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勇
基层主官依法落实上存在的问题原因及对策思考
刘勇
基层主官作为部队依法治军的重要组织者、推动者和实践者,只有带头按章办事,带头依法落实,才能有效影响和带动官兵遵循法治,提升部队法治化建设水平。但在实际抓法规制度落实过程中,人大于法、权大于法、情大于法等现象依然存在,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一是凭己不凭法。对自身的能力素质、经验威信缺乏清醒的认识,抓工作不是从制度法规中理思路、想对策,而是自以为经验足、点子多,想当然、拍脑门作决策,强调主观意愿和个人作用,办事程序不按规定,习惯搞旁门左道,好出“偏方”“土政策”等,典型的身子进了法治社会、脑子还停留在人治时代。
二是信上不信法。搞不清楚对组织负责、对上级负责、对官兵负责的关系,眼睛只往上看。习惯性的对人不对事,唯上不唯下,对上级“吩咐”言听计从,对同级“诤言”嗤之以鼻,对下级“期盼”漠不关心。看似对领导的重视,实则削弱了组织职能、降低了个人威信、损害了官兵利益。
三是重绩不重法。只重结果,不重过程,忽视工作落实过程对官兵的培养锤炼功能。有的热衷于突击式、运动式抓工作,喜欢大场面、求关注、要点赞,最后单位超负荷运转,工作越忙越乱、越乱越忙;有的考虑个人利益过多,对自己有利的就执行,不利的就千方百计规避变通;有的怕出事担责,遇事遮遮掩掩,不愿暴露问题,甚至对掩盖事实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把掩盖问题、摆平问题当成是有本事的表现。
四是依俗不依法。不善于创新发展,单纯凭老经验、老习惯、老惯例办事,将过时的经验做法当作传统来继承。遇事不从法规制度中寻对策,不从文电指示中找办法,也不从官兵之间听建议,而是喜欢找惯例、看“老规矩”是怎么办的,凭旧经验、老办法抓工作,工作成效时常达不到标准不说,有的还明显与当前制度规定背道而驰。
五是求新不求法。在谋划单位建设中,总想换种方式把工作干得有亮点、有特色,时常琢磨一些新思路、新点子,一味忽视形势任务、单位特点和官兵实际去创新工作方式方法,盲目开展工作。有的甚至脱离了法规制度的轨道,而本该延续下来的好传统、好做法却被束之高阁、冷落在旁。
六是讲情不讲法。干工作跳不出感情的圈子,过不了人情关,在处理战友情、老乡情、酒肉情和同学情时,公事私办、私事公办。有的认为,工作靠关系靠人情,比正规办理快捷得多,今天我给你办了,明天你也要帮我办,于人于己有利,而不考虑是否合法合规;有的习惯用“两把尺子”追责问责,关系好就私下消化、“下不为例”,关系不好就上纲上线、“以儆效尤”。
七是靠权不靠法。习惯靠“权威”抓工作,凭主观臆断办事情,讲究的是我分管的工作我说了算,搞所谓的“家长制”“一言堂”,听不进别人的意见,总认为别人提意见是对自己权威的挑衅。有的甚至目中无法、以权代法、恣意违法,整日想着争权夺利,把单位搞得一盘散沙、乌烟瘴气。
一是工作繁忙不学法。有的找借口推脱,认为基层主官是个大管家,工作任务重、头绪多,为大大小小的事务疲于奔波,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学习法规。有的主动性不强,往往是不强调不学、不检查不学,学也只学一些业务范围之内、专业对口的,其他的则看得不多、学得不深、知得不全。
二是消极影响不遵法。受当前不良社会风气和各种诱惑的影响,法规制度在大家心中的威信被削弱,从内心深处尊法的信念受到冲击,致使一些党员干部放松了自我要求,顶风违法。而在有的主官之间,执行纪律不一致,习惯拿手电筒照别人不照自己,严下不严上、严人不严己,影响了官兵对部队法规的正确认识。
三是稀里糊涂不懂法。对法规制度学得不深、研得不透、用得不准,平时聊天说起政策规定头头是道,但不能与单位建设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在具体运用中变成了实践的矮子。有的学习连贯性不强,不能与时俱进及时补充新知识,对明确要求掌握的法规不去主动学习,成为一名只知苦干、不懂用法的“法盲”。
四是现实压力不守法。来自“领导圈”“朋友圈”“家人圈”的现实压力,对圈子人员交办、托办的事情,明知办了会损害官兵的利益、降低自己的威信、影响班子的团结、败坏单位的风气,但始终拉不下面子、抛不开情谊、推不掉人情,不得已而为之,以致出现钻制度空子、打擦边球的现象,甚至会出现破坏规矩、违规操作的情况。
五是氛围不浓不用法。有的片面把依法治军变成依法治兵,把从严治军片面理解为从严治下,按习惯、按传统办事的思维定式还没有完全转化到依法运转上来,人治大于法治的现象还没有根本扭转过来。加之有的官兵法治意识不强、法规知识薄弱,对哪些利益属可维权范围没有清楚认识,无形中也给有法不用法释放了生存空间。
六是胆大妄为不畏法。随着整风肃纪力度不断加大,部队依法治军从严治军强势推进,但违规不究、执纪不严、纪律松弛等问题仍有市场,制约了依法落实质效。有的认为,对一些不痛不痒的问题,出了事也就在档案里塞个处分,最坏就是年底转业或者退伍,对党纪国法军规缺乏应有的敬畏之心。
基层主官依法抓工作落实,不仅是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更是能否胜任主官岗位的直接体现。需要在全军大抓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浪潮中,把法治素养内化为领导素养和工作理念,外化为行动准则和行为自觉,推动单位建设更好更快发展。
一要根植法治信仰。着力破除学法而心中无法的问题。自觉摒弃以往走马观花式、浅尝辄止式、囫囵吞枣式的学习方式,认清单位建设特点,有重点地学习,带着问题去思考,联系实际去实践,切实通过学习法规、掌握法理,从思想上强化法规的权威,从实践中尝到法规的甜头,树立起法规至上的现代理念,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习惯。着力破除懂法而心不畏法的问题。现在官兵对法规明令禁止的内容,或多或少都知道一些,但为什么还有人明知故犯、铤而走险呢?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心不畏法。要加大教育和惩戒力度,确保官兵常怀对法的敬畏之心,凡事不搞特殊、不踩红线、不越底线、不碰高压线。着力破除守法而心不尚法的问题。法规制度贯穿于部队管理的方方面面,体现在工作、学习、生活每一个具体环节中。依法落实,就应清醒认识到法规是科学的、管用的,尊重法规就是尊重科学、尊重规律,自觉养成守法尚法的思维习惯,始终坚守依法办事的行为方式,进而提升依法办事效率,从容化解各类矛盾问题。
二要培塑法治思维。当前部队的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大多是不按政策法规办事,只顾当下、不顾长远造成的,结果解了燃眉之急,却后患无穷,让后任操心、闹心。这就要求我们,办事要于法有据。想事、谋事、办事,既要考虑该不该干,更要思量能不能干,只有经常对照政策法规,按规定办好该干的,按层级汇报如何干的,按政策划定不能干的,才能更好实现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有机统一。行事要规范有序。做事皆讲究程序,那些结果对了但程序不对的事,同样会破坏部队正规秩序的建立。按正规程序开展工作,法规才会显现它公平、公正的一面,才会保护我们的所作所为,才能更好在官兵之间立起威信,部队依法管理才有实施的广阔平台。管理要依法用权。想清楚“权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该要怎么用”,确保手中权力在法治轨道上阳光运行,这样官兵合法权益才能得到保障,单位发展势头才能得到保持,部队风清气正的环境才能得到延续,否则就会出现公权私用、侵犯基层利益的问题。
三要善用法治方式。就是要在法治实践中努力实现习主席强调的“三个根本性转变”。努力实现从单纯依靠行政命令的做法向依法行政的根本性转变。立法不难,而难于法之必行。推进部队向依法行政转变,关键在基层主官法治意识的转变、法治方式的养成。要求我们在权力运行中,既要勇于创新,又不能标新立异;既要勇创佳绩,又不能急功近利,切实用法规制度规范行政行为,确保部队建设正规有序。努力实现从单纯靠习惯和经验开展工作的方式向依靠法规和制度开展工作的根本性转变。做到抓基层建设靠《纲要》不靠“好恶”,开展工作凭法规不凭经验,破解问题矛盾用法规不用“偏方”。切实以法规制度指导工作开展,抓实符合法规的工作,不干于法不符的事情,不搞脱纲离谱的一套,使各项工作循于法、秩序统于法、忙乱止于法,形成权按制度用、事按制度办、人按制度管的良好局面。努力实现从突击式、运动式抓工作的方式向按条令条例办事的根本性转变。凡事要充分考虑是否有利积蓄单位发展后劲、是否贴合单位当前实际、是否顺应官兵成长需求,不干变通降调的废事,不做虎头蛇尾的烂事,不搞任意取舍的蠢事,不办盲目冒进的傻事,切实推进各项法规和条令条例在基层落地生根。
四要积聚法治力量。推进法治建设,不是一个人的事,也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基层主官带领广大官兵,立足部队各项工作,把法治信仰的支撑力、法治文化的渲染力和依法落实的执行力,汇聚成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强大合力,使法治之花在宏伟的强军征程中绚丽绽放。要带头学法懂法。把学法作为履职尽责的常修课,本着“干什么、学什么”的原则,与时俱进不断充电,把与个人职能分工密切相关的专业法规学深悟透,切实打好“知”与“行”的基础。要搞好法治教育。树立教育者先受教育的思想,先学一步、学深一尺,使自己成为法规制度的明白人、本领域的“法规通”,在为官兵开展教育、答疑解惑时,才能更好做到有的放矢、有理有据。在教育内容选择上,要加强法治常识的普及教育,使官兵通过较为系统的学习,知晓为人处事尺度;在教育时机选择上,对发生在官兵身边,涉及政治工作、战备训练、教育管理、站岗执勤及防间保密等方面的事故案例,要及时传达通报,搞好警示教育,引导官兵吃堑长智、防患于未然。要浓厚法治氛围。通过开展“学法规、守法规、用法规”和法规竞赛等活动,在真学深学中提高官兵法治素养;搭建法治宣讲舞台,积极组织“我来说法”等与官兵切身利益相关的讨论活动,鼓励官兵上台谈体会、做交流,激发官兵对法规学习的浓厚兴趣;用好法治宣传载体,建立法治文化宣传平台,利用政工网、军营广播、板报橱窗、单位报刊等载体,广泛宣传法治知识,使官兵在明法识理、知法识弱、警示识错、评估识责中,不断铸牢法治信仰、坚定法治信心,养成一言一行听指挥、一举一动讲规矩的思维和行动自觉。
【作者系91599部队政治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