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刘晶
【摘要】通识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内的一个重要课题。作为通识教育的核心内容,独立学院的通识课程教学由于多种原因的限制存在很多问题。“慕课”的兴起为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也为独立学院通识课程的变革和优化提供了契机。本文在梳理独立学院通识课程已有问题的基础上,结合“慕课”的特点及给信息化教学带来的影响,从教学资源、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教学文化等五个维度出发,探索“慕课”背景下独立学院通识课程教学优化的路径。
【关键词】慕课 独立学院 通识课程 教学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2-0009-02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等教育教学的质量提出了迫切要求,日益成为推动高校教学改革的强大动力。《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自主学习。当代信息技术创造了跨时空的学习方式,学习方式的变革成为教学信息化变革的重要推力。新的学习方式“慕课”一出现就在高等教育领域掀起一股热潮,众多高校纷纷运用信息技术变革高校的教学模式,从课程层面实现大学教学路径的再造。对独立学院来说,应用型人才培养本科院校的定位要求其在“慕课”时代中敢于抓住机遇,探索具有独立学院特色教学信息化的发展路径。从独立学院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认可度和接受度、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特点以及独立学院的发展定位来说,通识教育可以作为独立学院开展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战场。
一、独立学院通识课程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识教育(General Education)既是大学的一种理念,也是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目标是培养完整的人,即具有远大眼光、通融识见、博雅精神和优美情感的人,而不仅仅是某一狭窄专业领域的专精型人才。但由于办学条件等方面的限制,独立学院的通识教育课程地位低、效果差,主要问题如下:
1.教学目标模糊,功利色彩浓厚。
独立学院通识课程定位存在两大误区:一是将通识教育看作是“全面教育”,认为“通识”就是让学生除专业以外的知识各方面都要懂一点,强调的是知识的数量,忽视知识的内在联系和转换功能;二是将通识课程当作是具有娱乐性、让学生放松的课堂,强调的是通识课程内容的浅显和趣味性。因此,学生在选课时将“容易学习、容易通过、不耗费精力”作为选择课程的标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独立学院教师对通选课的教学目标定位局限于表面的功夫,忽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维方式。
2.教学资源严重不足,难以构成体系。
我国大部分高校的通识教育课程设置主要参照美国的经验,把通选课分成若干类如文化素质类、自然科学类、工程技术类、经济管理类等,规定学生在每个类别中选修一门或足够的学分,有些学校会针对文科生和理科生对不同类别的通选课做相应的学分要求。从表面上看这些做法确实很接近美国的通选课程,但实际效果却因为我国大学的现行体制而大打折扣。尤其对于独立学院来说,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教师承担的工作量较大;且由于独立学院的发展时间不长,每所学院的定位不同,专业发展侧重点不同,导致每一类别的通识课程分布不均衡,导致通识课程长期资源不足,只能依靠教师自行申报课程,不能自主构成合理的体系。
3.教师队伍质量不高,制约教学质量提升。
一般来说,通识教育师资来源有三类:专任教师,辅导员,行政人员。综合性院校和重点大学由于办学条件较好,资源较多,通识教育的师资相对来说会比较雄厚。独立学院相对公办学校通识教育的师资明显薄弱。据笔者对南方某单科性院校调查,该校52%的通识课程由辅导员担任,27%由行政人员担任,只有21%是由专任教师担任的,且这些担任通选课的专任教师或者是刚进校不久,工作量不足的年轻教师,或者是在学校的授课质量评定中排名靠后的教师。通识教育在此类学校开展最大的瓶颈就是“没老师愿意上课”,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能让辅导员和行政人员来凑数,以满足公选课的开课需求。教师队伍质量不高严重制约了通选课的教学质量提升,更加剧了通识教育发展的困境。
4.教学模式单一,教学效果薄弱。
受制于教学资源、师资力量等方面的限制,独立学院的通识教育采取的多为大课堂教学的形式,每门课程的学生人数多以百计,在教学模式上,受课堂规模的影响,教师都是采取“满堂灌”的形式,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教学方式单一和学生对通选课的消极态度导致通选课教学形式僵硬,教学效果差。
5.教学管理滞后、松散。
通选课在大部分独立学院都属于公选课,由学校教学管理部门承担管理工作。但在实际的操作中,大部分学校的通选课都设在网上,无法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有效跟踪;且任课教师都来自不同的教学单位或者行政部门,跨多个单位管理,难度较大。因此,独立学院的通选课管理是“死角”地带,只能跟踪开课的情况,但对教学过程却无法进行有效监控和管理。
二、MOOC:独立学院通识教育课程优化的契机
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迫切要求教与学的“双重革命”,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1]近几年出现的MOOC,使我们看到了信息化对高等教育来势汹涌的影响,信息化本身已不再只是一种手段,而是成为了发展的目标和路径。以学生规模的“巨型化”、学生身份的“多元化”和教学设计的“人本化”为特点的“慕课”一出现就有力推动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在高等教育领域掀起一股热潮。对独立学院来说,MOOC所催生的新型学习方式为通识教育的课程优化提供了契机。
1.“大资源”提供海量学习载体。
“慕课”促进了全球范围内、不同层次和类型高校之间优质课程资源的共享,将优质课程推送到了各类学习者面前。各类课程联盟提供的课程或者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纷纷走上网络云端,海量的学习资源使得学生能和“名校、名师、名课”能进行移动化接触。独立学院的通识课程资源少,质量不高,“慕课”的出现恰好为通识课程的优化提供了海量的优质资源。学习者都希望能接触到一流的教师和课程,“慕课”为独立学院的学生提供了近距离感受优质教师、优质课程的机会。
2.“大教学”推动教学模式的变革。
在教学上,“慕课”要求教学从“以教师为中心向学生为中心转变”、“从传统课堂向高校课堂转变”。[2]它在给学习者提供更广阔的课程选择空间的同时,也催生了更具弹性的学习机制。“SPOC”、“翻转课堂”等混合教学模式的出现推动了教学模式的变革。独立学院的通识课程可以结合本校的人才培养定位和学生的学习特点,利用优质的资源,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提高通选课程教学质量。
3.“大数据”催生教学管理方式的变革。
“慕课”平台为教师和管理者提供了学习者的学习行为记录,包括学生登录注册情况、学习视频的进度、参与讨论的活跃度、测验和作业的成绩、对课程的疑问和建议等,这些信息是分析学生虚席行为的“大数据”,通过挖掘、分析这些数据,教师和管理者能跟踪学生的学习状态,深入了解学生的学习行为,并根据学生的学习规律和学习特点对课程和教学进行评估,促进教学策略的适时调整和改变,引导学生的个性化和自主性学习。通过“慕课”平台提供的大数据分析,独立学院对通识课程的管理可实现从对“教”的管理真正转变为对“学”的监控。
三、基于“慕课”的独立学院通识课程教学优化路径
“慕课”带来的“大资源”、“大教学”和“大数据”有利于课堂教学路径的再造,是独立学院提高通识课程质量、提高信息化教学水平的契机和路径。具体到课程教学过程,可以从教学资源、教学目标、教学模式、教学管理、教学文化实现通识课程的教学优化。
1.教学资源优化。
利用“慕课”通识课程资源,建立系统、完善的独立学院通识课程资源库,在课程设置上变被动为主动,拓宽学生的选择空间。资源的建设采取“外部引进”和“学校自建”两种方式,双管齐下,在保证数量的基础上力求质量,积累高质量的“核心通识课程”。一方面,通过建立校际交流平台,实现优秀通识课程的资源共享,包括课程联盟、名校开发的在线学习平台资源都可以成为外部优秀资源的渠道。对共享的网络资源,要针对独立学院的学生学习需求和学习特点进行合理筛查,将碎片化的视频或者课程资源整合成系统的资源,提高使用效率。另一方面,鼓励本校优秀教师建设高质量的“慕课”通识课程,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实现资源的校内、校际共享,并将这些课程纳入独立学院通识课程体系的建设。
2.教学目标优化。
优化独立学院通识课程的教学目标要结合现代教学优化理论,围绕通识教育要实现的目标和效果,科学地组织教学活动。在教育信息化时代,将“慕课”运用于独立学院通识教育,使通识教育的实现不再停留于表面的知识讲授。“慕课”让学生的学习不受时空、地点的限制,支持群体性学习和形成性学习评价,学生在自主学习和线上、线下的教学交互中完成知识的获取、学习能力、思维模式的培养。在教学目标的优化设计中,独立学院应明确学生的需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提高学习效率,鼓励学生进行校内合作性学习,由以往的被动学习改为主动学习,这也是提高学生信息化素养的必然要求。
3.教学模式优化。
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为高等学校创造了新型教学环境,如何利用在线教育优势、发挥开放优质教育资源的作用、变革高等学校课堂教学模式来提升通识课堂教学质量是独立学院通识教育优化的主要内容。传统课堂是“同时同地”的教学模式,学生从灌输型课堂中被动接受知识,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受阻。那么,在慕课时代,独立学院可以充分利用慕课的特点变革通识课程的教学模式,从传统的课堂教学移向网络空间,聚焦混合式学习,以时间、空间为要素,构建虚实结合的“线上线下”+“课内课外”+“异时异地”+“随时随地”+“同时异地”教学模式,打造自然真实环境与虚拟空间相融合的教学及实验环境,充分利用移动设备等信息技术手段构建学习课堂,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及知识建构能力。
4.教学管理优化。
独立院校要实现通识教育教学的优化,需要有高效、完善的管理方式作为支撑。因此,教学管理优化还涉及到通识课程教学服务体系及管理模式的变革,通过构建信息系化教学服务平台,创设教学改革的服务环境,完善教学管理制度(如学分认证制度、慕课建设制度、教师评价制度、考试制度等),根据独立学院的办学特色建立适合自身发展的教学信息化规范,通过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支持完善教学管理与评价。通过后台大数据跟踪,独立学院可以分析学生对通识课程的兴趣取向,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以及对在线课程的评价等,这些信息都可以作为优化教学管理的数据支撑。
5.教学文化优化。
教-学文化往往是教学过程中最受人忽视的内容,在慕课时代中,教-学文化显得尤为重要。传统课堂学生往往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采取满堂灌的方式完成教学任务,而在慕课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均发生了变化,教师不仅要教知识,还要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批判思维;学生面对的是形式上、内容上都变化了新型课堂,如何主动获取知识、加强自主学习能力都是值得探讨的问题。当“慕课”和通识教育结合,独立学院需引导师生建立主动、积极的在线参与学习文化,在加强信息素养的同时,在独立学院构建认可通识教育理念、主动参与学习的教-学文化。
参考文献:
[1]瞿振元,以MOOC发展为契机,促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融合[J].中国高教研究,2014(06).
[2]桑新民.“乔布斯之问”的文化战略解读——在线课程新潮流的深层思考[J].开放教育研究,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