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梦航天挥洒汗水载荷引领回收跨越——记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成长之路
20世纪60年代初,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简称508所)自主研制的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火箭成功发射,揭开了我国空间探测活动的序幕,毛泽东主席视察时称赞这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此次成功,以及试验火箭、气象火箭的研制,使我国航天器回收着陆系统研制程序逐步走上正轨。
探空火箭的成功也为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和东方红一号卫星研制奠定了基础。在东方红一号工程中,508所承担了长征一号运载火箭以及卫星观测裙的设计研制任务。1970年4月,人们清晰地看到了夜空中的卫星,研究所成功实现了聂荣臻元帅提出的“上得去、看得见”的目标。
参与研制东方红一号卫星同时,研究所完成了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总体方案设计。1975年,研究所成功回收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的国家;成功发射我国第一台装载在返回式卫星上的光学遥感器,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掌握航天空间光学遥感技术的国家。
自此,中国空间光学遥感领域的多个第一在研究所诞生。研究所成功研制我国第一代国土普查和地图测绘卫星遥感相机,我国第一台多光谱线阵推扫式航天光学遥感相机,我国第一颗海洋观测卫星四谱段多光谱CCD相机,我国第一台米级分辨率多光谱传输型光学遥感相机,我国第一台高精度传输型测绘相机,我国第一台高分系列相机和国际第一台高轨道高分辨率光学遥感相机。
1986年起,作为航空航天界唯一提出以飞船作为我国天地往返运输系统的单位,508所从国家大局利益出发,进行了方案论证研究,研究成果对我国载人飞船工程的立项发挥了重大作用。此后,研究所攻克了特大型降落伞等多项关键技术,圆满完成了神舟一号至神舟十号飞船回收着陆任务,护送十名航天员安全返航。同时,研究所已成功完成大型群伞技术的验证和超音速稳定减速伞技术验证,为我国载人航天的创新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
2014年,嫦娥五号飞行试验器的太空之旅拉开了我国探月工程第三期的序幕,研究所研制的回收系统使我国航天器首次深空飞行后进行开伞回收,实现了以接近第二宇宙速度进入大气层,并采用半弹道跳跃的方式返回地球家园。
508所还致力于我国火星探测、可重复使用运载火箭、近空间飞行器、先进导弹武器等领域中回收着陆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并不断对新型技术途径开展深入研究,为全面推进我国航天器回收着陆技术的发展和应用、赶超国际先进奠定坚实基础。
继1975年我国第一代胶片型航天光学遥感相机成功在轨后,508所在光学遥感专业方面不断发展,“十二五”期间,研究所完成了以高分、遥感等系列卫星为代表的20星51台套空间光学遥感载荷发射任务,多台相机填补了国内甚至国际空白,奠定了空间光学遥感器研制国家主力军的地位。
近些年来频频上新闻头条的“高分卫星家族”是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重大专项成果。研究所承担了74%的研制任务,其中,高分一号相机填补了我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的空白,高分二号相机使我国民用遥感图像数据进入亚米级时代。高分四号是我国第一颗也是当今世界上地球同步轨道分辨率最高的对地观测卫星,2016年7月初,高分四号观测到的台风“尼伯特”动图被疯狂转载;G20峰会期间,高分四号相机为中国气象局提供了951景影像,有力服务了大会的气象保障工作。填补我国民用空间测绘相机领域空白的资源三号01星相机同样由研究所研制,从根本上改变了我国广泛采购国外商用卫星影像数据的现状。不仅如此,研究所研制的资源系列卫星相机开创了我国民用对地观测新领域。
与传统空间光学遥感相机的“大块头”不同,研究所自主研发的CMOS系列相机走“轻小型”路线,已有近30台(套)产品在轨运行,成功率100%,支持了我国探月、导航等重大航天工程任务的完美展现,其中多款产品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近年来,508所开拓了空间激光探测和航空光学遥感两个领域。其中,研制的嫦娥三号激光点阵器成为我国首台在地外星球表面的激光产品,助力嫦娥三号实现了月面自由行走;研制的我国首台对地观测激光测距仪成功在轨,使我国激光应用技术迈上新台阶;研制的航空遥感产品能够满足我国航空遥感高空间分辨率、大幅宽、全天时等要求。
研究所以航天科技为依托,研制开发了特种产品贮运箱、无人旋翼机载动态监测系统等产品,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其中,研制的巨幅红宫灯、巨幅红旗在国庆阅兵、纪念抗战胜利阅兵等重大活动中表现优异。
北京空间机电研究所与中国航天事业一同走过了58个年头,面对高分专项、载人航天等国家重大科技工程,研究所正致力于高分辨率光学遥感、高精度激光探测研究,向着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航天高技术企业的美好愿景,在圆梦航天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文_索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