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告别》的演奏曲式及音乐性格探讨

2016-01-03 01:45陈薇
艺术评鉴 2015年5期
关键词:贝多芬

陈薇

摘要:贝多芬是19世纪西方伟大的作曲家,他是西方音乐史上集古典之大成者,他的作品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其作品不仅继承了前人的优秀品质,而且对前人的作品进行大胆创新,把音乐内容与形式进行完美结合,演奏出独特的乐章。他创作的32首钢琴奏鸣曲将世界钢琴艺术推向了一个高峰,是对音乐艺术的又一次升华,丰富了世界音乐艺术内容。本文主要分析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告别》的演奏曲式及音乐性格特点。

关键词:贝多芬 《告别》 演奏曲式 音乐性格

贝多芬全名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他是德国伟大的作曲家,被世人尊称为乐圣。贝多芬降E大调奏鸣曲《告别》是贝多芬为了献给自己的好朋友鲁道尔夫大公,鲁道尔夫大公不管是在生活上还是在精神上都比较支持贝多芬,是贝多芬挚友之一,这部奏鸣曲每个乐章上的标题都比较突出,与整个乐章形成相互呼应的整体,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同时蕴含着作曲家丰富的感情,使人听之如身临其境,感慨万千。

一、钢琴奏鸣曲《告别》的创作背景

《告别》创作于1809年-1810年间,是为了献给鲁道夫大公而创作的奏鸣曲,鲁道夫大公是意大利最后一位皇帝的弟弟,他始终支持、鼓励贝多芬,并且拜师于贝多芬,他对贝多芬有很深的理解,是贝多芬最大的保护者之一。《告别》创作的环境背景是1909年拿破仑发动奥法战争,战火烧及维也纳,鲁道夫大公这时离开维也纳到别处躲战火,《告别》就是在这个时候写下,第一乐章表达的就是贝多芬与鲁道尔夫大公的惜别之情,1810年1月战火熄灭。鲁道夫大公回到维也纳,这时贝多芬为了表达自己对挚友的怀念之情于1809年10月创作第二乐章。而后又创作了第三乐章重逢时的情景与心情,而且贝多芬在第三乐章上写有尊敬的亲王鲁道夫大公归来。所以整个《告别》的创作背景为拿破仑侵占维也纳,鲁道夫大公离去为创作奏鸣曲的背景,充分表达出贝多芬与鲁道夫大公之间深刻的情感与友谊。

二、《告别》钢琴奏鸣曲的演奏曲式结构分析

(一)第一乐章曲式结构分析

《告别》的第一乐章主要是降E大调2/4拍子,转快板、2/2拍子。第一乐章的创作形式是压缩,一开始由柔板转为三个四分音符,表现出告别的动机,而且这个告别的动机的表达一直贯穿于整个乐章的创作中,乐章的主题结构分别由和弦上的12个小节构成,用以作曲家惜别友人的不舍之情,另外,乐章分别由6个小节部分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整体,以便能够顺利的转入第二个主题,使乐章的内容更加从容不迫、安详温柔。第一乐章中第7小节,“告别”的动机轻轻的第二次进入,转如降C大调;第18小节中告别的动机再次出现,在第一、第三拍上的四分音符是断奏的,在第39小节中降B大调的和弦上,在持续音上做了11个小节的延长,这样能够使整个第一乐章的节奏和情感淋漓尽致的表达出来,就好像是有万马奔腾在远方的路途中,给人以无限的震撼。然后从第50小节开始,进入降B大调的副主题,这部分乐章主体情感是安静祥和、自然舒畅,乐章中延长的音符扩大了作者与友人的告别动机,其他部分的音符较短小,主要表达作者与友人惜别的情感与不舍。演奏时左右手要连贯、流畅,要能够表现出作曲家的情感,最后在结尾处要响亮、有力,要具有强烈的情感描绘。

(二)第二乐章分析

第二乐章主要表达的是离别后的情景,属于一种孤独的歌唱性音乐。这部分乐章显示出作曲家一种忧郁、伤感的情感,作曲家通过各种音符与线条,用音乐来表达自己对朋友深切的思念以及自己不能与朋友相见的寂寞之情。这部分乐曲主要以C小调为主,2/4拍子,乐曲的回旋曲式比较高,此曲在自由中充满了强烈的表现力,并且能够从这部分乐章中流露出作者的不安、担心与凄凉的情感。此乐章的副主题部主题表现在G大调上,同时他们在音色方面也有比较大的变化,这部分主要情感基调是明亮如歌,与上部分悲伤的主体形成鲜明的对比,最后在结尾处旋律的浮动更加表达出作曲家对朋友的思念和自己孤寂的情感以及作曲家对未来的憧憬与殷切盼望朋友归来的心情,此部分作曲具有深厚而细腻的情感。

(三)第三乐章分析

第三乐章重逢,主部主题有三个乐句,主要有主部主题初次呈示和两次重复,演奏者在弹奏时应该特别注意动作和情感的表达,首先在弹奏第一乐章时要注意右手连线,演奏者能够通过连线控制踏板,左手和弦运用手腕和手臂的力量轻轻按下琴键,但是要保证时值,不能弹成跳音。其次在本乐章的第二、第三乐句中主部主题主要呈现在低音声部,此时要特别注意的是演奏者的右手伴奏声要清晰跳跃,连续八度跑动需要固定手指框架,利用手腕的带动作用,进行单独联系。再次主体部分的三个乐章中从弱到强的弹奏中是层层递进的节奏,以便能够表达作者与朋友重逢的激动心情,此乐章的副部主题主要包含两个乐句,这两个乐句以变奏重复、左右手相互呼应等,来表达音乐的欢快情感,在弹奏时应该注意主题的前四个小节由四部分声部组成,左手高声部为第一旋律声部,每小节为第一个手腕动作,其中的四个音符按则乐谱指法连贯的弹奏出来。右手高声部为第二旋律声部,在弹奏的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右手低声颤音的掩盖,这个乐句呈现渐强减弱的模式,表达一种轻快、起伏的情感。另外,后四小节的和弦对音阶的快速跑动、音阶中夹杂的三连音等是主要弹奏难点,弹奏时要先编排好指法,慢慢练习。此乐章的尾部主要以主部主题题材加工形成,弹奏时要注意强烈、速度的对比,在结束部分和和弦部分要稍微停顿2秒,然后再以缓慢的速度弹奏出来,同时要注意sf到D的强弱变化特点。八度的旋律弹奏时要注意丰满,左右手的连奏要准确,延长号可以自由处理,最后使整个乐章在高昂、欢腾的气氛中结束。

三、《告别》奏鸣曲的音乐情感

贝多芬的奏鸣曲《告别》是一首充满感情的作品,主要表达作曲家对朋友的惜别、怀念与重逢后的喜悦之情,另外也从一个侧面表达出作曲家的爱国情怀,这部奏鸣曲在各个乐章的演奏中表现方面有一个特征,就是作曲家在乐谱上首先取用德语的表情记号,这个记号虽然不是很彻底,但是也能够表明战败的屈辱激发了贝多芬爱国主义精神,安,鲁宾斯坦曾经评价这部乐曲是富有表情的乐曲,“我对这部音乐是如此的熟悉,可以在每一个小节下面写下言语,也可以指出每个乐章的情感,甚至能够想象告别时的所有姿势、拥抱和眼神的交流。”在贝多芬《告别》奏鸣曲中各种声调中能够表现出作曲家的真挚情感,对重逢的演奏就像是真的相会,通过乐句快速的节奏,描述作者喜悦的心情与冲动,三和弦八度继续储蓄的重音就好像是急不可待的询问。贝多芬《告别》奏鸣曲与海顿、莫扎特等钢琴奏鸣曲相比,贝多芬演奏曲与其有着重大的不同,贝多芬奏鸣曲是对前奏鸣曲的继承与发展,它冲破了形式和贵族的束缚,主要表达个人情感,从这方面来看,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大大超越了此前音乐家对人的音乐世界的拓展与深度,使钢琴奏鸣曲充满了激情,贝多芬这种特殊的演奏方式与表现手法的运用,超越了莫扎特等人的传统演奏方式,是钢琴奏鸣曲的又一次创新与发展。

总之,奏鸣曲《告别》从其内容和其贯穿的精神方面来说,已经比较接近浪漫派音乐,我们能够从各个乐章的演奏中感受出演奏者浪漫主义精神和真挚情感的奏鸣曲性质,乐曲在织体和和声方面有比较多的创新,作曲家主要是通过钢琴曲来寻求真实的心理感受,心理形象与内容相适应,具有比较先进、深刻、向往自由的形象。贝多芬的《告别》建立在告别与惜别基础之上,从乐曲的演奏中表现出来作者的细腻情感,《告别》的总体格调是积极乐观,并没有表现出离别的哀伤痛苦之意,通过对告别动机的上下变化,在演奏的过程中充满了友情、温情、真情的表达,利用连贯、流畅音符的弹奏,表现出作曲家的真挚情感,真实的表现贝多芬与友人之间的深厚友谊,及其对友人不在身边的怀念,而后又突出与友人重逢的喜悦之情,充分的表现贝多芬与鲁道尔夫大公之间真挚的情感,这个乐章充满了无限的温情。《告别》写作技术比较娴熟,格调高雅,这个乐章表现了音乐大师所经历的人生中悲欢离合的情感,这部乐曲把人物性格与历史事件交织在一起,心绪起伏,同时把音乐内容与标题巧妙的结合起来,形成前后连贯的主体,和一个严谨的整体,给人一种亲切、舒缓的感觉。贝多芬把这首奏鸣曲献给鲁道尔夫大公,寄予了贝多芬对鲁道尔夫大公真挚的情感的深厚的友谊,也充分表明了这首奏鸣曲的含义。从这方面来看贝多芬创造了比较显而易懂的音乐作品,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力图从纯个人的具体事件和行为与命运的出发点来表现普通的人类社会因素。

四、结语

综上所述,贝多芬演奏《告别》这首奏鸣曲主要以人生中的悲欢离合为题材,表达作者对友人的离别、怀念、重逢等感情,这首奏鸣曲不管是从曲式上,还是从演奏上,都具有不同的处理与理解,作者使标题形式与音乐内容相结合,令整个乐曲充满了浪漫主义精神,这首作品也为后来的作曲家打开了通过浪漫主义时代的大门,演奏者也从这部作品的各个部分的演奏手法、和曲调中充分表达自身的情感,赋予钢琴作品丰富的情感,创建新的音乐学派,为浪漫主义钢琴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总之,钢琴艺术只有富含作者的意图,才能在遵循原作的基础上演奏出美妙、富有情感的音符,同时只有这样才能突破传统钢琴音乐形式的束缚,创出新的钢琴奏鸣曲形式。

猜你喜欢
贝多芬
AI:像贝多芬一样去作曲
亦远亦近贝多芬
交响乐之王——贝多芬
贝多芬
贝多芬·丁
贝多芬只有一个
大笨狗酷比多
——贝多芬和钢琴
布赫宾德的贝多芬阐释对钢琴演奏的启示
《贝多芬第二十八首钢琴奏鸣曲OP101》演奏版本的比较
贝多芬《升C小调奏鸣曲》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