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我国第三产业就业水平预测

2015-12-31 07:00张云河
对外经贸 2015年11期
关键词:第三产业城市化灰色

[摘 要]以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据为基础,分别采用GM(1,1)和DGM(1,1)模型模拟、预测2014—2016年我国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情况,并据此提出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政策建议: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推动劳动力合理流动,藉由城市化战略路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发展倒逼劳动者从业素质提升。

[关键词]第三产业; GM(1,1)模型;DGM(1,1)模型;预测;就业

[中图分类号]F24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283(2015)11-0106-04

一、引言

第三产业的概念由阿伦·格·费希尔(A·Fisher)首提,现通常指为第一、二产业提供各种服务的产业,也被称作广义的服务业。在一国内,第三产业的就业效应明显,17世纪的威廉·配第(William Petty)曾依据英法等国的经济发展情况研究不同产业从业人员的就业情况后指出:工业产出比农业产出更多,而商业产出又比工业产出多。我国统计资料显示,新中国成立后农业一直是我国三大产业中就业的主渠道,承载着大量的就业人口。1952—2010年,除个别特殊年分外,第一产业的就业人员占比一直遥遥领先于二、三产业,具体而言,1952年第一产业就业人员数占三大产业就业人员数的83.5%。自2010年以来,第一产业的劳动力相对比重逐年趋向下降,相较而言,第三产业就业比重呈上升趋势。2011年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首次超过农业的就业人数,当年农业的就业人员数为26594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为27282万人,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占三大产业就业人员数的35.7%,超过农业的34.8%(详见表1)。目前,第三产业已经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吸纳经济活动人口的产业,第三产业就业效应逐渐凸现出来,其增加值逐渐呈上升发展态势,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

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就业水平预测是劳动研究与就业规划、管理等的重要内容,精确的就业人员数量预测毋庸置疑会提高劳动研究、规划和管理的科学水平和效力。本文在引入灰色系统理论的基础上,以我国2004年以来三大产业就业人员数(年底数)为例,探讨灰色GM(1,1)以及间接DGM(1,1)模型在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数预测中的具体应用,并着力厘清两者预测精度的差异。

灰色系统理论由我国著名学者邓聚龙教授首创,其以“少数据”“贫信息”不确定性系统为研究对象,顺应和契合了人类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及人类认识的有限性而发生的难以预料的不确定性状态——“人类生活在灰色之中”。灰色系统理论的研究框架和技术方法体系现已被人们广泛认可和运用。

根据灰色系统理论,结合表1,2004—2013年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数在22725万~29636万之间,其实为一个典型的灰数。从数字表征上看,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数渐次呈现增长态势,但该表征之内因、外因是什么?如欲保持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数量的增长态势,究竟应该采取何种有效措施?在新常态下,我国第三产业的发展前景又究竟如何?等等。显然,此种诸多问题皆具有“少数据”或者是信息不完全之特征,它们都是灰色的,具有“灰”之内涵,可以说,三大产业的就业系统就是一个典型的灰色系统,所以,灰色系统理论是研究分产业就业这一灰色系统的有力工具。

二、均值GM(1,1)模型构建

四、灰色预测模型比较分析

对原始序列分别通过GM(1,1)离散DGM(1,1)模型进行模拟与预测,作残差及相对误差分析(见表2),易得间接DGM(1,1)模型模拟结果的相对平均误差小于GM(1,1)模拟结果的相对平均误差,说明DGM(1,1)模型比均值GM(1,1)模型具有更理想的模拟及预测精度。因此,应取31056.92,32817.26和34891.47作为2014—2016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数的预测值。

五、发展我国第三产业的路径措施

国际经验表明,随着一国经济的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比重不断提高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史称“配第—克拉克趋势”的定理由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Colin Clark)提出,其在继承配第研究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和验证了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更多地向第三产业转移的规律。借鉴国际经验,反思我国现状,在我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背景下,解决一产不稳、二产不强、三产不足问题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第三产业。本文对2014—2016年我国第三产业就业人员数的预测数据为国家和各级政府部门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我国进行劳动力开发、挖掘第二次人口红利势在必行。总之,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产业价值链的延长,产业间依存度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发展空间扩大,为促进我国第三产业快速持续健康发展,提出以下措施建议:

(一)遵循产业发展规律推动劳动力合理流动

参照第三产业发展的国际经验和逻辑路径,可以预见我国产业结构的“三二一”型将会趋于稳定,劳动力产业转移路径将循沿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第三产业以及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走向。因此,一要对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和制造业富余人员进行职业教育培训并引导其向技术较简单、劳动密集型和劳动弹性大的第三产业合理流动,同时鼓励具有较高层次的劳动力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二要充分利用产业间收入的差异,激励劳动力从低收入产业合理有序地流向高收入产业,促进劳动者的人力资本积累;三要适当引导高层次劳动力反哺和服务农业和工业,优化产业间从业人员的融合发展,促使新的生产模式产生。另外,劳动力产业间的合理流动,还易带动其他生产要素流转,最终达到资源产业间配置效益改善的目的。

(二)藉由城市化战略路径加快第三产业发展

工业化造就了两大产物,一是城市化,二是第三产业。城市化是工业化的空间集聚表征,工业化推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和崛起,城市化和第三产业二者又互为因果,交相作用。一方面城市化进程的加快,造就了生活服务的高需求基础,诱发和推动了新兴第三产业形态的出现和发展;另一方面第三产业的发展和贡献值的持续增长恰恰又成为增进城市化水平的重要路径和后续动力源。在可预见的、若干年后的较高发展阶段,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提速,城市人口密度会进一步增大,服务需要的增加和提升会被激发和创造出来,城市化水平与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份额之间的关系将会更加密切。endprint

(三)在发展第三产业中倒逼劳动者从业素质提升

劳动者素质与经济效率关系密切,在促进经济增长的诸多生产要素,如资金、技术、知识、劳动力等,需与劳动者完美匹配方可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据资料显示,我国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供给在数量上不存在问题,关键在于劳动力的质量,第三产业呼唤高素质的从业人员,加强第三产业劳动者素质的提升迫在眉睫。从国家层面而言,国家需切实保证财政性教育经费的投入,教育部门要在高等职业教育中继续增加与第三产业相关的学科专业,培养高素质的第三产业发展人才;从高等职业教育角度而言,要大力发展与第三产业相关的职业技术院校,培养高素质、高技能的“双高”型应用人才;从企业运营实际来看,需要推行和强化员工职业资格培训,如可聘请有造诣的第三产业研究专家、学者传授服务经济、管理的基本理论和技能,以尽快适应第三产业发展和升级的需要。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2014中国统计年鉴[M].中国统计出版社,2014.

[2]威廉·配第.政治算术[M].陈东野 译.商务印书馆,1978.

[3]胡琨.我国服务业发展的体制改革及政策建议[J].现代经济探讨,2010(9).

[4]刘思峰,杨英杰,吴利丰.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科学出版社,2014.

[5]资道根.基于灰色GM(1,1)模型的跨境电子商务发展前景预测分析[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5(1).

[6]张云河,曹飞.江苏劳动争议案件数量的灰色预测及启示[J].企业经济,2012(12).

[7]曾波,刘思峰.近似非齐次指数增长序列的间接DGM(1,1)模型分析[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0(8).

[8]陈光亭,裘哲勇.数学建模[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9]陈洁,李玉双,韩峰.湖南省第三产业就业人数预测——基于灰色系统GM(1,1)模型[J].经济数学,2009(12).

[10]刘健,戚聿东.产业组织模式转型的路径探讨——基于第三次工业革命的视角[J].现代经济探讨,2014(6).

[11]张东芳.蓝色经济背景下烟台市第三产业发展探析[J].企业经济,2014(12).

(责任编辑:郭丽春)endprint

猜你喜欢
第三产业城市化灰色
浅灰色的小猪
灰色时代
她、它的灰色时髦观
1995年-2015年营业税与第三产业增加值相关关系
一季度第三产业增速明显下滑
失衡的城市化:现状与出路
“城市化”诸概念辨析
提高第三产业占比缘何欲速不达?
轨道交通推动城市化工作
我国第三产业的影响因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