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前日本全方位的品读三国,并在《三国演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作。受地缘因素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中日文学文化之间在很多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哲学思想、借鉴学习、活学活用以及团队思维等方面。
【关键词】中日;文学文化;差异;三国演义
受地缘因素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中日文学文化之间有着较深的渊源关系,但同时在很多方面也有着很大的差异,尤其体现在文学作品的思想和文化方面。本文紧紧围绕《三国演义》,力图以其为例来全面系统地分析中日文学文化之间的差异。
一、日本对《三国演义》学习研究的现状
近些年来,我国著名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在亚洲各国备受欢迎,亚洲各国也掀起了学习研究《三国演义》的热潮。就日本来说,目前,它全方位的品读三国,并在《三国演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创作。
1、全方位的品读三国
自从《三国演义》传入之后,日本就逐步喜欢上了这部中国历史小说,并对其进行了全方位的品读研究,其努力程度可谓是天下少有。具体来说,这种全方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品读最早。现有资料显示,最早的《三国演义》外文译本即是由日本人湖南文山在1689年翻译的《通俗三国志》一书。第二,品读最广泛。就目前而言,日本的很多书店都在销售日译本的《三国志》以及与其相关的著作,既包括学术型的研究书籍,也包括企业家等对《三国演义》的解读分析。第三,品读三国寓教于乐。在日本,《三国志》游戏已出到第九代,受到了广大日本青少年的欢迎和喜爱。甚至我国的部分《三国志》游戏也来自于日本。第四,品读三国活学活用。日本商人非常聪明,喜欢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和故事中提炼总结经商和用人方面的经验,并将其用于日常的额经营管理之中,对日本经济产生了较深的影响。
2、在《三国演义》基础上创新创作
日本人不仅仅是简单的学习研究《三国演义》,其独特之处在于在《三国演义》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结合本国实际创作了独具特色的经典著作。比如,日本作家吉川英治翻译的《三国志》是日本国内学习《三国演义》的主要蓝本,并在不断重印传播的过程中引导着日本人的“三国志观”,同时也对其他作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该书并不局限于原著,而是在日本文学文化的背景下进行改编加工,基本上形成了日本人自己的“三国演义”。在这方面,他简化战争场面,侧重描绘个别人物,刻意增加很多细节,人为编造一些爱情故事等等,使得出自中国的《三国演义》成为日本人最爱的大众小说。
二、中日文学文化之间的差异分析
受地缘因素和历史因素的影响,中日文学文化之间在很多方面有着较大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哲学思想、借鉴学习、活学活用以及团队思维等方面。
1、中日之间哲学思想的不同
国内外文学理论认为,每一件文学作品往往都折射了一定的哲学思想和理念,特别是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亚洲各国的文学作品。就《三国演义》来说,它在哲学思想上基本上与我国的儒家思想相一致,注重和合,强调中庸以及封建秩序和伦理纲常。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民族在学习、研究、创新《三国演义》的过程中虽然也体现了一部分道家思想和道教思想,但同时受到心学的影响较深。正是在这种哲学思想的引导和影响下,日本现存的《三国演义》以及在此基础上衍生出来的其它书籍反映出了日本人内心那种强大的信念。在日本人看来,我欲成为英雄,则必然会成为英雄,我为何难以成为英雄?只是因为我心志不坚,未能确立此心。
2、中日之间借鉴学习的不同
在《三国演义》的学习研究方面,不难看出日本更善于“境外学习”,而中国则不如日本。日本商人注重从《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和故事中提炼总结经商和用人方面的经验,并将其用于日常的额经营管理之中。虽然我国也有这方面的书籍和课程出现,但日本做的要更好一些。日本国内先后出版了大量的关于研究《三国演义》智慧的书籍,并且有着较广泛的读者群体,对日本国民的影响非常之大。可以说,日本人是真正践行了“拿来主义”。中国人虽然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但在历史上犯了闭关锁国的错误,错失了向世界学习的机会。
3、中日之间活学活用的不同
可以说,日本人在学习研究《三国演义》的过程中更善于活学活用,能够把书中蕴含的各种做人、做事的智慧运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日本这个民族始终坚持“适用”的原则,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根据现实社会发展的需要对《三国演义》进行不同的解读和改编,活学活用,是名副其实的实用主义创新者。例如,吉川英治创造性地采用“七实三虚”的办法,对原作进行修改加工,将《三国演义》加以日本化,获得高度评价。
4、中日之间团队思维的不同
日本人非常重视团队合作、团队作战,这在其学习研究《三国演义》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具体说来,日本人自发组织“三国迷俱乐部”,数量可观,逐年攀升。受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故事的影响,日本企业里的员工在很多时候都坚持着集团奋斗的工作理念,坚持不惜“过劳死”的人生理念。此外,受《三国演义》启发,日本人注重团队的结凝聚力,注重集中优势兵力,善于发挥后天优势。另一方面,他们在对《三国演义》进行翻译、刻本和改写的过程中,有节译本、全译本、绘画,有的结合日本文学文化的笔调重新改写,既适合于一般读者的,也适合于少儿读者,考虑到了日本社会各层面的读者群体。
【参考文献】
[1] 王运涛. 论《三国演义》日本传播的文化启示[J]. 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0(11).
[2] 李晓媚. 日本文学与中国文学的文化差异分析[J]. 新课程(教育学术), 2011(10).
[3] 沈伯俊, 金文京. 中国和日本:《三国演义》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 文艺研究, 2006(04).
[4] 段江丽. 金文京的《三国演义》“综合”研究——日本中国古代小说研究系列之一[J]. 明清小说研究, 2014(03).
【作者简介】
钟兴颖(1979—),女,汉族,文学硕士,四川财经职业学院基础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汉语言文学。
青春岁月2015年2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