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炳刚+马俊芳
【导入课堂】
茅盾在《关于艺术的技巧》中指出:“人物不得不在一定的环境中活动,因此,作品中就必须写到环境。作品中的环境描写,不论是社会环境或自然环境,都不是可有可无的装饰品,而是密切联系着人物的思想行动。”由此我们可知环境渲染在写作中的重要作用。运用环境描写,可以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深化文章主题等。
那么如何来渲染环境呢?
一、突出人物活动的时令、季节、地点的特征
选取典型时间、季节和典型地点有利于突出故事的典型性,有利于展示出特定时代特定季节和时间、特定地域和地点人物的特有风貌。
二、用环境描写渲染和营造氛围
记叙类文章在表现某种或紧张或轻松的气氛时,往往不直接描写这种气氛,而是通过描写看起来显得有些压抑或轻松的环境,来间接表现这种气氛。
三、环境描写应为烘托人物性格、情感、心理等服务
渲染一种怎样的环境取决于表现人物的某种需要,记叙文应借环境描写来衬托人物的心理活动。这种衬托可分为正衬和反衬两种。正衬就是通过描写与人物某种心理色调一致的景物,烘托人物心情。反衬就是描绘与人物心理的色调截然相反的景物,从反面衬托人物的心情。
四、通过描写环境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有时,通过描写环境能够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情节的展开埋下伏笔,作好铺垫。这样的环境渲染,往往既能紧接上文,又能引出下文中的相关内容。
五、要让环境描写为深化作品主题服务
文章中的所有材料都是为主题服务的,渲染环境自然也必须为突出和深化主题服务。“一切景语皆情语”,意思就是环境都已经是带有了作者感情色彩的环境,蕴含着作者的喜怒哀乐。虽然运用环境描写很难直接表达出文章的主旨,但是可以通过描写带有暗示性的景物,暗示文章的主旨。
【精彩例文】
开在雪山之巅的鲜花
重庆一考生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
——苏 轼
寒冷的冬夜,鹅毛般的雪花纷纷扬扬地落下,把地面铺得厚厚的。狂风呼啸,卷着雪片在空中形成了一个个旋涡。
“孩子,考验你的时候来了,家族的每一个人都要经历这一关。背上行囊,徒步到雪山上去采摘属于你的那一朵鲜花吧。”老者的声音缓慢洪亮,带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威严。
“可是,父亲,为什么不用家族与生俱来的神力让每个年轻人飞到山顶呢?”这声音还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稚嫩,充满了疑惑。
“不,孩子。摘取这花必须浸透你自己的血汗,也必须凝聚你在雪地上留下的一个个艰难的脚印。没有你自己的汗水浇灌,花朵就不能开放。”
一阵长久的沉默,只听见两人沉重的呼吸。“时候不早了,上路吧。”还是那个缓慢的声音打破了沉寂。
阴冷的月光洒在雪地上,映照着一串歪歪扭扭的脚印,很深很深。
年轻人的身影在雪地上慢慢移动,在他眼中,只有远方的高山,那才是他唯一的目标,他的意志无比坚定。远处传来刺耳的笑声:“年轻人,你像这样走还要走多久啊,别听你父亲的,快用你的灵力飞向山顶吧,哈哈哈……”
雪地上还是那个顽强的身影在艰难地移动,一次一次迈出脚,一次一次踏进雪地里,再一次一次地把腿从齐膝深的雪层中拔出来。脚印一个一个地留在身后,汗珠一滴一滴地从额上滴下来,和脚印融在一起。
雪花还在往下落,旷野中,四面八方都回响着暴风雪威胁的声音。“年轻人,不要再往前走了,否则,我会让你葬身在雪地之中的。”狂风肆虐着,嘲笑、恐吓他。
年轻人似乎什么也没有听到,依然在重复着那个机械的动作,迈步、踏雪。因为鲜花就在前面了。
风更猛烈了,大雪更疯狂了。好像要埋没雪地上那一行行血汗凝聚成的脚印和那个瘦小孤单的身影。不过,这一切都是徒劳,所有的威胁都不能吓倒这个顽强的年轻人。脚印还是那样清晰可辨,是什么力量使他不畏艰难险阻,攀登不已呢?
苏轼的回答就是最好的诠释。
【课堂结语】
环境是人物生活的“土壤”,是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依据。苏洵说过:“状难写之景于眼前,含不尽之意于言外。”确实,成功的环境描写,不但可以渲染气氛,而且还能让人感受到整个时代、整个环境的生活气息,感受到作者心灵深处的思想与情感。
本文用虚拟的故事诠释了生活中的深刻道理,语言优美而流畅,主题十分鲜明。这其中成功的环境描写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文中的多处环境描写极力渲染了冬夜的“寒冷”、风之“猛烈”、雪之“疯狂”,这一典型的环境很好地揭示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有力地深化了主题。
【延伸训练】
阅读正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最近有一首歌很受同学们喜欢,那就是——《明天,你好》,其中的歌词引人思考:“长大以后,我只能奔跑;我多害怕,黑暗中跌倒;明天你好,含着泪微笑;越美好,越害怕得到。每一次哭,又笑着奔跑;一边失去,一边在寻找;明天你好,声音多渺小;却提醒我,勇敢是什么……”
这首歌勾起了你的哪些回忆?引发你产生了哪些思考?请围绕这首歌自拟标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不少于600字(如写诗歌,则不能少于16行);②能够恰当地运用环境描写来渲染人物的活动;③写出真情实感,文中不出现含有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