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薛
摘 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走高。如何使其顺利就业成为政府和高校必须完成的艰巨任务。从介绍产业结构及其调整入手,分析了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若干因素,阐述了产业结构调整与毕业生就业之间的关系,并提出了若干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建议,以期为政府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提供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毕业生;就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F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23013002
高等教育最根本的任务是为社会培养具备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口红利的消减、自主创业意愿的增强,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长,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帮助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是摆在政府和高校面前十分艰巨的任务。关于政府和高校通过就业政策促进就业,有诸多角度,本文偏重现实考虑,以产业结构调整为角度,尤其是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情况,研究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关系,以期为实现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提供参考与借鉴。
1 关于产业结构及调整
1.1 关于产业结构
产业结构,也称为国民经济的部门结构,是指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之间以及各产业部门内部的构成。国民经济的各产业部门及其内部都要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是马克思社会资本再生产理论阐释的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必然性,是产业结构变动的普遍规律之一。具体来说,包括三方面。
一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也就是在现有技术基础上进行产业之间的协调,如生产规模比例的协调、产业间关联程度的协调、产值结构的协调、技术结构的协调等。
二是产业结构高度化。也就是产业结构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顺序从低水平向高水平的发展。如由第一产业占主导向第二、第三产业占主导变化;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主导向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占主导变化。
三是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度化的统一。合理化是高度化的基础,高度化是合理化的目标。实现二者统一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1.2 关于产业结构调整
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还不太理想,与发达国家之间还存在较大差距。从产业结构合理化来看,产能过剩现象经常发生、科技成果向经济成果转化率较低、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产品所占比重太低、严重依赖钢铁、冶炼、高污染、高能耗产业、工业生产严重依赖煤炭、石油等不可再生资源。从产业结构高度化来看,第二、第三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越来越大,但第一产业——农业仍然靠天吃饭。一些高附加值、农民不需背井离乡的农业发展新趋势,如无土栽培、无公害农业、观光农业、农产品深加工等,仍然处于起步阶段,普及率不高。我国目前仍然是“世界工厂”,出口贸易仍然严重依赖劳动密集型产业,如:服装、鞋帽、玩具、电子产品,凭借的只是劳动力的低成本,赚取的是微薄的加工费,利润大部分被掌握先进技术的发达国家拿走。
总之,我国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产业结构调整。中共十六大根据世界经济科技发展新趋势和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做出了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部署,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
2 影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因素
第一,高校对毕业生就业不够重视,危机意识不强。多年来,高校仍然保持惯性思维,把主要的时间、精力都放在了招生、教学、科研等方面,认为学生快要毕业离校了,与自身将不存在任何关系,对就业重视程度不够。就业方面的人力、物力、财力配置,远不如其他工作。毕业生就业情况不佳,长此以往,会损害高校的声誉和招生。
第二,人才培养方向出现偏差。近年来,尤其是“扩招”后,一些时髦专业招生量较大,如: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外语。这些专业就业面窄、偏重脑力劳动、需较强的人脉资源才能就业并生存下去(如:法学)。招生时的火热和就业时的冷落形成鲜明的对比。不少毕业生不得不改行,从事销售等门槛较低的工作,浪费了所学的专业,不得不再去学习其他专业知识。
第三,高校服务意识有待加强。这一点国办高校应切实引起注意。这些高校建校历史悠久、地位高、资源多、人脉广、优越感强,在学生面前居高临下,认为就业是学生自己的事。与学生就业有关的配套服务(如:就业辅导、招聘信息服务)还需进一步完善。
第四,很多民办高校缺乏行业背景。建校的动机只是觉得高等教育行业技术含量低、财务风险低。专业设置针对的是热门专业,多而杂,对行业、产业了解得较为肤浅,甚至有的专业对学校创始人来说,也较为陌生。这就导致了外行建专业、给毕业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切实从行业现实情况出发的就业辅导和服务无从谈起。
第五,民办高校生源质量较差,校友带动效应差。学生对学业缺乏兴趣,有的甚至是迫于家长的压力才读大学,在校期间成绩不佳,以“混”个毕业证为目标。持有含金量高的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寥寥无几,毕业后大多从事社会底层的工作。据笔者调查了解,所从事的工作专业对口的比例非常小。因而,毕业生能够成为管理层、专业技术人员等高层次人才的可能性非常低。另一方面,民办高校校史短、校友少,属于社会精英、掌握人脉资源、能回馈母校的校友更少。这些都导致民办高校想借助校友的力量带动毕业生就业不太现实。
第六,毕业生竞争意识差。最近几年毕业生的成长经历不像父辈那样艰苦,从小养尊处优,过度依赖父母,对就业不着急、不重视。
第七,民办高校的专科毕业生普遍求知欲差,学习动力不足,吃苦耐劳精神差,持有的含金量高的职业资格证书少,根本竞争不过本科生和研究生。大多只能从事低端的、低技术含量的工作。而这些工作往往待遇差、劳动强度大、需要笑脸迎人。不少毕业生坚持不下去,干脆放弃,频繁更换工作,这山望着那山高,毕业前仍没有稳定工作,给用人单位和拟就业单位留下的印象不佳。
第八,就业期望过高。毕业生的父母望子成龙,尤其农村的父母,希望子女通过读大学的方式跳出农门,在城市里扎根。毕业生本人也希望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成为“白领”。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不断推进,毕业生及其父母应降低期待值,要认识到大学毕业生和白领精英人士不能直接划等号。
3 产业结构调整与毕业生就业的关系
产业结构调整与毕业生就业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方面,在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中,高污染、高能耗产业作为重点调整对象,生产规模大幅降低,小造纸厂、小钢铁厂等被关闭,产能被集中在大中型企业,生产效率更高,因而对劳动力的需求呈下降趋势。随着农业相关产业的发展,农业生产效率提高了。比如河北省地处平原地区,播种、收割等易于实现机械化和商品化,对劳动力的需求也呈下降趋势。也就是说,产业结构调整决定了毕业生就业的重点行业及该行业对毕业生的需求量。
另一方面,毕业生的就业意愿影响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大多数毕业生尤其是来自农村的毕业生,希望在城市扎根,从事体面的工作。因而目前农业从业者中青年人所占的比重很小。这不利于我国发展新型农业和高效农业。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我国希望抑制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的发展,促进劳动密集型制造业的发展,并鼓励出口。但现实是残酷的。近几年,制造业企业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的制造业企业,出口订单减少,劳动者对低工资不满而辞职。招工形势十分严峻。这是因为高校毕业生普遍希望从事较为体面的脑力劳动,对进工厂做枯燥乏味的苦工不感兴趣。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及新一代高校毕业生自我意识的觉醒,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自主创业,其中网上开店最具有代表性。
4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完善
本文以产业结构调整为视角,阐述如何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
第一,继续稳定第二产业的主导地位。鼓励企业应用新技术、新设备,提高产品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创造更多能让高校毕业生施展才华的岗位。
第二,继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第三产业行业众多,与百姓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纵观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历程,第三产业最能促进消费和就业。尤其是对自主创业的毕业生,政府一定得持支持态度。已出台的扶持政策一定要落实,一定要传达到基层,杜绝“懒政”思想。减免税、政府补贴、创业辅导等扶持政策往往涉及多个政府部门,应多部门联动,切实为毕业生办事。
第三,政府部门应克服官僚思想及作风。应加强服务精神,应主动服务、热情服务、高效服务。积极推进信息化。毕业生办理人事关系、创办经济实体、税务等相关手续时,相关政府部门要配合,严禁“踢皮球”,严禁滥用各种“证明”,严禁伤害和打击毕业生创业的积极性和热情。此外,要杜绝腐败和乱收费。一旦发现,应立即严惩。
参考文献
[1]李耀炜,康晶晶.产业结构调整与大学生就业相关性指标体系构建研究——以河北为例[J].河北企业,2014,(12).
[2]尹晓菲,李继娜.保定市产业结构调整与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研究[J].企业导报,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