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子
我从小就经常路过一座雄伟、神秘的大石头房子,它如雕塑一般令我瞩目和向往,这就是位于哈尔滨市南岗区西大直街51号的哈尔滨铁路局大楼。苍松、翠柏、丁香等站立在大楼的窗前如一个个士兵站岗,左右两侧由红松笔直地矗立,坚守着哈尔滨铁路局的中枢心脏。呈不规则的几何形状平整的大石头表面,带黄褐与橄榄绿相间的石头本色花纹。流畅的直线墙檐棱角好似石头与石头铆在一起,凝固得格律诗般合辙押韵。院内中央基座的六级台阶上摆满了鲜花,簇拥着伟大领袖毛主席招手的塑像,让我们感到,这座大石头房子以及铁路局是属于中国人民的。
1982年8月炎热的一天,我和另一名同学兴致勃勃地来此报到,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这铁路局大石头房子,它有两道门,第一道大门的上方有一组雕刻的图案,如俄国人嘴巴两端向下弯曲的大胡子,两道大门上方为拱形,上面镶嵌着透明玻璃,几道窗棱隔成笔直的和椭圆的形状,如抽象的蒸汽机车车头,整座楼都是为铁路——火车而建的,让这座楼的大门像个火车头,带领着火车延伸到全国各个角落,还有莫斯科等世界各地,也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打开“火车头”进入大厅里,就像走进了一座城堡,“刷”的一下,还不等走上第四级台阶,就被这大石头房子的阴凉与神秘全身刷新。
进入楼内,我们感到很新奇,四周全是俄罗斯的装饰风格,门口处设置着7米高的门廊,回廊格局是古朴的深栗色,两边是对称的带雕刻的方形立柱,一边立一个镜子,似乎让人进楼后的第一件事是照镜子,正衣冠。中间是宽阔的石楼梯,对称的走廊比较宽大,有2.2米高的墙裙木质雕刻,古朴而气派。两侧走廊行走到中间就会出现七八级台阶,这个部位正是外面看呈拱形的门洞上方,下了台阶依次出现去楼上、地下室的楼梯,以及转弯和直走的通道,相当于十字路口。各办公室的大门都是对开的比较高大宽阔、深栗色纯实木的,很庄重,很绅士。
我们从进门右侧的干部处到二楼经过最狭窄的小门和廊桥,来到机关党委,又通过后面的走廊,从左侧的宽楼梯下到一楼物资处(现为劳卫处),像走迷宫一样,等我们办完报到手续想出去时,就找不着来时的路和出去的大门了,这一点儿都不夸张。自从我1996年被调入铁路局机关工作的十几年里,经常有外来人员因迷路向我询问怎么出去。
从前楼看,有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后楼是地上二层,两翼是地下一层地上二层。楼梯都是水磨石的,楼梯的扶手有铁艺的,也有纯实木的。右侧通往一楼和地下室的小楼梯扶手都是木质的,方头方脚,中间呈花瓶状的木头栏杆很敦实,很光滑,如果用两只手都围拢过来,就像抱个花瓶。1997年左右在主楼左侧,建起了职工食堂和会议室,并有透明走廊连接,在楼内来往便利。2012年在右侧建起了客货服务中心,均按主楼大石头房子的风格建立的。
在铁路局机关这样一栋有百年历史印记的楼里工作,会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我最初工作在靠左侧把头的那间办公室,是套间,南向和西向都有窗户,后来都间隔开了,各走各门,变成两间办公室了,据说这里曾是中东铁路管理局财务部长的办公室。我在这座大楼工作过的十多年里共换过四个办公室,风格都是一致的,多数都是被间壁墙隔成的小间。1986年被定为哈尔滨市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平时我们在这里工作也都注意不往墙壁上钉钉子,办公室都不装空调,5米多高的天棚上安装的是电风扇,保持那种原汁原味的古朴。
我刚调到财务处财务科时有一个大金柜归我使用,有一人多高,上下左右都是厚厚的铁板,外面是绿色的漆,与当时的绿皮车一个颜色,里面有三层隔板,钥匙有半尺长,我每次手拿钥匙一拧,喀嚓一声,厚重的柜门就开了,很爽快。金柜的上盖呈阶梯型如戴顶博士帽,下面有底座,底座下面有轱辘可以推着走。如果把隔板拿掉,装进去三两个人是不成问题的。现在大楼里仍保留着几个俄式金柜,也有比我用的这个更宽大的,也有比其再小一点的,经过百年沧桑,依然可以正常使用。
我曾用过俄式的桌椅,栗棕色纯实木的,雕刻很大气,很结实,似乎也很笨重,跟我一样抱真守拙。尽管有的地方已掉色,也有的抽屉不太听使唤,但大家还是喜欢这古典的,安全、耐用、装着故事的桌椅,累了靠在雕花的靠背上,呼吸一下历史气息,很享受,这大概也是一种团体怀旧情绪所致吧!靠走廊左侧第一个窗台有一米多宽,可以当桌子使用。一般来送报刊的都先放在那,也有不少处室就在那分完报刊再拿回去。有一天我特意坐上去体验一下,真宽、真大。与此同宽的还有一处窗台,在二楼局长办公室对过,放眼望去,正是立有铜像的左侧后花园内。
我经常触摸这大石头房子,触摸它的历史,感受它的气势、神韵与博大,令我崇敬。翻开史料,记载的这座经典建筑作品,是哈尔滨早期新艺术运动风格建筑的代表作。1902年开始兴建,1904年2月落成并投入使用。是取俄文“铁路”(железнодорожн)一词的第一个字母“ж”的形状设计的,它独特的设计方案曾获得当年俄国圣彼得堡建筑竞赛的头等奖,建筑师是中东铁路局的技师得尼索夫。这座建筑由前、中、后、左、右楼等部分组成,正面主楼与两翼楼连接部建有拱形大过门。这座建筑总长约为182米,宽约85米,高约21米,墙体最厚处达1.35米,总建筑面积为23301平方米。虽然历尽百年沧桑,但各个角落都能感觉出她高贵典雅的气质。听史志办孙磊石讲,当年在大楼施工时,工人们先在地上铺上沙子,然后将石块一面打平,放在沙子上排列好,编上号码,然后再按顺序将石块贴到墙上,平整严实后再灌上灰浆,如此才保证整个墙体严密合缝。
如今我依然能触摸到那段历史滚烫的温度,“大石头房子”曾经连续发生5起火灾,现有这座是1906年重建的。因为1905年11月27日、12月11日、12月25日,1906年1月1日、1月8日,“大石头房子”被大火连续烧了五次,烧毁了四分之三。调查机关认为大火是人为所致,确系“按计划和有组织进行的事件”,但谁放的火,始终查无结果,大石头房子五次大火起码有三次与工人罢工相关,当时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霍尔瓦特百思不得其解,至今是个谜。
“大石头房子”还经历了清末时期、民国时期,苏联派出伊万诺夫任中东铁路管理局局长,1924年9月23日到职。日伪时期,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占领了东北全境。苏、日、“满”三方就中东铁路出卖问题会谈,原中东铁路管理局苏方局长鲁德义办完移交手续,走出大石头房子。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中长铁路管理局移交给新成立的哈尔滨铁路管理局。从此中国长春铁路(原中东铁路)真正回到中国人民手中。
我愿在不同季节触摸这座大石头房子。每年春季,外面的女子已经穿起了布拉吉(连衣裙),而我们坐在靠北面办公室里的女性,腿上还要盖着棉衣,多热的阳光也不易晒透。炎热的夏季,用掌心倾听大石头的故事,石头墙壁把它的凉爽传递给我,促我心静,促我牢记历史。秋天的哈尔滨已经很凉了,但进入这大石头房子,还是感觉很温暖,经过了一夏天的暴晒,石头已经储存了足够的热量,所以即使外面很凉了,它依然能够保暖。在寒冷的冬季,我依然能被她高贵典雅的气息所环绕,也禁不住伸出手去触摸厚厚的外墙,不是抚平沧桑,而是关照历史,是想从石头上的虎皮花纹中挖掘更具价值的东西,使用并保护一种历史的存在,客观地查找印证存在的理由。一百多年的实木门窗几经粉刷也不减当年大气、奢华的气派。值得庆幸的是,1986年铁路局办公大楼的这座大石头房子被定为哈尔滨市一级文物保护单位,后来被定为不可移动的保护文物。
后花园内互相握手的中苏(前苏联)铁路员工塑像是1953年用全铜铸造的。开始是立在主楼前毛主席像的位置,文化大革命前后,中苏关系紧张时被推倒,几经辗转被放在三棵树车辆机务段的一个地下室里。
那是2000年的一天,当我穿梭于大石头房子的俄式走廊,不经意间瞥见小花园站立起来的铜塑,一种历史的文化气息仿佛扑面而来……于是,我停下脚步,站在走廊的窗前,隔着半米宽的窗台凝望那小花园中的铜像。我尽管近视,也能看到遥远的年代里中苏铁路握住和平的力量,因为我的眼睛已过滤掉悲怆的那部分。尽管铜塑的雕工并不精细,但在铜质的结实中更能展现粗犷的格调,与铁路局这大石头房子极其协调,不啻是这油画般景色中的点睛之笔。当年我还突发灵感写了篇散文《铜塑的站立》发表在“黑龙江晨报”上。那年局生活中心还把中东铁路时期至解放,历史上发生的重大事情的照片也重新扩印,镶进实木框里,摆放在走廊墙裙上方,同时,还编辑出版了《历史的回眸》画册。
历史是一种备忘录,只是有时太过简略,所以,以上的这些动作,是让我们铁路局职工进一步了解历史、尊重历史的抢救性的动作……
据已退休的原局生活中心主任李鸿驹介绍,2002年修缮铁路局大楼时,对118个办公室进行了大修,大修了2712扇窗户、350扇门,大厅门是重新制作的科拉斯门,与原建筑几乎一模一样,其他地方也都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总共完成局办公楼大修投资382万元。当年大修时,争议颇多。有领导提出为了密封要把原木质窗改成塑钢窗,我坚决不同意,官司打到局长那儿,我第一次利用私人关系说服了局长。另外坚持拆掉楼内后来建的间壁墙,恢复原貌,都遭到极大阻力,包括对地下室的修缮等。大家都看到了,全哈尔滨市的保护建筑中保留了木质窗户的寥寥无几,看来保护这大石头房子的原汁原味、修旧如旧还真不容易。为了与大楼匹配,李鸿驹主任亲自设计了院墙,如:使用不规则的花岗岩,欧式栅栏,柱子上的欧式灯,中间大门的高度、宽度,花头等。楼身有几处需要与原先所用石料相同的石材,听说建石头房子时所用石料取自位于松花江下游的老山头的山顶上,而现在老山头的石头都已被采光;听说这种石料产于宾县,曾派人去宾县寻找,但也没有找到,所以只做了局部水泥修补。一百多年的老建筑历尽沧桑,几经粉刷修缮,不减当年典雅、奢华的气派。它记录着哈尔滨这座城市荣辱兴衰的历史,见证了哈尔滨城市的发展和中国铁路的发展。
就在2014年5月,铁路局又对楼前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塑像进行了重新喷漆。他的高度有17米,我踮起脚尖才将将触摸到他老人家的脚。毛主席塑像到今天为止,已经成为保护建筑的一部分,他那凝重的表情,挥手的姿态,一直是我们顶礼膜拜的神像,无论是汶川地震我们在那默哀还是间休做活动,我仿佛都能听到他的声音:“不要怕,团结就是力量!不要吵,未来是属于你们的!”
大石头房子距大直街有100米,深宅大院的感觉,拉开了人与建筑的距离,所以凸显神秘。它历尽百年沧桑,年复一年、春夏秋冬,但仍然雄伟壮观,它不仅记录了哈尔滨这座城市荣辱兴衰的历史,见证了哈尔滨城市的发展史,也见证了中国铁路的发展,它是一部恢宏的有历史温度的教科书。经常有电影、电视剧组来此拍片,记录这座富有传奇色彩的“大石头房子”里所发生的传奇故事。有个周日我来单位加班,一进大门就愣住了,只见小日本和小日本的军车满院,恍若来到了满洲国,原来是在这里拍电影呢!
这座铁路局大石头房子,近看抽象,远看神秘……
这座铁路局大石头房子,是贯通历史的、经得起火烧的,永恒的……
我触摸着它的温度,挖掘着它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