神都在促使我不断地思考。不能因为教材一成不变,教师就有理由一成不变。哪怕今天的课与明天的课、这个班的课与那个班的课是相同的,但两个班的学生是完全不同的,他们遇到的问题也是千差万别的,绝对不能把这个班的教案搬到那个班去,教师一定要准备两套方案。课堂上,教师在给孩子提问题,孩子也在不断地给教师提问题,敦促着教师不断
思考。
中国教师:从1990年到今天,教育领域内的生态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尤其是网络提供的海量信息,在某种程度上使传统的教师权威受到了挑战,面对此情况,您是如何调整自己的?
高红梅:在过去没有网络时,教师是一言堂,但在网络快速发展的今天,教师很多时候并不如学生知道得多。无论我们是否承认这一点,这都是现实。我认为,教师要正确面对网络上的知识,同时还要充分利用网络上的知识,要让网络上的知识为我所用。孩子们越来越多地了解网络,越来越多地从网络上汲取知识。那么,教师上课时,就可以让孩子们把在网络上学习到的东西与大家一同分享。学生提出一个问题或一个看法,而老师不知道时,一定不能一口否定说不,教师可以利用网络的知识给孩子作出解答。每个人都不可能知道所有知识,但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学习渠道,这也是很好的。我从不觉得不耻下问会给老师的权威带来挑战,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学生也有可能当老师的老师,学生也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师是和学生一起学习的,教师永远不能做学生的权威。
中国教师:您是一位热爱思考、勤于研究的教师,但是很多一线教师对科研很畏惧,他们认为做科研是很困难的,作为一位有经验的教师,您有哪些好的建议?
高红梅:我一直没觉得做研究是一种负担,如果想要主动地进行研究,那么,它就是乐趣;如果是被动的,那么它就是一种负担。随着社会的发展,尤其是网络科技越来越发达,我们是没办法停下自己研究的脚步的,而且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研究课,那才是真正无趣的。很多老师认为科研高不可攀,认为写论文很难,其实不然。我刚开始做科研时,也觉得科研很难,但慢慢地,我发现当我真正进入其中时,科研就变得很接地气了—一个小的知识点的深入思考、落实过程中的思考、对某一部分知识点相互之间联系的深入思考都可以作为科研的话题。做科研时,切忌抓一些空的、大的点,一定要从一个小的、操作性强的点入手。科研其实可大可小,往大了说,它可以推动教育教学的改革;往小了说,它也可能解决一个困扰教师多年的知识点。科研能让一位教师快速成长,我自己也从科研过程中尝到了甜头。只要把孩子放在中心,教师就一定会有科研的劲头。
中国教师:作为一位很有经验的老教师,您是怎么做到让学生喜欢您的课堂的?
高红梅:我由衷地喜欢数学教学,我希望我的学生都能够愉快地学习数学,所以我想办法让我的数学课多一些趣味性。一个很好的尝试就是我把人类解决问题的过程即数学发展史引入课堂。比如,在给学生讲数字时,我不单是让他们零散地认识这些数字,而且还把这些数字背后的故事讲给学生听。让他们知道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在诞生之前走过了几百年的漫长历史。我们今天的认识,其实是站在了前人的肩膀上。当学生听到数字背后这些迷人的故事时,他们会对数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想要继续探究下去。为学生讲数学故事,大大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也使他们对数学课更着迷。
中国教师:说起教师,尤其是教了很多年书的教师,我们很容易会想起一个词“职业倦怠”,但您给人的感觉是很幸福的。在实际工作中,您倦怠过吗?您是如何让自己变得幸福的?
高红梅:确实有过。首先是有时精心准备了一节课,思考了很多,但实施得特别不好,这会给自己很大的打击。可能我一个月都在研究这些,想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成果,结果却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这时就会很沮丧,有种来自自身的挫败感。其次,是来自学生。有时给一个学生讲很多遍同一个知识点,他仍旧不明白。自己明明觉得自己这么多年的教学经验足以支撑让这个孩子明白,可是他就是不明白。这时我不能有任何不满的情绪,还是要鼓励他、耐心地继续讲解。可是转过身,就会给自己一个大大的问号。还有时纠正学生的错误,一个小问题我纠正了无数遍,跟学生谈话、与家长沟通,什么方法都试过了,但是半年过去了,他依然没有改正。那时我就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怀疑,不知道自己做的这一切到底有没有意义。再次,我认为做人是最重要的,我希望除了教给孩子知识,还能教给孩子踏踏实实做人与做事的道理。可是来自家长方面的意见,我是没办法左右的。比如说孩子骂人了,我向家长反映,希望家长有所作为。第二天,任何事都不会发生。但只要孩子的分数一下降,家长就会立刻打电话询问……我是真心希望家长和学生能够明白,分数不是唯一,学会做人与做事同样重要。
苦恼也好,倦怠也好,都是暂时的,更多的,是与孩子们在一起的快乐。当我不高兴时,一个孩子过来问老师你有什么不高兴的啊?这一简简单单的问话,就让我所有的不愉快都消失了。
(责任编辑:胡玉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