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习语互译中的文化负迁移

2016-01-04 03:00谢晓敏
文教资料 2015年24期
关键词:负迁移翻译技巧习语

谢晓敏

摘    要: 习语形式简洁而意思精辟,是语言的精华所在。英汉民族的文化各有特点,对语言间的互译会产生文化干扰。本文分析了习语与文化的关系,重点分析了习语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负迁移现象,讨论了英语教学中英汉习语互译的技巧。

关键词: 习语    文化    负迁移    翻译技巧

一、习语与文化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语言作为文化的组成部分,是文化的基石。习语是语言的一种表达形式,是语言的核心与精华。从广义上讲,汉语习语包括成语、谚语、俗语和歇后语,英语习语不仅包括谚语和俗语,还包括部分俚语。英汉习语是英汉民族生活生产劳动的结晶,是经历了长期的约定俗成并见于典籍流传确定下来的,蕴藏着各自民族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历史地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等众多文化信息,有极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内涵和哲理,素有民族文化“活化石”之称。通过英汉习语,我们可以了解英汉民族的文化,同时,透过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习语中丰富的思想内涵。

二、迁移与文化负迁移

迁移是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的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M.S.James)。根据迁移的影响效果,迁移可分成正迁移和负迁移。在交际和翻译过程中,当本民族文化中的语言知识与目的语中的某些语言现象相冲突时,人们下意识地用本民族文化中的某些语言规则和模式套用目的语,导致语用上的错误,造成交际的困难和误解甚至失败。这种由于文化的差异而引起的文化干扰被称作文化负迁移,它对语言学习者和使用者有多方面的影响。

三、习语翻译中的文化负迁移

由于英汉习语具有浓郁的文化特色,在意义与表现形式上既有共性,又有特殊性,因此,英汉习语互译常使英语学习者感到伤脑筋。习语翻译直接影响到译文质量,影响到英汉文化的迁移,影响到英汉双方能否顺利地进行跨文化交流。若要避免英汉习语互译中可能引发的文化负迁移,我们首先就要找出隐伏在习语背后的可能引起误会和文化冲突的因素,然后加以正确的理解。英汉民族在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自然环境、历史背景等文化因素中存在差异,由此产生的文化负迁移对英汉习语互译的影响不能轻视。

1.价值观念差异。价值观念涉及个性、谦虚、审美、时间、金钱及道德等,它植根于民族的思想观念之中,反映一个民族深刻的文化内涵。由于民族文化的差异,对于同一种品质或事物,英汉民族存在不同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在中华民族悠久文化中,谦虚是优良美德,自古就有许多赞美谦虚的习语,如“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Modesty helps one to go forward,whereas conceit makes one lag behind.)”、“满招损,谦受益(Complacency brings losses,while modesty brings benefit.)”。英语民族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强调个人奋斗与自身价值的实现,在他们看来,谦虚是自信的反义词,是缺少自信的表现。有关“谦虚”的习语也常带有贬义色彩,例如“Modest dogs miss much meat(谦虚的狗没肉吃)”,“Where there is fear there is modesty(谦虚源于胆怯)”。如不熟知英语民族深层的文化内涵,把这些习语按表层意思逐字译成汉语,中国人就会觉得难以理解,从而造成文化负迁移。

2.风俗习惯差异。风俗习惯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岁月中逐渐形成的文化意识的反映和表现,约定俗成、一脉相承,人们的言行举止都受制于它,外民族常常难以适应,严重时甚至出现“文化休克”。各民族丰富的风俗习惯是习语赖以生存的基础。“民以食为天”是人类的共性,但“食”在英汉民族习惯中有很大的区别。英语民族的食物通常以面包和蛋糕为主,英语中就有许多与它们有关的习语,如“take ones bread out of ones mouth(抢某人的饭碗),a piece of cake(小菜一碟)”等,英译汉时为了避免英语对汉语造成的负迁移,这些食物名称由汉民族熟悉的词语替代了。

在中国传统习俗中,红色象征喜庆与吉祥,白色表示伤心与悲哀,在英语国家中,白色代表纯洁与明亮,如习语white handed表示美丽,white moments of ones life为“人生最得意之时”之意。汉语“红白喜事”指喜事与丧事,但若把它按字面译成英语,则英语国家的人会觉得不知所云。为了避免英译过程中受汉语的影响,直接把它译成“weddings and funerals”更利于人们理解与接受。

3.宗教信仰差异。宗教是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英汉民族宗教背景和信仰不同,在西方社会,人们大多信奉基督教。过去由于科学技术落后,人们认为上帝是真善美的化身,因此,出现了许多反映当时宗教信仰的习语,如“God helps those who help themselves(天助自助之人),better to reign in hell,than serve in heaven(宁在地狱为王,也不在天堂为奴)”等。实际上,汉语中的“天”并非完全对等于英语中God的或Goddess。因此,把“谋事在人,成事在天(Man proposes,God disposes)”译成英语时,把习语中的God变成Heaven更恰当,这样可以避免受英语文化的影响。有的习语借用教堂作比喻,如“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把它译成“像庙里的的耗子一样穷”的话,就是受汉语文化的负影响,没有弄清楚英汉宗教信仰差异。中国庙宇里常摆放着供佛的供品,庙里的耗子常有食物可吃,不会穷得那样可怜,而西方教堂没有供品,把它直译为“像教堂里的耗子一样穷”“赤贫如洗”更佳。

4.思维方式差异。英语民族强调个体、逻辑和抽象思维,汉民族更注重整体、直觉和具象思维。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习语往往会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对同一事物采用不同的喻体。英汉语言中有许多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习语,但民族文化的差异使他们在设喻时喜欢使用本民族文化中熟悉的食物。如汉民族自古就对竹子有好感,常用“雨后春笋”形容事物的迅速发展和蓬勃兴旺。“雨后春笋”常直译为“spring up like bamboo after a spring rain”,其实这是英译过程中汉语造成的文化负迁移,如用英语民族熟悉的mushroom来替代bamboo更容易让人接受。类似的有“as strong as a horse(力大如牛)、tread upon eggs(如履薄冰)”等。

(2)相似的喻体产生不同的联想。如汉语中“龙”在历史上是一个图腾形象,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与“龙”相关的习语比比皆是。但如果把“望子成龙”译成“to hope ones son will become a dragon”,就是汉译英过程中文化负迁移的典型的例子。英语中dragon是“怪物、魔鬼”之意,如果说人有点“dragon”的话,则说此人飞扬跋扈令人讨厌。因此,英译中把dragon换成tiger更符合英语民族的思维习惯。此外,还有一些像magpie(喜鹊)、turtle(龟)、peacock(孔雀)有关的习语,在英汉互译过程中,都要防止因文化差异引起的负面干扰。

5.自然环境差异。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对习语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汉语中许多农谚就是农民在生产劳动中积累起来的极为丰富的农业生产经验的结晶,他们知道“斩草不除根,逢春必又生”、“根不正,秧必弯”。英国是个岛国,人们的生活生产与大海息息相关,“to go with the stream(随波逐流),all at sea(知所措)”等习语就来源于水手的航海术语;海洋性的气候使英国伦敦成为著名的“雾都”,用“not have the foggiest(根本不知)、in a fog(困惑)”等习语形容人或事就不足为奇了。在汉译过程中,人们都看不见原来习语中的“海、雾”了,这样就很好地避免了对汉语的负迁移。

6.历史背景差异。英汉民族各自悠久的历史背景进一步丰富了英汉习语,但它们又为英汉交际和翻译带来了众多障碍。在翻译时,首先要弄懂典故的意蕴,注重民族文化特色,采取恰当的译法,以避免由此产生的文化负迁移。如“To teach ones grandmother to suck eggs”译成汉语典故“鲁班门前舞大斧”,两者结构和意义虽然相近,但给英语习语带上了浓厚的中国历史色彩。

四、教学中的英汉习语互译技巧

习语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在教学中,教师如何指导学生,在英汉习语互译翻译过程中采取有效方法,把一种语言中的习语所表达的信息准且无误地传递到另一种语言中,避免交际双方错误地将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对方,造成翻译中文化负迁移的产生?

1.直译法。在能确切地表达原义和不违背译文语言规范的条件下,为了在译文中保留原文习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色彩,一般习语采用直译法。如“对牛弹琴”通常直译为“to play the harp to a cow”,它可以使英语国家的人望文知意,虽然在英语中可以找到同义习语“to throw pearls before swine”,但它出自《圣经》,明显带有西方色彩。

2.同义习语借用法。英汉部分习语不但意义和隐义相同,而且内容、形式和色彩及形象或比喻都相同,在这种情况下,可以直截了当地借用同义习语。如“油嘴滑舌”(to have a well-oiled tongue),“一只耳朵进,一只耳朵出”(to go in at one ear and out at the other)。但在使用时仍需特别小心,如“pull ones leg”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汉语中的“拖后腿”,其实英汉两习语的意义完全不同。因此,翻译时不要被英汉习语的貌合神离现象蒙蔽,切勿望词生义。

3.意译法。当英汉习语无法直译,或直译与原文整体不协调,或在目的语中找不到适当的习语可借用时,只好舍弃某些习语形式上的特点,结合上下文,使用意译法。

4.结合法。在上述方法都无法把原习语意思表达出来时,可采取同时兼用上述几种方法中的两中来翻译,此方法有很强的灵活性。如“后台老板”译为“wire-pulling boss”,就是借用同义习语“wire-pulling”,再结合“老板”直译的方式;“眼高手低”采用直译和意译相结合的方法译为“To have sharp eyes but clumsy hands”。

总之,文化与语言是紧密相连的,习语是语言的核心和精华。英汉习语间的互译,实际上就是英汉语言间的交流与整合,就是英汉文化的相互传递。因此,教师要深刻了解两种文化的内涵,努力培养学生语言的感受力和表达力,不断提高他们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尽量避免或减少翻译过程中的文化负迁移,使跨文化交际得以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刘宓庆.新编当代翻译理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公司,2005.

[2]秦秀白.当代英语习语大词典(英汉双解)[Z].天津:天津科学出技术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8.

[3]邓炎昌,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育与研究出版社,1998.

[4]A Chinese-English Dictionary of Idioms[Z].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

[5]孙海运,方如玉.英语成语拾趣[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

猜你喜欢
负迁移翻译技巧习语
汉语负迁移对英语写作的影响及启示
中文母语对日语语序及动词学习的正负迁移
法语第二外语教学中英语的迁移作用分析
浅谈中国特色经济词汇翻译特点及技巧
试析韩语汉字词对以汉语为母语的学习者学习韩语过程中的语言迁移现象
目的论视角下商务英语翻译技巧
翻译目的论指导下的英语电影片名翻译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实用习语 话“鸟”
话“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