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长江 刘会英
(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学院,安徽蚌埠233050)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军语》[1]定义,模拟训练是指部队、分队及人员使用模拟训练系统或器材,模仿武器装备性能、作战环境和作战行动进行的训练,分为装备使用操作、作战运筹和兵力模拟对抗等。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我军武器装备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如何有效发挥新型武器装备性能,对装备操作使用人员的技术水平、操作技能熟练程度、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模拟训练以其安全、经济、可控、可重复、不受气候和时空限制等特点,日益受到各国军队的高度重视。其中,美军是模拟训练的先行者。20世纪80年代,美军就组织开发“合同战术模拟训练系统”[2]。标志着美军模拟训练模式从人工模拟转化至计算机模拟。我军模拟训练建设起步相对较晚,诸多方面有待进一步研究。探索军队院校模拟训练问题,研究院校模拟训练建设的方法思路,对于提高院校建设水平、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经过多年的努力探索,院校模拟训练已经取得长足发展。但受“完成训练考核和等级考评是训练的主要目的”,“实车训练是训练的高级阶段”等惯性思维的影响,容易把模拟训练定位在“打基础”的层次上,造成“教范上有什么,模拟器上就设什么”;“模拟训练考核考什么,就练什么”;“教范上怎么评定成绩,模拟训练就怎么评成绩”等不合理现象。
当前,各类教范所规定的训练考核内容距离实战化还有不小距离。例如,在坦克射击模拟训练中,一些平时组训困难、无法保障,而在实战中非常重要的训练内容,如引导射击、标定射击、水上射击、特种弹药射击等应当进行大量模拟训练的内容却没有开展。而只是模拟需要以实车实弹考核的内容。因此,如果仅以教范作为模拟训练的依据,将难以有效发挥模拟训练器材效能,从而束缚模拟训练的发展。
当前,在模拟训练管理上,相应的配套法规制度普遍还不太完善。例如:在模拟训练器材的使用、保管维护、研制开发等方面,大多院校并没有一套完整的法规制度进行规范。器材的研制、管理、使用一般由不同部门(单位)依据本单位现有的法规制度实施,如研制过程依据科研有关规定进行,管理过程依据研发单位有关规定执行,经费的使用依据装备财务有关规定进行,而成果的推广和二次研发等活动却没有相对应的法规可以参照。此外,由于模拟训练器材的研制一般实行课题组长负责制。这样有利于器材的前期开发,但同时也给后期使用管理和维护带来困难,甚至会导致器材研制技术、资料甚至是使用权只掌握在课题组长手中,从而造成训练器材的闲置和浪费。
目前,院校使用的模拟训练器材普遍以机械化模拟训练器材为主,故障率高、功能单一、更新换代慢等问题较为突出。另外,加之信息化程度较低、模拟逼真度差、数据采集分析能力不足、功能不完善等,使得模拟训练效果大打折扣。
由于院校模拟训练器材研制一般由不同单位负责,互相之间一般没有建立通用的技术开发平台,造成编程语言杂乱、非标准硬件较多的现象,而且模拟训练器材部件的通用性、互换性较差,同型号训练装备存在互不兼容、无法匹配、不能实现互联互通的现象。这样,不仅造成了经费、物力、人力的极大浪费,而且给后期的维护、保养、成果推广等方面带来诸多障碍。因此,随着技术的进步、需求的增长,建立健全的模拟训练器材相关标准规范体系的问题已经迫在眉睫。
要深化对模拟训练的认识,克服“可有可无”、“走走过场”的惯性思维,切实把模拟训练作为信息化条件下训练模式转变的催化剂。要积极组织训练、教学、科研方面的专家,认真研究论证模拟训练建设和训练问题,理清发展思路、明确发展方向。要将模拟训练深入专业训练的各层次,尤其要强化应用训练。要积极开展贴近实战的模拟训练考核评估手段,在抓紧实车训练的同时,认真探索专业训练“在模拟仿真环境下练”、“用模拟器操作方式来考”等方法途径。
2.2.1 建立模拟训练器材“全寿命”管理制度
把现有模拟训练器材与一般器材区进行区分,加大经费投入,切实建立机关保障、教研室统一安排使用、教员具体负责的一体化管理体制。对于具体负责人员应在项目研制的时候提前切入,掌握器材的研制思路、技术手段、培养其维护技能;要将模拟训练器材技术文档进行归档管理,以满足器材维修、二次开发等需求;对于待报废装备,按照程序进行报废处理。
2.2.2 建立奖惩机制,严格规范模拟训练制度
按纲施训、依法治训是新装备模拟训练的本质要求,必须围绕训练任务、准备、实施、考评、保障。突出计划、职责、程序、标准、奖惩。加强对时间、内容、人员和质量的动态管理。通过严格制度对模拟训练的组织与实施进行系统规范,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保持训练的连续性和系统性。
2.3.1 加大新型模拟训练器材的研发力度
要充分发挥科研单位在模拟训练器材研发上的主体作用,及时提出研发需求和改进意见。同时,要继续发挥院校自身科研力量,实现优势互补。要不断提高模拟训练器材的信息化含量,注重加大软件开发力度,构建训练模型库、数据资源库,能够为模拟训练器材提供更为逼真、复杂、贴近实战的训练环境。
2.3.2 整合资源,挖掘现有模拟训练器材使用效益
要正视当前模拟训练器材存在老化、功能单一的现状,用足用好现存的大量训练器材。第一,要搞好现有器材维护保养。由于训练使用、维护保障等原因,一些模拟训练器材没有进行有效维护保养,从而导致机件锈蚀、部件缺失、性能下降。因此,对于列装的模拟训练器材,必须定期进行使用检验。对有故障的模拟训练器材,要投入专项经费,加强维护修理。第二,要搞好挖掘革新。广泛开展模拟训练器材信息化改造,挖掘现有模拟训练器材功能使用潜力,力求进行功能拓展,技术创新,使得型号种类更加完备,不断提高现有模拟器材的保障效益。
模拟训练器材标准化是为了实现诸多模拟训练系统间的互联互通,而不是要求方法整齐划一[3]。第一,要加大对标准化建设的投入,加强标准化学科建设和标准化人才培养,打牢标准化建设的人才基础[4];其次,搞好标准化体系的设计,研究具有指导意义的纲领性文件,确保既有长远规划,又有近期目标;第三,参考外军先进标准,充分利用地方科研院所力量,通过引用或与地方合作等方式,建立起开放的、能及时更新并有效整合现有资源的模拟训练器材标准化体系。
模拟训练不受时间、天气以及地域因素的限制,具有低耗、高效、安全、快捷的优点。当前,模拟训练在部队院校广泛展开,成为推进军事训练转变,促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的重要手段之一[5]。在模拟训练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训练导向不明确、配套法规制度不完善、技术标准不统一等问题已成为制约模拟训练建设的瓶颈。本文,结合院校实际,分析了当前院校在模拟训练方面存在问题,并提出了对于如何提高模拟训练水平的一些思考。
[1]李海飞,李丰田,胡志宏等.浅谈交互分布式模拟训练[J].空军靶场试验与训练,2013(4):18-20.
[2]陈和彬.“训”为战,“练”亦为战—深度解析美军模拟训练[J].兵器,2013,172(9):20-27.
[3]严利华.模拟训练标准化问题简论[J].空军院校教育,2013,1(2):26-28.
[4]李宏权,熊家军,赵倩.我军模拟训练标准化建设的思考[J].潜艇学术研究,2014,2(4):63-65.
[5]刘占红,王全顺,董国强.促进学院模拟训练发展的几点思考[J].空军石家庄飞行学院学报,2012,2(2):45-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