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建筑路径中边走边思考

2015-12-30 15:36李丹丹李博
艺海 2015年12期
关键词:柯林透明性内部空间

李丹丹+李博

〔摘要〕在《透明性》中可以发现,柯林·罗更倾向的是建筑现象的物理性。或许,在柯林·罗看来,建筑不应该是一个有机表面包裹着一个规矩方正的内部空间,看不到空间的变化,虽说可以使用玻璃看见建筑内部的结构,但是看不到建筑表面与内部空间和功能之间的联系,内部空间与造型不应该是完全脱离的,应注重建筑的内在生命力。

〔关键词〕二维空间感知透视

“透明性”由乔治·科普斯最早在其著作《视觉语言》中提出,书中这样写道“透明性意味着同时感知不同的空间位置。在连续的动作中,空间不仅后退而且波动。这些透明图形的位置具有同等的意义,每个图形看上去同时既远又近。”建筑的物理透明性很容易理解,即利用建筑材料的基本特性达到空间内“透明”的效果,也就是通透。但从更深的层面上看,建筑的透明性,除了物理透明性,更多的是空间的交叠与渗透,这也就是所谓的“现象透明性”。

由《透明性》中,我们可以从两个层次来理解建筑的透明性,即物理透明性和现象透明性。物理透明性强调建筑物质的材料透明,从建筑的外面可以看见建筑的内部,视觉可以穿透建筑,达到模糊建筑界限,解放空间的效果。现象透明性则强调的是一种空间关系,倡导使用空间划分的手法形成一个开敞、通透以及流动的室内空间,通过空间的划分,使空间更具有延伸性和互动性,产生对其的多重解读,实现解放思想的效果。在《透明性》中可以发现,柯林·罗更倾向的是建筑现象的物理性。或许,在柯林·罗看来,建筑不应该是一个有机表面包裹着一个规矩方正的内部空间,看不到空间的变化,虽说可以使用玻璃看见建筑内部的结构,但是看不到建筑表面与内部空间和功能之间的联系,内部空间与造型不应该是完全脱离的,应注重建筑的内在生命力。这也是他一再将包豪斯校舍与加歇别墅比较区别的目的所在。建筑设计注重的不应该仅仅是外观的形象价值,富于创意的空间与环境的关系同样应该被重视。

对于立体主义绘画中的透明性,其实就是现代主义绘画大师在绘画的表现手法中,放弃了传统的透视手法,画中的事物非传统的虚实关系,而是打破概念,通过拼贴关系得到新的组合结果。这样的一个绘画手法的魅力在于,观察者可以在每一个独立的平面中想象其完整的画面,再将各种零碎的片段组合起来,从而形成认识上的完整性,也就是书中所说的“深空间”,而那些意识的片段即为“浅空间”。

但透明性被运用到建筑中来,我们不禁会产生疑惑,在立体主义绘画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二维的平面,作为观察者,我们只能从唯一且特定的角度去理解画家给我们带来的浅深空间,因为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完整的形体,这时大脑会促使我们去脑补完整的形体,即书中所说的格式塔心理,这也是现代主义绘画给人带来不同的理解的原因所在。但是不同于绘画的二维空间创作,建筑设计是设计师们的三维思考,而且建筑本身就是客观存在,这与绘画的二维意识不同,人们可以看到建筑的每一个立面,甚至可以去触碰它。这时,建筑中一切都是可以看见而不是通过一定的暗示得到的,这也是建筑与绘画最大的不同点———绘画只能看见一个面。

当我们意识在建筑透明性虽说是由绘画中引申而来,却不能完全运用其中,这时我们需要解决的是空间的复杂性与矛盾性,如何将三维的空间转变为二维的视觉平面,这是问题的关键。在书中,柯林·罗分析了柯布西耶的加歇别墅,讲述了柯布如何在三维空间中创造出建筑的模糊、透明的形象,使其建筑在观察者的视角中变得生动,富有变化,形成一而再,再而三的可能性。仔细分析,就会发现柯布的设计手法很简单,就是通过对观察者的路径引导来限定观察者的视觉空间,使其在某个特定的角度只能看到建筑的某个正立面,再通过对正立面制高点的一些控制来制造出一些透视,使观察者在看不见建筑完整外观的情况下,脑补建筑的外观。但是当我们凭借着建筑正立面若隐若现的透视效果去努力形成对建筑完整形状的构思时,这个想法或许是正确的,也有可能是错误的。而我们对于真理的求知欲会引领我们进一步观察,这是一个探索发现的过程。可以在我们移动的过程中,验证刚刚对这所建筑的认知是错误的还是正确的,就好像满怀期待打开盒子的过程,你不知道它是给你失望的空盒子还是装满礼物的惊喜盒子,这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事情,因为结果的未知,这也是透明性建筑的趣味性,在不同的空间中移动,感受光、风及声音等感官感觉到,进而传达给内心的一种心理感受。

通过对《透明性》一书消化理解后,我们由西方回到东方的建筑设计中。试着在东方的设计中找到柯林·罗所说的“透明性”的影子。现代主义建筑理论传入日本之后,经过半个世纪的消化吸收,已经形成了具有自身日本精神和文化的符号性风格。在日本,这种模糊、混沌的“透明性”空间被称为“暧昧空间”,具体来说是将日本的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与西方的透明性原理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种建筑概念。在近、现代,透明性的空间设计原理,已经成为了日本建筑设计师们处理建筑空间以及建筑与空间关系的一种态度。

隈研吾一直强调建筑的透明性,“透明性不是视觉上的连续性”———隈研吾。主张让建筑在空间中透明,让建筑消失,这个人便是隈研吾。虽说隈研吾也在探讨建筑的透明性问题,但是他们二者的侧重点不同。柯林·罗的透明性是在追求建筑的透明性,强调空间内的虚实关系。隈研吾则强调建筑与自然的关系,在环境中的透明性特点,运用自然的材料使建筑消失于环境中。另外一点不同之处在于,柯林·罗分析的透明性是建立在混凝土建筑基础上的,而隈研吾则是在考虑到建筑空间透明性的同时,企图通过不同的建筑材料来实现建筑与自然的平衡。在我看来,隈研吾的建筑表现的还是一种物理上的透明性,如何运用材料的透明性来达到建筑空间变化。

以其马头町广重博物馆为例,隈研吾在一开始设计的时候就说要将空间建造出多层次的,他试着将建筑与后山的杉树林相结合,实现建筑消失在空间中。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他使用杉木与后山相对应,并以杉木隔墙的形式包围整个美术馆,从视觉上形成多个层次相重叠的效果,划分了空间,并强化了空间的纵深感。人们在其中穿梭时,可以在不同的空间感知到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联系,在百木叶说造成了半透明效果下,人们会不由自主的思考下一个空间的构造,在人们随着路径的行走过程中,重叠的空间层次,会随着观者的角度一层一层的解开,最后在观者的脑子中形成对其建筑的整体空间意识。

由于在广重美术馆中,建筑的隔墙是由半透明的杉木隔墙组成,这就形成了一种视觉上的延续性。当参观的人群顺着展示道路流动的时候,我们可以感知到另外的空间,这就导致我们会在脑子中形成对下个空间的想象,这也是一种脑补。这是我们的思维随着脚步变化的一种现象,产生一种连续的空间感。

在《透明性》艺术中,柯林·罗在分析柯布西耶的加歇别墅时,强调的是当我们从正立面观察时,脑子里产生的影像,这只是单纯的一个视觉上的感知形成的观念。在隈研吾的建筑中,他呼吁人们可以用听觉、嗅觉等感知,再传递给大脑,通过五官的感知在脑子中形成对建筑的印象。这种五官上的感知可以理解为一种知觉上的暗示,我们可以从建筑变现出来的“暗示”理解出建筑的现象透明性。在我们漫步于建筑中时,不同的建筑立面将对我们的感觉器官产生不同的“暗示”,而不同的“暗示”将会把我们脑子中的二维空间碎片组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空间。

贡布里希说过:“人是画其所知,而不是画其所见”。每个人感受到的景象的理解都不同,这是因为人们会在对空间解读的过程中加上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建筑空间对于人也是如此,这也是建筑空间变幻的魅力所在。

当我们的感知随着我们的步伐在建筑中改变的时候,要学会运用平行透视的角度思考问题。在我们平时推敲形体关系的时候,脑子最先受到的是成角透视这种思维模式的界定,才会形成我们口中的形体关系、造型等等,在这基础上再通过材料的物理透明性来创造空间的虚实关系,展示内部空间。所谓平行透视就是不看建筑的形体关系,而是在建筑立面上来看建筑,看建筑的立面透视,这样就形成了空间设计,形成了一层层空间关系的透明,建筑才会出现无穷的韵味。

建筑正是有了与人的交互活动,才会显得有生命力,能够表达其本身的思想。所以在我们观察建筑时,由于将空间平面化,并通过平面组合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这就是建筑的透明性。

(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

[1]柯林·罗.罗伯特·斯拉茨基著/金秋野王由佳译《透明性》[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勒·柯布西耶著/杨至德译《走向新建筑》[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159~179

[3]范尔蒴.空间透明性:日本建筑的当代特征与传统文化渊源[C].2011

猜你喜欢
柯林透明性内部空间
日本建筑师蛇形画廊展馆的透明性特征探析
公共建筑内部空间与外部形象探讨 以河南省城乡规划研究中心为例
求婚43年,他终于娶到人生挚爱
网络安全审查中的透明性研究*
热敏性和透明性塑料注塑工艺的优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