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 何传跃 刘传华
文化与哲思并重,局部与整体齐飞
——2016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试题总评
山东 何传跃 刘传华
写作被称作高考语文的“半壁江山”,而实际情况是,只要做到“符合题意”、中规中矩,作文分差并不明显。语文成绩要想拿到高分,应当在试卷的第二大版块有所突破,即做好以主观性题目考查为主的现代文文本阅读。2016年高考尘埃落定,不同试卷都已撩开神秘的面纱,在独立省份命题减少的大背景下,作为重头戏的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以何种面目出现,都考查了些什么内容,折射出怎样的考试走向,是很有必要认真分析总结的。
先来看下面的一组表格统计:
卷 别 文 本 体 裁 作 者 字 数新课标卷Ⅰ 《锄》 小说 李 锐 1626新课标卷Ⅱ 《战争》 小说 [美] 迈尔尼 1347新课标卷Ⅲ 《玻璃》 小说 贾平凹 1498北京卷 《白鹿原奏响一支老腔》 散文 陈忠实 2018山东卷 《琴声何来》(节选) 小说 裘山山 1632江苏卷 《会明》 小说 沈从文 1517浙江卷 《母亲》 散文 何家槐 1318天津卷 《在母语的屋檐下》 散文 彭 程 1799
从上述表格不难看出,2016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选文的几大特点如下: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从近年选文情况看,尽管有时偏重散文,有时偏重小说,但一直都是散文、小说唱主角。小说以塑造鲜明人物形象为主,散文以材料丰富、谋篇自由著称,二者都有厚重的内容和高度的艺术性。今年8套试卷中,小说文本有5篇,散文文本有4篇,可谓小说、散文平分秋色。这样的选文方式,既紧扣“课标”规定,又契合“考纲”要求。
贾平凹、陈忠实、沈从文,是学生熟悉的知名作家。李锐是被看作少数几个可能问鼎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作家之一。何家槐是20世纪“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浙江籍知名作家,浙江卷选用他的散文,体现出对地域名人和老作家的关注。裘山山是当代著名军旅作家,其《琴声何来》2016年发表后被多家报刊选载,反响较大。2015年湖北卷选了彭程的散文《头脑中的旅行》,今年天津卷再次出现他的文章,也不会感到陌生。总之,高考选文以名家名篇为主。
在文化多元化的当今,传统文化成为人们讨论的热点话题,守望传统文化也成为时下的重要问题。因此,关注社会热点,彰显文化传统,注重情感体验,突显能力立意,是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文的重要特征。今年北京卷所选陈忠实的《白鹿原奏响一支老腔》,凝重地表达了作者对老腔的感受;天津卷所选彭程的《在母语的屋檐下》,深情地诠释了母语的多重意义;两文鲜明地突显出传统文化特色,给人以美的感受与熏陶,更引读者深思回味。
“不仅在于艺术性,更在于思想性”是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文的至上标准。文学类文本的思想性,体现在对人生的关照、对现实的思考、对精神的呼唤、对价值的探讨等方面。如新课标卷Ⅱ的《战争》、山东卷的《琴声何来》、浙江卷的《母亲》,体现出对最真、最美的人性的颂扬;新课标卷Ⅰ的《锄》、新课标卷Ⅲ的《玻璃》、江苏卷的《会明》,引发人们对生活背景下人生态度的思考。这些文章内容厚重,思想性强,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考量和思辨。
另外,从所选文本字数看,最多的是北京卷,最少的是浙江卷,总体字数都在1 500字左右,这与往年相当。近年来,文学类文本阅读字数相对稳定,在考试时间和相应分值等条件下,过长过短均不适宜,1 500字左右的阅读量是比较科学合理的。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题不同。高考命题在稳定中求开拓,于传统中显创新,但每年在新鲜出炉后,都会为下一年留下一些“伏笔”。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从选文的角度来看,仍将会以典范的小说和散文这两种文本为主。无论选小说还是散文,都会注重文质兼美,保持文本内容的厚重性,意蕴的多样性,主题的深刻性,形象的鲜明性以及表达手段的艺术性等。而切合社会热点、时代感强,具有深刻的人生事理的思辨类文章,更会博得命题者的青睐。从选文作者看,现当代知名作家仍会是“座上宾”,但也会出现当下主流文化中有影响力的“新新”作者。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命题,会突显《语文考试说明》规定的五种能力要求:理解能力、概括能力、分析能力、品鉴能力和探究能力。命题也会围绕八个命题点:形象塑造、行文思路、主旨思想、语言表达、艺术手段、篇章结构、材料剪辑和环境描写。从2016年命题形式看,“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等能力考点的试题有所减少,“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欣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考点的试题明显增加,尤其是突出“鉴赏分析”能力的试题占多数,这种命题趋向体现出语文素养的综合考量,预计会在下一年的命题中得到进一步强化。
探究能力是在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基础上发展了的能力层级,强调了理解主体与文本本体的关系,体现出思考问题的广度与深度。《语文考试说明》自提出“探究能力”要求以来,由于该考点分值较高,一直是最受关注的题型。以往部分省份卷存在命题不科学,甚至缺乏探究性等问题。近年来,探究能力题型在不断改进中相对稳定成熟,或从宏观考量,像“主题”“题目”探究等;或从微观着眼,像“重要语句”“心理描写”“篇章结尾”探究等,设题呈现多样化,地位也越来越重要。值得注意的是,像“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一些考点正向“探究”转化,这种既具语文性又具思辨味的探究能力题型,作为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的压轴题,其设置将更趋于“具体化”“个性化”。
科学有效的备考是赢取高分的前提,如何提升在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中的升值空间?
高考试题的严谨性、示范性、权威性毋庸置疑,高考命题总是在保持稳定性、延续性的基础上求开拓创新。因此,多研究高考试题,了解考查方式,探寻命题规律,无疑是备考复习首先要做到、做好的工作。研究高考试题,要着眼于选文内容和命题设计两大方面。各省份所用试卷是不同的,因此我们有必要对近三年的考题进行认真比照分析,从中就可能发现高考命题的选文倾向和命题走向。全国新课标卷是高考的风向标,学生除认真分析本省份考卷外,应多多关注全国卷。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要赢得高分,强化训练是必不可少的,但训练需要注重质量。高三备考复习,面对的是书山题海,所谓“仿真”“冲刺”“精典”“夺分”类的试卷铺天盖地。在鱼龙混杂的试题世界里,要有一双慧眼,摈弃质量不高甚或不着边际的试题,从题海中走出一条科学高效的路来。从实际情况看,一些名校月考题、联考题相对命题质量高,而且还可能体现出当年的命题变化,多多收集,是强化训练的不错选择。
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文以名家作品为主。学生可以对现当代知名作家进行梳理,比如哪些名家已考过,哪些名家有可能出现。独立命题的省份,还可以梳理一下本省籍的名家。高三时间有限,名家作品最好选三两千字的多读一些,此类文章与高考所选文本最接近。阅读时应重点了解不同作家的创作风格和语言特色,这样即便遇到自己平时没有读过的文章,也有益于解读把握。
四、善储备,多记鉴赏术语
从2016年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情况看,鉴赏分析能力的题型比重加大。回答鉴赏分析类试题,需要了解和掌握表达技巧的相关术语。不同的叙述方式、人称表达、修辞手法、艺术手法等,其作用与效果的分析都有相关的术语表达。如第一人称 “真实”,第二人称 “亲近”,第三人称 “自由”;再比如“抑扬”手法的曲折性、对比性、深刻性等作用。把握相关术语,了解术语内涵,在评析中才能做到有章可循,才能使答案整合准确到位。
文学类文本阅读考查,呈现出探究能力题型全面飘红的态势。探究型试题具有灵活性和开放度,恰当回答这样的问题,离不开阅读中的思维品质。热点时文多是就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表达不同的观点看法,体现出思维的多向性和思想的深刻性。多收集一些含金量高的千字热点时文,每天读上一两篇,有利于激活思维,加强阐述问题时的严谨性和思想性,这不仅对回答探究类试题提供了便利,对高考写作也大有裨益。
山东省阳谷县第二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