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域间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比较研究
朱茂勇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江苏南京210000)
【摘要】我国各省市自治区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究竟存在怎样的差异?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了我国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模型,从而比较客观地呈现了各个地区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差异,进而为如何均衡发展各地区义务教育提出了一些政策建议。
【关键词】义务教育发展水平;因子分析;地区差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我国区域教育发展不平衡,要逐步实现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缩小区域差距,基本实现区域内均衡发展,特别提出均衡发展是义务教育的战略性任务,要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①《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意见》提出,努力提高义务教育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到2015年,全国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65%,到2020年,全国实现基本均衡的县、市、区比例达到95%。②义务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校际差异、受教育者群体差异,以及由此带来的发展不均衡现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政策,积极推进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然而,在我国这样一个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实现基础教育均衡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还需要很长的路要走。那么,我国目前各省市基础教育发展现状如何?本研究借助我国教育发展的宏观数据,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衡量义务教育发展水平的指标,对义务教育发展现状进行了测度。
翟博和孙百才构建了三个方面的指标:第一,受教育机会方面,用学生入学率差异、城乡学生入学率差异、城乡男女入学率差异等来测量;第二,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用公共教育经费、生均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生均校舍面积、教学仪器达标率、教师合格率等测量;第三,教育均衡结果方面,用学生毕业率、辍学率、巩固率、教育普及率等测量。③
肖新成在对江西省义务教育发展地区差距的测度中,选取了如下指标:中小学的入学率、中小学的辍学率、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中小学生均图书册数、中小学生均校舍面积、中小学危房率、中小学升学率等24个指标。④薛二勇在构建反映义务教育发展指标中,选择了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生均专项经费支出、师均工资性支出、师均培训经费、生均建筑面积、生均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值、生均信息技术设备值、生均卫生健康设备值、生均体育设施设备值、学校网络建设班师比、专任教师合格率、学校教师专业对口率、学校教师中区级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数、学校教师中市级骨干和学科带头人数。⑤
本研究以中科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研究”课题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标准研究一文中提出的“人”、“财”、“物”三原则,“人”主要是教师队伍,以生师比、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高于规定学历教师比例、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比例、骨干教师比例、学科教师配齐率等作为备选指标,“财”也就是教育经费,“物”也就是校舍、设备和图书等。⑥在切实可行,客观独立与可获得性的基础上,我们选取了如下指标:中小学图书册数、中小学计算机数、中小学固定资产总值(万元)、中小学教师数、中小学教师中研究生学历人数、中小学高级职称人数、初中在校生数、中小学学校数、中小学生师比、中小学生均教育经费、每十万人口各级学校平均在校生数。
(一)研究方法
对原始数据做探索性因子分析。因子分析,又叫因素分析,就是通过寻找众多变量的公共因素来简化变量中存在复杂关系的一种统计方法,它将多个变量综合为少数几个因子以再现原始变量与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因子分析的基本思想是对观测变量进行分类,将相关性较高,即联系比较紧密的分在同一类,而不同类中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则较低。因子分析的实质就是通过建立一个高维空间到低维空间的线性映射,使该映射保持样本点在高维空间中的某些结构,用降维的思想把多指标转化为少数几个综合指标,这少数几个不可测的综合指标通常被称为公共因子。⑦
为了便于研究,并消除由于观测量纲的差异及数量级不同所造成的影响,本研究将样本观测数据进行了标准化处理:Zj=aj1F1+aj2F2+aj3F3……+ajmFm+Uj(j=1,2,3……, n,n为原始变量总数)。其中,Zj为第j个变量的标准化分数;Fi(i=1,2,……,m)为共同因素;m为所有变量共同因素的数目;Uj为变量Zj的唯一因素;ajm为因素负荷量。可以用矩阵的形式表示为Z=AF+U,其中F称为因子,由于它们出现在每个原始变量的线性表达式中(原始变量可以用Xj表示,这里模型中实际上是以F线性表示各个原始变量的标准化分数Zj),因此又称为公共因子。因子可理解为高维空间中互相垂直的m个坐标轴,A称为因子载荷矩阵,aji(j=1,2,3…n,i=1, 2,…m)称为因子载荷,是第j个原始变量在第i个因子上的负荷。如果把变量Zj看成m维因子空间中的一个向量,则αji表示Zj在坐标轴Fi上的投影;U称为特殊因子,表示了原有变量不能被因子解释的部分,其均值为0。
(二)数据来源
选取2013年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指标的原始数据,数据来源于《2013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2013年中国统计年鉴》《2013年中国教育统计年鉴》以及国家统计局与中国教育部网站上的真实数据。由于2013和2012年年生均教育经费支出的数据暂时缺失,因此本研究拟采用2011年的数据代替,同时还对原始数据中的部分缺失值做了处理。
(一)原始数据处理
运用SPSS19.0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并进行相关性检验。(见表1)因子分析过程中提供了几种检验方法来判断变量是否适合做因子分析,主要统计方法有巴特利球形检验与KMO检验。表1结果显示,巴特利球形检验统计量为1459.799,显著性水平Sig的概率为0.000,因此可认为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有显著差异;同时,KMO检验值0.788,根据Kaiser给出的KMO度量标准(其中KMO>0.9,则非常适合做因子分析;介于0.8与0.9之间则适合做因子分析;0.7和0.8之间一般可以做因子分析),由此可知本研究的变量一般适合作因子分析,所以选取的指标做因子分析具有合理性。
表1 KMO和Bartlett的检验
(二)因子提取
采取主成份分析方法来求标准化指标的公共因子以及载荷矩阵,每个公共因子对原始数据的解释能力可以用该因子所解释的总方差来衡量。它等于和该因子有关的因子负荷的平方和,实际我们用相对指标来表示,即每个公共因子所解释的方差占所有变量总方差的比例。其结果如下表2所示。在因子分析中,我们采用主成份分析方法,可以根据特征值是否大于1来确定因子个数。在本研究中我们只要选取前三个因子即可,并且其累计贡献率已达到89.556%,表示前三个因子已经可以解释所有指标中89.556%的信息了。
表2 解释的总方差
提取方法:主成份分析。
(三)因子解释
为了更好地进行解释因子,我们往往采用最大方差法对主因子的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旋转。但是如表3所示,本研究在未进行旋转之前,其各个因子的实际意义已经可以做出相应解释。从表3可以看出成份1与图书册数、计算机数、固定资产总值、学校数、教师数、学生数等“学校硬件”相关,由此我们可以把第一因子命名为学校基础设施与规模因子;成份2与生均教育经费密切相关,我们命名为教育经费投入因子;成份3与生师比有较强相关,可以命名为人力资源因子。
表3 成份矩阵a
提取方法:主成份。a.已提取了3个成份。
(四)因子得分模型
利用SPSS19.0我们可以直接得出三个主因子的得分系数矩阵,初中图书册数=0.073*F1+0.019*F2-0.002*F3,初中计算机数数=0.067*F1+0.068*F2+0.054*F3;初中固定资产总值=0.068*F1+0.053*F2+0.061*F3,可以类推下去,见表5所示。根据表2解释的总方差结果显示,我们对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前三个公共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为权数进行加权汇总,从而得到公共因子的得分以及综合因子得分。其中综合因子得分具体计算公式如下所示:F=(0.6131*F1+0.2174*F2+0.065*F3)/0. 8955。
表4 成份得分系数矩阵
(五)因子得分排名
表5 因子得分排名
结合三个因子的实际解释意义,因子一表示学校基础设施与规模因子;因子二为教育经费投入因子;因子三为人力资源因子。在学校基础设施与规模因子的排名上,可以看到广东、山东、江苏的排名比较靠前,由于这三个省份属于经济强省,加上本身人口也比较多,因此排名比较靠前。而像河南、四川、河北、安徽等经济处于中等左右的省份,在因子一的排名上,之所以也可以排在前十位,并不是因为义务教育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较好,而是由于这些省份都是人口大省,在“普九”的任务之下,在校学生基数非常多,这就直接造成了中部地区义务教育学校规模都比较大。在中部人口大省,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超级学校”,也即学校规模达万人以上,每个班级人数达百人左右的学校。
因子二是以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来反映各省市的差异,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排在前十位的几乎全是经济发达的省份,在义务教育基础建设上往往生均教育经费支出更能反映各地的差距。以2012年《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中的数据为例,河南地方初中生均教育经费为5549.19元,河北为6525.37元,安徽为7133.98元,四川为6579.76元,而东部地区,如浙江为13430.41元,江苏为13243.01元。再以地方普通小学生均教育经费为例,河南为3316.26元,河北为4325.08元,安徽为5684.98元,四川为5368.07元,同时期的浙江为9668.21元,江苏10573.86元。中部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和教师数非常庞大,但相比较而言生均教育经费却是不多的,而东部发达地区,经费相对较为充裕,因此在学校基础设施与办学条件上超过了中西部地区。
再从人力资源因子来看,前十位的排名中,有东部发达省市也有西部省市。发达地区由于教师福利待遇较好,因此吸引众多优秀教师,这是我们可以理解的,那么为何西部的省份如贵州、宁夏,竟然也会排在前十位呢?在笔者看来,这并不是说明西部地区教师资源充裕,恰恰是反映西部地区教师资源的匮乏。因为生师比越大说明人力资源越缺乏,这是个反向的指标。以2013年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为例,贵州小学在校生数355.53万,小学教职工19.45万人,初中在校生数210.3万,初中教职工11.53万;宁夏小学在校学生数60.39万,小学教职工3.32万,初中在校生数28.48万,初中教师数1.94万;贵州生师比为18,宁夏生师比为17,而发达地区如北京,生师比为12,江苏生师比为14。再者,由于东中西三个地区的教职工本身的素质差距也比较大,因此如何更加合理地配置师资队伍,如何实现各地区教师队伍的均衡配置,将是未来能否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研究课题。
我国现阶段虽然已经基本完成了普及九年制义务教育的任务,但是我们应该看到义务教育发展状况的地区差异,尤其是东部和西部地区的差距还是比较大的。本研究所采用的指标基本可以反映各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水平,通过最后各省市数据的呈现,我们应当理性看待当下我国的义务教育均衡化的实施。
第一,所谓“不患寡而患不均”。当下我国各地区义务教育的发展不能仅仅用各地区学校的学生数与教师数,以及学生入学率来衡量。在我国大力推进“普九”义务教育的今天,学生的入学率各地区相差无几,要是以义务教育在校学生和教师数来衡量,那么中部地区的人口大省反而在指标上还要超过东部省市,这就是为何因子一前十位的排名中有中部地区的省市。所以我们要理性看待当下各地区的义务教育发展,不能简单地把实现九年义务教育的完成就当作实现了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应当看到中部地区在校学生数多,从事教育工作的人数也非常多,但是国家对当地的教育投资仍然不足,中部地区人口稠密,学校密度大,针对这类地区国家应当多拨经费改善各级学校的基础设施。中部地区拥有最为广大的人口资源,如何发挥人口红利,促进人口资源向人力资源的转化,教育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二,人力资源配置的不均衡是造成各地区义务教育发展失衡的重要因素。在师资上(见表6,表7),以2013年教育部官网的数据为例,北京初中专任教师31868人,其中研究生学历3228人,本科学历27781人,研究生教师所占比为10.1%,本科学历教师所占比为87.2%;天津初中专任教师数25967人,其中研究生学历1274人,本科学历22427人,研究生教师所占比为5%,本科学历教师所占比为86%;而中部省市安徽、河南、江西在初中专任教师里面,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不到1%,具有本科学历的也都小于75%。在小学专任教师上,东部地区省市研究生学历与本科学历的教师所占比也远远高于西部地区,尤其是在小学专任教师中,本科学历教师的比例,东部地区平均要比中部地区高30%。和东部地区比较而言,中部地区教职工整体在学历上是低于东部地区的。由于中部地区与西部地区相比,教师的福利待遇要好很多,而且中部地区生存环境各方面又不算太艰苦。因此,如果想促进东部地区教师向中部地区流动,中央与地方政府应该积极改善中部地区教师的待遇,促进教师的流动,这样才能带来教师资源的均衡配置。
第三,中西部地区省市虽说已经基本完成了普九的任务,但是在“质”上,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的差距是比较大的。本来西部省市底子就比较薄弱,想要在短时间把质提升到与东部地区一样的水平,也是不切实际的。我们首先应当认清西部地区的实情,在西部偏远地区,由于家庭的贫穷,许多孩子从小就为家里干农活,为父母分忧。即使到了义务教育的年龄,很多孩子实际上并没有去学校接受义务教育。虽说义务教育不需要缴纳学杂费,但是家庭不得不放弃一部分劳动力,并且把一部分收入投入到孩子的教育上。孩子接受了教育但放弃了可以为家庭干农活的时间,也就是说投资于教育是家庭的机会成本。所以对于西部偏远地区的义务教育,笔者认为国家首先应当在教育投资上给予照顾,先做好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同时鼓励优秀大学生和研究生去西部地区支教。对于在西部地区教学的老师,在待遇上更应当要多给予照顾,同时为这些老师提供到东部地区学习交流的机会。再者,由于西部偏远地区,人们对于教育的意识甚至还比较淡薄,因此还应当多进行一些宣传活动,让人们明白教育对于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最后,笔者认为在高考招生上,东中部地区的高校应当向西部地区的学生适当倾斜,鼓励学生报考,学成回到自己的家乡,帮助发展家乡的教育事业,当然这其中也会有西部地区的学生留在东中部地区工作的,但是国家应当出台一些奖励政策,尤其是奖励那些回到西部成为一名光荣的人民教师的学生。
注释:
①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R].人民出版社,2010.10.
②国务院.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义务教育
③翟博,孙百才.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研究报告[J].教育研究,2012(5).
④肖新成,江西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地区差距的测度[J].统计与决策,2010(22).
⑤薛二勇,区域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的构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4).
⑥中国教科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标准研究”课题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国家标准研究[J].教育研究,2013(5).
⑦王晓婧.我国各省(市、自治区)高技术产业发展水平因子分析与综合评价[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7(18):19.
表6 各地初中专任教师师资分布
表7 各地小学专任教师师资分布
作者简介:朱茂勇(1992-),男,安徽马鞍山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教育管理学。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5)03-003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