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骁
摘 要:近年来速滑事业在飞速发展,人们对速度滑冰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从场馆器材等设施的改善到技术与训练方法上的提高都精益求精。该文通过速度滑冰在场地改善后成绩上的提高,认真分析了速度滑冰直线与弯道的滑跑技术改变及比赛时战术上的变化,指出了速度滑冰从室外进入室内后技术的转变是成绩大幅提高的关键,并提出了速度滑冰未来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速度滑冰 室外 室内 技术转变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10(a)-0235-02
速度滑冰是利用器械,充分运用技能与体能相结合的竞速运动。因此,速滑运动员要熟练掌握和不断提高滑跑技术,以最佳的技术动作达到项目的最佳速度,从而创造优异的成绩。速度滑冰成绩的大幅提高与技术的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以下是速度滑冰由室外冰场进入室内冰场后技术上的一些变化。浅谈几点,以供探讨。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该文以浅谈速度滑冰运动从室外冰场到室内冰场的技术变革为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相关文献资料,为该文提供理论依据。
1.2.2 逻辑分析法
对该论文能涉及的文献资料和对专家访谈取得的数据,运用归纳等方法进行分析。
1.2.3 统计法
收集室外冰场成绩与两阶段成绩对比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速度滑冰从室外进入室内后的技术转变
早期的速度滑冰都在室外,那时的条件艰苦,环境恶劣,运动员要面临较低的气温和较大的空气阻力等一系列的自然因素问题。因此,运动员们要在滑行中把上体降低,前倾至水平,使身体呈流线型,尽可能的降低重心点,加大膝关节的前弓角度,尽可能的减小空气阻力。随后在1987年世界男子速滑锦标赛首次进入室内冰场,选手们就创造了500 m以外的所有项目的世界纪录。1988卡尔加里冬季奥运会的速度滑冰比赛再次在室内举行,这次的比赛更是硕果累累,男女共20人次破8项世界纪录,152人次破9项奥运会纪录。因此,室内速滑馆是诱发速滑选手创造力的最佳条件,滑跑技术的改变成为了成绩提高的关键。
2.2 直线技术的变化
由于室外冰场阻力较大,惯性速度相对较小,股四头肌是运动员的主要工作肌群。蹬并特点是:膝关节前弓内压挤臀,使总重心离开支撑中心向侧前移动,造成最适宜的蹬冰锐角。在身体侧倾的状态下,肩部、上体、头部仍然在支撑腿的上方,好像压缩了的弹簧。这是蹬冰的开始阶段,也是准备阶段。继而开始积极、快速的伸展膝关节,最后髋、膝、踝关节伸直,结束了蹬冰动作。蹬冰开始时完成了膝关节前弓侧挤臀动作,克服了运动员由于肩部领先而导致左右摆动,使总重心过早的离开支撑腿,使上体与支撑腿的动作脱节的毛病。支撑腿前弓内压挤臀这一动作能充分控制体重移动,体重靠支撑腿的积极伸展逐渐离开支撑腿。
进入室内冰场后人们发现,每一次蹬冰都要在最短的时间完成最有效的动作,提高每一步的蹬冰质量并能在蹬冰结束后使浮腿放松,掌握滑行节奏,从而控制滑行速度。运动员也不用再考虑空气的阻力,而且光滑的冰面大大减小了刀刃与冰面的摩擦阻力。研究发现,在直线滑行中,每次蹬冰的力随着时间变化出现两个峰值,在这两个峰值中有一个是最大值。第一峰值的出现在蹬冰腿向新的支撑腿转移体重是抵抗体重所致。由于运动员必须为下一个动力蹬冰过程创造条件,这样支撑点就需从后方向前移动,形成一个绕压力中心点的由后向前转动,此时即便有力的作用往往也只能是体重蹬冰,并没有加速蹬冰的过程。曲线出现了第二个峰值,这个峰值是决定蹬冰质量的关键。浮腿的回收也是建立在有效的蹬冰结束后,利用反作用自然直接向支撑腿靠拢,有效的节省了时间并未下一次蹬冰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直线在滑行节奏上也做了很大的调整。在室内这样一个减小了空气阻力,降低了摩擦阻力的冰场上,惯性速度也随之增大。与室外相比充分利用了体重,延长了自由滑进的时间,使浮腿在蹬冰结束后能够得到一个很好的放松,减缓了产生肌肉疲劳的速度。合理的滑行节奏配合呼吸,很有效的节省了体能上的消耗,更好的保持了技术动作的正常发挥,从而使运动成绩得到一个稳定的提高。
2.3 弯道技术的变化
在室外冰场,弯道的滑跑是以加快滑跑频率来带动弯道的滑行速度。为了能够在保证频率的同时尽可能的加大蹬冰幅度,延长蹬冰距离。由于注重了弯道的蹬冰频率和蹬冰的幅度,忽略了滑行节奏。蹬冰腿在直线没有很好的放松时间,到弯道还要持续这样高频率大幅度的做功,体能的消耗过很快,所以,在室外冰场中长距离的成绩一直以来都不是很好。
进入室内冰场后,人们逐渐意识到了弯道在速度滑冰中的重要性,弯道蹬冰时不仅要使身体保持平衡,同时还要产生向前的速度。在弯道,运动员要以小半径高速滑行,需要较高的蹬冰技术。弯道在高速滑行状态下要克服离心力,速度越快,离心力就越大。
弯道滑跑时左腿膝关节要尽量与锁骨靠近,外刃下刀果断,体重要一次性承接在左腿上并能够快速集中力量准备蹬冰,也就是说下刀、接体重和准备蹬冰是同步进行的,这样能以最快的速度用最少的时间完成蹬冰前的准备工作,然后由髋关节发力通过膝关节向下传导,向侧蹬出,并利用蹬冰后的反作用力快速下刀,承接体重,进行下一次蹬冰。右腿要在左腿离开冰面的一瞬间从髋关节发力向左侧倾倒,内刃下刀,快速向侧蹬冰将体重再次送回左腿。此时便完成了弯道滑行的一个小周期。
弯道节奏上的建立对速度的快慢及保持速度有着直接关系。整体上看,每一个弯道的滑跑节奏都要比节奏快,步伐连贯、流畅,运动员根据项目的不同来调整弯道的节奏与蹬冰力量。短距离的滑跑节奏要尽可能快,尤其是在弯道的后半部要逐渐加快节奏,把从弯道获得的速度很有效的带入直线。
3 进入室内冰场技术改变后的成绩变化
通过进入室内后技术上的改变,对10名运动员进行了项目成绩统计,将室外成绩与室内成绩进了对比,发现2名运动员在进入室内冰场改进技术后,成绩有了明显提高。由此可以进一步证明,在冰场环境改善的基础上技术的改变对运动员的成绩提高起着重要作用。(见表1,见表2)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该文通过对两名优秀运动员的研究得出,室外冰场阻力较大,惯性速度相对较小,股四头肌是运动员的主要工作肌群。这样肌肉乳酸堆积的速度会加快,肌肉的疲劳会过早出现,影响运动员的技术动作,从而影响运动成绩。进入室内冰场后提高每一步的蹬冰质量并能在蹬冰结束后使浮腿放松,掌握滑行节奏,从而控制滑行速度。
(2)通过进入室内后技术上的改变,将室外成绩与室内成绩进了对比,室内场地的成绩要比室外场地各单项的成绩提高10%以上,由此可以进一步证明,在冰场环境改善的基础上技术的改变对运动员的成绩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4.2 建议
(1)在当今短跑道比赛竞争日趋激烈的前提,在技术、体能、机会相同或接近的情况下,正确的理解和运用超越技术,是掌握获胜主动权的一个首要因素,是运动员能否取得最后胜利的根本保证。充分运用科研手段,制定出目的明确且针对性较强的训练计划,提高每堂课的训练质量。
(2)加大弯道练习在训练中的比重,在现有的基础上增降低弯道的蹲屈角度并大弯道滑跑的倾倒角度,增大弯道的单一蹬冰力量和滑跑节奏。加强小肌群上肢及腰、腹、背核心力量的练习,提高上下肢相互配合与协调的能力。
(3)优秀运动员的直线蹬冰时机要恰到好处,每一次蹬冰都要在最短的时间完成最有效的动作,提高每一步的蹬冰质量并能在蹬冰结束后使浮腿放松,掌握滑行节奏,从而控制滑行速度,合理的滑行节奏配合呼吸,很有效的节省了体能上的消耗,更好的保持了技术动作的正常发挥,从而使运动成绩得到一个稳定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于立强.“北冰南展”:中国冬季运动项目未来发展奥运战略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集.2008.
[2] 王金英.黑龙江省竞技速度滑冰现状研究及发展对策的建议[D].北京体育大学,2005.
[3] 朱佳滨,杨印川,黄宇.我国短道速度滑冰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冰雪运动,2007(2):22-25.
[4] 王葆衡.基于沈阳体育学院体教实践论我国冰雪研究现状及其对策[C]//第十一届全国冬季运动会科学大会论文集.2008.
[5] 王揖涛.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短道速度滑冰[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306-313.
[6] 杨树人.速滑技术与训练[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24-156.
[7] 程国庆.论速滑教育[M].北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4:212-235.
[8] 体育学院通用教材编写组.冰雪运动[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7:45-67.
[9] 董国珍.短道速度滑冰[M].沈阳:白山出版社,2000:68-79.
[10] 刘森.短道速滑运动员柔韧素质影响因素的分析[J].哈尔滨:冰雪运动,2007(1)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