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美的时代变异性

2015-12-30 15:35韩守武
艺海 2015年12期
关键词:美的人类时代

韩守武

〔摘要〕在任何阶段里,人类的艺术和美的观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有所扩展,有所扬弃。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一些新的审美特质,产生许多更新的美,而艺术家也必然能够依靠灵敏的嗅觉,感受到这新的美的浓郁芳香,创造出新的艺术作品。

〔关键词〕艺术美时代变异

春秋时,齐国晏子出使楚国,楚王想戏弄一下晏子,于是在酒席间,有两个小吏绑着一个人进来请旨,楚王问绑的是什么人,小吏说这是个齐国人,偷盗时被捉到的。楚王便对晏子说:“齐国人很善于偷盗吗?”晏子从容地说:“我听说橘子生在淮河以南的时候叫做‘橘,但生在淮河以北的时候就变成‘枳,果实的叶子看起来一样,但果实的味道就大不相同了。什么原因呢?是因为水土不同了。现在,老百姓生在齐国的时候不善偷盗,来楚国以后就善于偷盗了,会不会是楚国的水土让人们善于偷盗了呢?”楚王无以应对。这个故事本是政治人士的一场舌战,但其中晏子所讲道理却颇有意味。[1]

在一个地方为美的事物,到了另外一个地方,就变得让人嘲笑;一个时代的艺术到了后来的时期就大变模样。可以说,没有一个时代的人们对先辈所留下美的东西完全满意,他们总要按照自己时代的特点来创造出一些明显能够区别前人传统的东西。比如,战国时期的所谓美女如果到了唐代,人们会让她们吃得丰满一些才好;印象主义冷静的色彩分析到了后印象主义时代,就要让其变得热烈起来;古时中国妇女追捧“三寸金莲”,现代人们却弃之如敝屣。这些现象都说明,美总是随着时代而不断发生着变化。

一、艺术和美的观念的变异

在任何阶段里,人类的艺术和美的观念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不断有所扩展,有所扬弃。每一个时代都会出现一些新的审美的性质,产生许多更新的美,而艺术家也必然能够依靠灵敏的嗅觉,感受到这新的美的浓郁芳香,创造出新的艺术作品。

一般来说,过去的艺术与美,那是旧时的享受,后世只能将它们做为新时期的参考,当然,能用的当然要派些用处,稍有不合时宜的地方,人们就会将其进行改造。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中世纪曾用了近千年时间大肆“改造”古希腊艺术,而文艺复兴时期后,人们又孜孜不倦地“改造”中世纪艺术。十七、十八世纪情况也类似于此。法国十九世纪画家德拉克洛瓦说:“美是难遇的,但更是难以保护的,如同人类的习惯和观念一样,她也必然经历无数的变化。曾经使得古老文明无限陶醉的某一种类的形态已经不能够让我们震惊了,我们更喜欢符合我们的情感,甚至不妨说是符合我们成见的东西。”[2]也就是说,没有任何一个时代会完全满足于过去时代的美的事物,而总是要创造出它自己时代的艺术与美。无论何种艺术种类或是艺术自然风景、建筑样式、衣服款式等等,都会在不同时期有所改造。

二、旧的艺术与美向新的艺术与美转变的原因

那么,旧的艺术与美为何要变异为新的美呢?假如我们能够将不同时代的艺术与美的变迁机制发掘出来,无疑是极为重要的事情。

正如“橘越淮而北为枳”,(《周礼·考工记》)所有物种的变迁都必然要有一个新的条件的出现为依据。“越淮而北”,即橘树从淮河南迁到淮河以北,就是“橘”变“枳”的重要条件。淮河以南气候温暖湿润,很少结冰,树木可常年生长,淮河以北,气候明显变凉且干燥,一年有很长结冰期,树木要休眠越冬。正是这两种不同的气候特点导致了同种的树木产生出了不同的品种:橘的果实大而甜,枳的果实小而酸,大小和口味有了明显差异。再如,古代非洲大陆的狐猴,当它们被地质运动带到达马达加斯加后,由于新环境的复杂变化,竟演化出十几种新的狐猴品种,大小和毛色各不相同。

美和艺术的变迁就是如此。旧的美变异为新的美必然也要以某些新条件、新状况的出现为前提。比如女性美,原始时期的审美标准是要看她是否强壮,是否有旺盛的生殖力,直到《诗经》时期,歌咏妇女仍要称其“硕人”,并不以娇小为美。因为在当时的经济生产及生存环境状况下,保持氏族部落的强健,促进人丁兴旺,才是生存的首要任务,生育的孩子也要身强体壮,而且数量多多益善,这就需要有一个健康壮实、有较强生育能力的母亲才行。从奥地利出土的原始雕刻《石维纳斯》中就能看到这一点:雕像脸部不加表现和关注,但身体粗圆健壮,乳房与胯部尤其发达,有利于生育。现代妇女的美,判断标准则大不一样,一般都是追求身材苗条,脸形娇好,而不再以“壮”和“硕”为美。这些改变都是因为时异事移:人类再不用和狮虎狼群竞争领地,机器生产代替了大多数重体力劳动,人口过剩使妇女无须多子多育,所以后来的女性认为不再需要十分强壮的身体。远古时的以“硕人”为美的遗风自然就不多见了。

可知,能够决定艺术与美的变化的,正是与美的事物相联系的新的环境、新的生产生活条件等。我们研究美的事物,必须仔细分析这些与美相联系的各种条件和状况。美的本质就在于一个事物与它周围种种条件和状况的关系之中。法国丹纳在其《艺术哲学》中,无论是研究古希腊艺术、文艺复兴时期艺术、或是尼德兰艺术等,都是在努力从某一时期艺术品与产生这些艺术品的地理环境、时代、人文政治状况等的种种联系上加以说明,这是非常耐人寻味的。[3]

三、新美向旧美转变的几个条件

能够影响新艺术与美产生的“条件”和“状况”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不可能完完全全将它们列举出来。然而,总有一些根本性的条件和因素能够通过研究与分析为我们所把握。

首先,是人类大宇宙的生存环境及规律。比如银河系、太阳、地球等的活动状况,运行周期。有人可能认为这一考虑有些过于宽泛了,与人们生活中的美与不美无关紧要,而事实上却关系重大。因为若不如此,我们便不可能将美的探求目光扩展至更大的范围之上,同时也会阻碍我们站在更高的角度、视野上来理解美的本质及变化。比如说过去的恐龙时代有没有美吗?如果光是立足于人类的角度上看,我们自然会回答说“没有”,但是如果站在生物生命的角度上看,美也许早就存在了,甚至比恐龙时代更早。恐龙时代有恐龙时代的美。到了人类社会以后,它们又都被人类社会的美所掩盖了。而当今时代,人类未雨绸缪地规划自身将来的发展,也日益提到了日程之上。现在我们探讨美,就必然要探究到更广阔的宇宙空间的层次上。

第二,是人类在地球上所受的自然规律及相关因素,包括自然的物理运动、生命活动的规律等,它们也会影响人类新的艺术与美的产生和旧的艺术与美的消亡。自然规律是人类自身无法左右的,但可以不断认知它们的作用,并使人的审美观念与之相适应。比如,很多民族都曾以胖为美,认为胖是财富的象征。但人们在生活中逐步发现,过于肥胖往往会阻碍人体正常的体液循环,带来许多意想不到的疾病,这就要求人们重新审视原有的传统习俗,建立新的体重美学观。中国古代妇女的“三寸金莲”最终被现代人们完全抛弃,很明显是因为它严重摧残人的身体,与人体健康的要求具有不可调和的矛盾。在封建伦理的环境下它虽然存在了很长时间,但在科学昌明的时代,它就没有了继续生存土壤。可见,美不能与自然规律相抵触,旧有的美一旦与自然界固有规律相违背,那么,它或迟或早必将退出历史舞台,被新的美所代替。

第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及相关因素,包括社会经济、文化、政治,宗教、道德、艺术状况等。比如,前面提到的原始时代的“硕人”向近代“美人”转变的原因,就主要是受人类经济发展的因素造成的。再如,西方中世纪时,基督教文化统治着整个西欧。由于基督教文化反对古希腊罗马文化,反对偶像崇拜,所以古希腊罗马时期的大量艺术品都被当成“异端”而受排斥,几乎所有能被发现的“异教”绘画、雕刻都被下令加以毁坏。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古希腊罗马雕刻、绘画,都是在特殊情况下遗留下来的。比如庞贝壁画之所以能保留至今,是受惠于公元79年那场特大的火山爆发,它使庞贝城被深埋于火山灰之下,直至18世纪中叶被考古研究者所发现。而法国卢浮宫的镇馆之宝《米洛的维纳斯》,也是因为被当时的某个“异教”艺术爱好者深埋于地下,躲过了中世纪的宗教文化浩劫,才“传”至近代。可见,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的审美影响作用是非常巨大的。[4]

当人类社会由一个历史阶段进入另一个历史阶段时,必然伴随着许多旧事物的消亡和新的事物出现,人类的经济制度、文化意识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这些因素都会强烈影响人类对艺术与美的认识和创造。人类弃其旧美,创造新美,很多时候正是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及社会诸多因素影响的结果。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发展状况下出场的美的“演员们”自然不会相同,他们都必须适合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明状况,一旦跟不上时代步伐,原来的美和艺术就可能成为旧美,被弃之一隅,而新的舞台上最终就会有新的艺术与美去登台表演。

(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

[1]狄德罗,狄德罗美学论文选[M],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

[2]杨蔼琪,谈谈西方现代诸流派美术的历史地位[J],上海文艺出版社,美学,第三册,195-199。

[3]丹纳,艺术哲学[M],时代文艺出版社,2004。

[4]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美的人类时代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打破平衡
好美的雾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出来“混”,总是要美的