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劳技课到课程整合

2016-01-04 16:31沈慧岚
关键词:插花笔者学科

沈慧岚

一、整合背景

2012年版浙江省编劳技教材七年级《手工制作》中的主题一为“花朵的设计与制作”,其中“皱纹纸艺花”用材简单、造型生动,在教学中最受学生欢迎。教材中以玫瑰花的制作为例,要求学生了解皱纹纸、铁丝等材质特征,熟练使用剪刀、美工刀、尖嘴钳等工具对材料进行加工,能看懂教材中花朵制作的图例,学会用“剪、切、卷、贴”等花朵制作方法。

基于学生的学习热情,笔者拓展了皱纹纸其他花卉品种的教学,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实效和反馈,也激发了学生对大自然中的花卉进行自由创意设计并进行插花造型美化家园的愿望。学生的渴望与热情被点燃,作为教师,笔者深感单纯的劳技课教学已经无法满足学生对于探究与创作的需求,传统的教学方式亟须改变。

二、整合实践

如何从劳技课堂的手工制作出发,延伸为一个完整的学习活动?笔者在第三轮教学中,总结了以往的教学经验,于2013年12月底至2014年7月中旬共计一个学期及寒、暑假的时间,系统地试行了“纸艺花”为主题的“整合实践”活动,教学对象为笔者担任班主任的七(20)班中的42名学生。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部整合

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等是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内容。笔者在纸艺花制作之前设计了“生活中的花卉”“花卉文化探究”和“插花艺术探究”三个“研究性学习”活动主题,并在课堂中完成了对班级同学的分组和方法指导。笔者鼓励学生运用“信息课”上所学的知识,通过互联网等适当的工具和技术获取信息,整理与归纳信息;鼓励学生在寒假中通过“社区服务与实践”活动来补充和完善之前获取的信息,描述说明问题,并作出恰当的解释。2013学年第二学期开学的第一堂课,就是在各个小组丰富多彩的汇报中开启的。学生通过这一准备阶段的活动实践,为纸艺花的学习创作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笔者也坚定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进行“整合”的步伐。

(二)与各门学科学习内容的整合

1.与语文学科整合——以语文写作为切入点

班里有一学生,语文是他的薄弱学科,尤其是写作,常让老师头疼不已。他自己也失去了对学习的兴趣,行规需要班主任督促。但有一次写作,他的作文却意外地获得了优秀。通过与语文老师的交流,笔者了解到,这次片段写作练习,他写了“制作纸艺花”的内容。因为有了劳技课上的亲身动手实践,他把如何做花的步骤写得清楚、有条理,且真情实感跃然纸上。这给了语文老师和笔者很大的启发:改变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整合劳技学科的动手实践可以为语文写作提供另一种学习方式和途径。这以后,语文老师还与笔者共同“备课”,约定了教学中可以互相整合的内容,如“陶艺泥塑——鲁迅笔下人物写真”“纸卷平面构图——语文古诗意境再现”等等。

2.与数学学科整合——以数学思维为连接点

有了与语文学科整合的经验,笔者积极寻求与数学学科的连接点。通过与数学老师的交流,笔者意识到除课堂上接受知识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同样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和体验的过程。于是笔者修改了原来“纸艺花”制作的主体教学部分,在原来劳技技法指导中融入数学思维的元素。比如,笔者设计了“如何提高制作速度和质量”的思考题,引导学生运用数学中的对称思想,实践折叠裁剪花瓣以及自制模板一次剪形等具体方法,以此锻炼学生的对称思维及学以致用的能力。隐性教学的效果让数学老师看到了学科整合带来的强大生命力,并与笔者合作设计了“剪双喜——体验对称与折叠”“艺拼贴画——数学七巧板的制作”“卷的立体造型——圆柱和圆锥制作”和“纸的创意——用一张纸做出体积最大的盒子”等课例。

3.与科学学科整合——以科学观察为提升点

科学教学中有“观察花的结构”这一活动探究内容,但科学老师苦于没有课时指导学生观察。于是笔者将这一活动有机地纳入了“纸艺花”的教学中:在实施阶段“观察篇”中加入了一项“自由观察”活动,布置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以及科学课上的所学知识,系统地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非常高,有一名学生购买来风信子的种子,亲手水培种植,每天记录,完成了一份翔实的科学观察报告《风信子日记》,受到了科学老师的大力表扬,极大地鼓舞了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女孩子对科学学科的学习热情。这次细致的科学观察也使得她在后期纸艺花制作过程中的脱颖而出。与科学学科的整合后来还延伸到了根据科学原理、基本定律等知识,引导学生开展模型设计和作品创作教学活动,如“调光小台灯——简单电路运用”“奇妙的纸盒——小孔成像”“形态各异的不倒翁——重心原理运用”等。

4.与英语学科整合——以英语教具为契合点

随着纸艺花教学发展开,每个小组即将完成的作品陆续“盛开”在教室里,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也赢得了班级任课教师们的关注和赞赏。一次英语老师联系笔者,提出想借用学生的纸艺花作为她公开课的道具。这次成功的“合作”启发了笔者对劳技学科与英语学科的整合构想——通过切合而简洁的教、学具设计制作,有效地促进学科教学,落实知识点,活跃课堂气氛,同时也能给学生的制作过程增添更多的乐趣。笔者与英语老师合作设计的“整合”课例包括“纸模服装设计”“神奇的英语单词卡片制作”“纸模人物创作——圣诞节”等。

5.与其他学科整合——以相似活动为延伸点

随着一系列整合课例的成功开设,越来越多的教师关注到“学科整合”所带来的巨大潜力,笔者与更多学科的老师进行了合作。如在“观察篇”中与美术学科中的“校园写生”整合。又如与音乐学科进行整合,完成课例“纸艺雪花制作——《雪绒花》的音乐鉴赏”;与体育学科整合,实施了“布艺制作——有趣的体育沙包”的教学。

(三)与校园文化活动内容的整合

笔者围绕“纸艺花”这一主线,有机地把校园文化活动整合进来。学校春游活动和艺术节插花比赛就是两个典型的实例。endprint

学校在每学年都会开展春游、秋游活动,学生往往就是出去吃喝、观光、游览、游戏一番,在放松和兴奋之余只能留下“今天很开心”这样的表层次感受,没有课程意义。于是,笔者在政教处就春游活动地点征求班主任意见时,极力提议“杭州花圃”,积极争取学校资源,为“观察篇”中的“集体观察”创设了条件。在春游过程中,笔者与班委共同策划了“班级花卉摄影比赛”,让学生在有益的活动中近距离观察大自然中的花卉。此次班级主题活动还被学校作为开展春、秋游活动的典型进行全校推广。

在一年一度的校园艺术节中,插花比赛一直是人气最高的比赛项目。但由于真花花材昂贵,选手们很少有机会练习和实践,七年级的参赛学生更是难有特别突出的造型作品。而在2013学年的这一届比赛中,笔者所带班级因为有“纸艺花”主题教学活动的开展,学生整体插花水平得到提升,选派参加学校插花比赛的班级代表更是以出色的表现一举夺得了全校第一名,超越了年长的八、九年级同学。这一成功案例也吸引了艺术组教师们的注意,促成了后续一系列社团活动项目的合作。

(四)与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整合

在教与学相辅相成的过程中,会闪现出有许多生成性资源,如果能有效地加以整合利用,就能创造出非常高的教学价值。比如“插花篇”中有一内容:要求学生遵循“环保”理念准备一个插花容器。在学生上交的作品中,一个利用废弃报纸编织而成的“花瓶”引起了笔者的关注。在笔者的详细了解下,原来该学生的奶奶会制作“杭州竹篮”,这种使用竹篾编织的手艺是流传于民间的一项传统手工制作,但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塑料袋广泛使用而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笔者立即鼓励学生就这一方面作深入探究。最终该学生完成了研究性学习报告《让“杭州篮”文化传承下去——环保纸艺编织》,并获得了江干区研究性学习评比一等奖。笔者自身也根据此生成性教学资源设计了“生活纸艺编织”系列教学活动,也深受学生喜爱,后期还开设了杭州市级公开课,得到一致好评。

三、整合成效

(一)“花”开班级——提高班级凝聚力

随着“纸艺花”主题活动的开展,班级在一系列大型活动中频频赢得优胜,这凝聚了班级的士气。笔者在此基础上用“花”比作每一个学生:42朵花就像班集体的42名同学;大自然中的花千姿百态,就像班集体中每个孩子性格不一;如何装点成一盆和谐精美的插花,就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与团结协作。在这样独特的班级文化氛围下,每个学生产生了强烈的集体认同感,班级凝聚力大大增强。

(二)“花”开校园——提升校园文化力

笔者所带班级在春游活动中主题设计、在艺术节插花比赛的优异表现,为提升校园传统文化活动提供了新思路。笔者多次在班主任会议及教工会上作工作交流。笔者撰写了论文《校园传统活动如何整合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获得江干区中小幼论文评比一等奖、杭州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材料评选二等奖,入选由浙江省教育厅主编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案例集。

(三)“花”开社区——拓展团队活动力

团队组织是活跃在校园德育战线上一支充满激情与活力的队伍。“纸艺花”主题活动成果就多次在团队活动中出色地完成了各项任务。比如接受景秀社区办公室主任的邀请,参加了凯旋街道首届阳光公益伙伴日启动仪式的展示活动。又如作为杭州市初中学校的代表,赴滨江彩虹城社区参加了由团市委开展的“小手拉大手·垃圾分类我先行”主题实践活动,得到了领导的肯定与赞赏。endprint

猜你喜欢
插花笔者学科
【学科新书导览】
插花吟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插花由易到难
“超学科”来啦
讽刺插花欣赏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